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考古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為加強國際考古學界的交流,推動世界範圍內考古資源、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保護和利用,使之更好地為當今國際社會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12月13—18日,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在滬召開,主題為「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考古學研究」。
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大學承辦。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上海市市長楊雄、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等出席開幕式。
推動全球考古學界相互融入
「世界考古論壇·上海」旨在推動世界範圍內考古資源和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保護與利用。
2013年8月,首屆世界考古論壇在上海的成功召開,不僅是中國考古學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更使世界考古學界加深了對中國考古學的歷史及現狀的認識,在推動全球考古學界相互融入、共同發展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王偉光在致辭中指出,在現代文明飛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日益增強的今天,如何保護世界各地人類文化和生活形態的多樣化,已成為全世介面臨的突出問題。
與此同時,如何在尊重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同時,加強不同文化乃至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互鑒,也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
本次論壇的主題設為「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考古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希望通過對人類歷史經驗的總結,為當今乃至今後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鑑。
王偉光指出,社會發展呼喚創新、文化建設更需要創新。
世界考古論壇獎的評選,強調新思想、新理念,強調創新性,強調文化遺產對當今世界和人類共同未來的重要性,以此促進世界考古資源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推動更加廣泛的國際合作和交流,對於上海市加速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進程必將產生良好的助推作用。
考古學探索彰顯文明交流互鑒
「考古學不僅僅是研究人類的過去,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古代的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解和闡釋,為我們更好地認識過去、現在乃至未來,提供歷史性的啟示。
」世界考古論壇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這樣告訴記者。
王巍表示,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尊重和保護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特色,是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
如何處理不同族群、不同信仰、不同文明間的相互關係,對於人類而言,是從起源時期就已經需要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多的歷史材料呈現出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與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這一點在考古資料中有著非常鮮明且豐富的體現。
印度德干學院教授瓦桑特·希夫拉姆·辛德認為,對於將考古應用到現代社會和國家建設,目前仍存在許多誤區。
人們普遍認為,古代文化遺產研究與現代社會並沒有什麼關係。
然而,任何國家的根基都立於其早期文化或文明中。
要了解一個國家對人類文明的歷史貢獻,首先需要認識它的根之所在,而離開考古,這是無法實現的。
此次論壇授予英國劍橋大學考古學教授科林·倫福儒勳爵「世界考古論壇終身成就獎」,同時頒發了10項田野考古發現獎和11項考古研究成果獎,以表彰近三年來的重大田野考古發現或富有創新性、創造性和科學性的考古學研究成果。
中國考古學研究在世界考古學領域別具特色,「中國西南土司遺址考古調查和發掘」入選田野考古發現獎。
王巍認為,這一歷史遺存不僅彰顯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統一形成過程中邊疆地區與中央王朝的關係,也充分反映出中國考古學界對邊疆地區歷史遺存和考古文化的重視。
近些年來,中國考古學界的研究手段和研究設備與國際考古學界相比肩,同時中外考古學合作也方興未艾,此次入選考古研究成果獎的「黍和粟的起源與傳播」就是中外考古學家的合作研究成果。
「我們希望通過考古學的探索向當今社會昭示這樣一種態度——尊重和保護文化多樣性,促進不同文明之間和平共處和交流學習。
」王巍說。
公眾考古時代已經到來
一般而言,公眾對人類歷史,尤其是關涉自身社會和起源的歷史抱有濃厚興趣。
在英國劍橋大學聖凱薩琳學院教授查爾斯·海曼看來,考古學家也肩負著向公眾告知和引導的責任。
海曼表示,雖然一項田野發掘常會吸引絡繹不絕的參觀者,但相關報導卻局限於小部分專家學者。
眾所周知,公眾的支持無論對研究資助還是文物保護都至關重要,然而長久以來並未得到足夠的關注。
考古遺址是一種珍貴且稀有的資源,記錄了人類的過去,因此只有通過公眾參與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護。
