從「發現」到「重返」,中國公共考古論壇在李莊舉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4月22日-23日,第五屆中國公共考古·李莊論壇在宜賓李莊召開,來自全國各省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近八十位專家學者及高校學生參加了本次論壇。

會議現場

該論壇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宜賓市文廣新局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翠屏區政府、宜賓市博物院、中國考古網承辦。

與會嘉賓合影

關於公共考古論壇

據悉,公共考古的理念最早於上個世紀60、70年代首先出現在美國等西方國家。

中國公共考古論壇始於2013年,已經連續舉辦了四屆,在全國各地考古文博單位、高校、媒體和考古文物愛好者的熱心支持下,已經成為國內最高級別的公共考古學盛會。

論壇為中國公共考古學搭建了一個公共考古研究與交流的平台,促進了公共考古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屆·2013年·

中國公眾考古·仰韶論壇

第二屆·2014年·

中國公共考古·仰韶論壇

第三屆·2015年·

中國公共考古·首師論壇

第四屆·2016年·

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

第五屆·2017年·

中國公共考古·李莊論壇

此次論壇選在李莊古鎮,這一抗戰文化聖地與中國現代考古有著極深的淵源。

在抗戰期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營造學社等機構的李濟、董作賓、梁思永、夏鼐、曾昭燏、石璋如、勞乾等一大批中國現代考古學的開創者、奠基人、領軍人物雲集李莊。

他們在李莊期間的工作、生活,以及以李莊為大本營開展的學術活動、取得的學術成就在中國近代考古學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第五屆「中國公共考古·李莊論壇」在此舉辦,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和時代意義。

李莊專場

除了將延續上屆論壇精彩的公眾演講和廣受好評的公共研討環節外,本次大會在開幕式後還特意增設了「李莊主題」環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胡文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姚軍將分別從考古學史角度與建築史角度分別講述了講述了「李莊的故事」,四川省宜賓市博物院院長羅培紅則講述了李莊所在宜賓地區的文化遺產。

倫敦大學藝術考古碩士高旭陽通過自身的感受和對身邊志願者的採訪來真實反映志願者在張獻忠沉銀現場志願工作和生活情況,做了「我是江口考古志願者」的主題演講,其中包括為什麼希望成為志願者、在張獻忠沉銀遺址的工作、志願者工作感想三個方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研究生王思渝,分享「當地人和考古隊——平糧台考古隊的社區考古實踐」,強調將公眾考古的面向縮小到遺址所在的在地社區,強調將文化遺產研究中的社會調查成果與公眾考古活動相結合,強調活動在時間和內容上的連續性,強調活動的在地適應性,強調輸出與反饋的並重,同時也是一場對西方Community Archaeology理念下中國實踐的反思性探索。

公眾演講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周必素、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錢國祥、廣東省博物館館長魏峻分別從專業角度做了《考古與創新》、《九嶷山上白雲飛———湖南華夏化進程的考古構建》、《盛世華庭——楊粲墓雕刻所反映的播州社會》、《閶闔天門開 建中立太極——漢魏洛陽城》、《探秘藍色文明》的主題演講。

公共研討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館員林必忠通過講述自己所單位重慶奉節迷宮峽硝洞遺址調查自開展本地區的公共考古活動以來,在理論和實踐方法上都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公共考古「三個土地」的思維概念,即解釋居民對土地感知、根植、依賴和滿足程度的「土地依附」,體現居民在特點地點上鮮活生活經驗的「土地互動」以及將自我和集體認同感融入對這片土地認同中的「土地認同」。

並以重慶奉節迷宮峽硝洞遺址為例探究了「土地依附」、「土地互動」、「土地認同」作為公共考古的三個階段性目標實現起來的可行性。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眾考古研究部主任鄭媛則以《關於如何引導公眾正確參與考古事件的思考》為主題,探討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發展趨勢下,考古業界應如何正視,應如何引導公眾以正確的方式、正確的觀點、正確的態度參與考古及其大事件,才不至於偏離文物保護的初衷,取得雙贏。

對於公眾考古的教育功能,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館員吳沄介紹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南考古學院」在2014~2017年,不斷在公共考古領域探索的經驗。

真正把課堂內的知識和課堂外的實踐結合起來,將考古知識普及對象從青少年逐漸向高校及社會成人擴展,讓公眾了解先民生產生活狀況,感受知識與社會的聯繫。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基建考古室副主任張中華分享了圓明園遺址公眾考古工作的實踐和思考,通過公眾考古通過公眾考古工作,讓圓明園遺址活起來,使公眾更好地領略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增強了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覺性,實現了「傳承遺產、發揚傳統」的目的。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通過復旦大學開展通識考古課程的實例,闡述大學中通識考古教育的重要性——即「將考古學的專業性、知識性、趣味性和故事性結合起來,把枯燥難懂的考古學理念和知識轉換為深入淺出的社會文化語境,藉此作育同學們關注考古資源的研究價值、保護理念、利用方式、傳承意識,提高大家保護和利用考古成果在內的歷史文化遺產的自覺性。

來自新華通訊社的記者屈婷則從一個媒體人的角度分享了新華社在推動考古科普的經驗。

考古文創

此外,本次論壇除了考古大咖帶來饕餮盛宴、公共考古研討,還了舉辦考古文創產品李莊首發式,通過挖掘考古內涵和文化元素,向公眾展示格調高雅且兼具創新性和實用性的文創產品,增強公眾對考古文化的認同感與參與感,傳遞考古文化,珍藏考古文化記憶。

文創產品展示現場

結語

當前公眾對考古熱關注度極高,公共考古的新模式也越發凸顯,越來越多的考古學界專業人士與公眾深入交流互動,正讓大眾共享更多公共考古成果。

經過幾年的摸索,致力於公共考古的人們發現,考古與公眾的關係,不能夠僅僅停留在開展講座、培養志願者、模擬考古現場等方式,繼續推進公共考古的步伐,還需要進行更深入、更多樣化的探索。

我國公共考古事業的發展方向,將會對文化遺產保護產生積極作用,對當代新史學建構產生相應的社會認同。

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網站、中國社會科學網

編輯:City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隆重開幕

10月29日上午,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在湖北省天門市隆重開幕。本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

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在我市開幕

29日上午,為期三天的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在我市開幕,來自全國數十個省市的考古文博單位、高校近百位專家學者及20餘名高校學生代表共聚一堂,研究探討公共考古領域的熱點話題與重大事件。中...

考古學:走向公眾 走出國門

2016年是中國考古學穩步發展的一年,考古發現層出不窮,重大發現錦上添花,科研成就碩果纍纍。在紮實的學科基礎上,中國考古服務於大眾,邁步走向世界。全國各地考古發掘近千項,不同時期的田野考古發現紛...

2012-2016年吉林省考古成果圖片展在省圖開幕

2016年12月13日上午9時,由吉林省文化廳、吉林省文物局主辦,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圖書館承辦,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文物保護中心協辦的「...

促進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考古學

為加強國際考古學界的交流,推動世界範圍內考古資源、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保護和利用,使之更好地為當今國際社會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12月13—18日,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在滬召開,主題為「...

化德縣裕民遺址入圍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本報訊(特約記者 李劍平 通訊員 李科)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此次論壇,化德縣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