「世界考古論壇就專門設置了公眾考古講座,我們還計劃將講座內容放到網上,讓更多的人領略考古學的魅力。
」王巍告訴記者,公眾考古的時代已經到來。
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考古學不僅僅是田野發現與學術研究,還需要開辦面向普通民眾的公眾考古講座,撰寫深入淺出的考古學通俗讀物,宣傳普及考古成果,吸引更多的公眾「走進」考古遺址、博物館,參與到考古學發展中來。
辛德認為,世界各個考古組織應該聯合起來,解決與古代文化遺產相關的三大問題。
第一,向人們宣傳古代文化對本地區、國家和世界歷史的重要性和貢獻。
這可以通過組織公眾講座、出版通俗讀物、舉辦相關展覽和發展遺產地旅遊業來實現。
從旅遊業角度建設考古博物館和遺址,能為國家經濟發展帶來一定收益。
第二,不管現在還是未來,考古遺址保護和遺物保存工作都面臨著巨大挑戰。
如果離開當地居民的參與和社區考古學方法,保護工作將難以為繼。
第三,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知識體系,並將其用於現代社會的發展。
促進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考古學
為加強國際考古學界的交流,推動世界範圍內考古資源、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保護和利用,使之更好地為當今國際社會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12月13—18日,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在滬召開,主題為「...
在世界考古學界發出中國聲音
國際視野 開放胸襟 文化合作 在世界考古學界發出中國聲音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舉行 5月21—23日,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在河南鄭州舉行,來自海內外近400位考古界的專家學者...
中國考古走出去 在國際舞台上講好故事
【文明互鑒·中國考古走出去】「中國考古要有世界視野。」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和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接受採訪時不約而同地說了這句話。這種世界視野,是一種關注世界文化發展、並願意作出貢獻的責任感...
公共考古學推動考古學發展
考古學是文理兼容、魅力獨具的一門學科,它通過研究古代人類活動留下來的遺蹟、遺物復原人類歷史,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人類起源、發展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考古學與公眾之間有著緊密關係,它是人類了...
世界考古論壇重要考古研究成果獎出爐《陶寺遺址:「中國」與「中原」的肇端》上榜
(記者孟苗)12月8日上午,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在上海開幕,本屆「重要考古研究成果獎」評選結果揭曉。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曉毅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何駑、高江濤共同主持的《陶寺遺址:「中國」與「...
早期都邑文明的發現研究與保護傳承暨陶寺40年發掘與研究國際論壇在臨汾開幕
本報訊(記者李宏偉)9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論壇·早期都邑文明的發現研究與保護傳承暨陶寺40年發掘與研究國際論壇在臨汾開幕。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
「中國早期文明與國家建構」學術研討會簡述
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推進和重大考古新發現的不斷湧現,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結合起來探討中國早期文明的起源、形成與發展等問題日益成為一項迫切任務。為此,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於11月21—22日在...
夏鼐,考古學界公認的一代導師,強調「文明的誕生是一種質變」
作者:王世民 夏鼐,字作銘,1910年2月7日出生在浙江溫州一個經營絲綢業的商人家庭。1930年考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後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二年級插班,師從陳寅恪、錢穆、蔣廷黻等名師,致力於中國近...
上下5千年!揭中華文明源頭神秘面紗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解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燦如星河,綿延閃耀。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長河,發端於何時何處?延綿不絕的5000年傳承,經歷過怎樣的起承轉合?這些牽繫根脈...
紀念《考古學報》創刊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考古學報》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考古雜誌社編輯出版,1936年創刊,現為季刊,為面向國內外的中國考古學權威性學術刊物,主要刊發田野考古的調查發掘報告,考古學研究專題論文,以及考古學...
中國公共考古發展的歷程、前景及社會意義
10月11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國祥研究員在湖北省圖書館長江報告廳作題為「中國公共考古發展的歷程、前景及社會意義」的主題講座,介紹我國公共考古的現狀及今後的發展...
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隆重開幕
10月29日上午,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在湖北省天門市隆重開幕。本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