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漢史前考古:人類種植小米起源於何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4-10-23 09:03:00

人類食用小米始於何時?耕種農具的進化途徑是什麼?農業社會時期,古人的宗教信仰何時從實物信仰轉變為圖騰信仰?

在我國北方,人們喜歡食用小米的習俗延續至今,但是誰能知道,到底從何時人類開始種植並食用小米的呢?英國劍橋大學麥克唐納科技研究所所長馬丁·瓊斯一直致力於世界農耕文明的研究,小米起源也是他一直關注的問題之一。

2003年,當他通過媒體得知,中國的一項考古發現可能會改寫世界小米起源的歷史時,他帶領團隊立即趕往中國。

那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在內蒙敖漢旗興隆溝遺址的發掘剛剛結束。

「興隆溝遺址的考古發掘有著非常明確的學術目標,其中一項就是希望探清以狩獵-採集經濟為主的興隆窪文化,是否開始出現原始的農業經濟?」內蒙古第一工作隊隊長劉國祥說,「如果這一疑問得以解決,那將意味著我國北方先民馴化穀物的歷史將向前推進到近8000年前。

人類種植小米起源於何時

在興隆溝聚落遺址發現之前,關於中國小米的起源問題,學者認為可能的三大區域為西遼河流域、太行山東麓、黃河中游。

而敖漢正好處於西遼河流域。

據《明史》記載,敖漢曾是「沙柳浩瀚,檸條遍地,鹿鳴呦呦,黑林生風」之地。

那麼,在更久遠的史前時期,這裡的人們是從何時開始食用小米的呢?

興隆溝聚落遺址的發掘使這一疑問有了初步的答案。

該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東部,距今近8000年,20世紀80年代初,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1998年,社科院考古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與敖漢旗博物館聯合對該地點進行複查,並對地表所見房址灰圈遺蹟進行了實測,總面積約有5萬平方米,聚落布局分成東、中、西三區。

2001年至2003年,考古學者對該處遺址進行了再次發掘,共揭露面積5600餘平方米,清理出房址37座、居室墓葬28座、灰坑57座。

2001年,編號F10的居住面上,考古人員選取了一些土樣進行浮選,結果找到了數量極少的炭化粟,因為數量有限的關係,對於這些粟的認識,考古人員並未做最後定論。

結論需要等待進一步的考古材料來證實。

接下來的2002年,在對F31堆積層內和居住面上的土樣浮選後,考古人員再次發現了炭化粟,而這次的數量已經足夠多,出現如此眾多的炭化粟可否證明在距今近8000年前的古代先民已經開始種植粟來食用呢?

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植物考古專家趙志軍將這些炭化粟和其他地方發現的炭化粟進行了比對,結果發現,興隆溝的小米比陝西魚化寨要早幾百年,而且,與其他遺址的小米相比,興隆溝小米形態更為進步。

「由此可以說明,興隆溝遺址出土的小米應該是獨立起源的小米,西遼河流域應該是小米的起源地之一。

」趙志軍說。

原來興隆溝遺址發現的炭化粟就是經過人工栽培的植物,由此可以斷定,雖然那時,人們的食物來源仍主要依靠狩獵和採集,但原始的農業經濟已經開始萌芽。

炭化粟的發現也證實了距今近8000年前,古人已經學會種植小米來食用。

之後,這一結論也經美國哈佛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實驗室進行了求證,最終結果顯示,興隆溝遺址出土的小米是我國北方最早的小米種子,比歐洲早2700年。

興隆溝遺址也同時被學術界定為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旱作農業的起源地。

原始生產工具和圖騰信仰形成

敖漢對於探究我國北方旱作農業起源的意義遠不在此。

劉國祥感慨地說:「敖漢的寶貴不僅僅在於它是旱作農業的起源地之一,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國北方旱作農業系統呈現提供了完整的線索。

」如果興隆溝聚落遺址可以看做是北方旱作農業系統的萌芽階段的話,趙寶溝文化和紅山文化時期就是旱作農業的發展階段,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則是成熟階段。

趙寶溝文化與興隆窪文化前後銜接,其原型形成於興隆窪文化中晚期。

目前,保存較好的趙寶溝文化類型的遺址有趙寶溝遺址和小山遺址等。

與興隆窪文化相比,趙寶溝文化的聚落規模明顯更大,但二者在社區布局方面有很強的共性,如房址均成排分布,面積有大小之分等。

「這些共性與地域相同、技術水平相近、文化之間具有直接性傳承關係等多種因素有關,但更主要的應歸結為相近的經濟模式。

」考古學者認為。

與興隆窪文化相比,趙寶溝文化的生產工具已經有了更為豐富的種類,「這一時期石器的主要特點是磨製器與豐富的細石器共存。

石質的生產工具主要有尖弧刃石耜、扁平體石斧、弧刃石刀、磨盤和磨棒等。

可以看出,趙寶溝文化在生產工具方面較興隆窪文化有一定改進。

到了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古人已經過上了以農業種植為主的生活。

所以勞動工具也出現了磨製的石鏟、石刀和打制的石鋤等。

」劉國祥說。

在幾千年前,古人的生活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飯。

所以,在他們的早期意識里,總會出現祈禱與祭祀的苗頭。

那麼,這種信仰源於何時?「敖漢考古為龍圖騰的起源提供了寶貴資料。

」劉國祥說,「興隆窪遺址發現的人豬合葬墓,埋葬的是野豬,可以說已經有了圖騰崇拜的萌芽,到了興隆溝遺址,出土了真實豬首及用陶片、自然石塊和殘石器組成的S形軀體,這代表了當時人們心目中的豬龍形象,表明古人已經超越了崇拜野豬實體的範疇,具有圖騰崇拜的含義。

到了趙寶溝文化和紅山文化時期,圖騰崇拜更加凸顯。

小山遺址中出土的尊行器腹部刻畫的豬龍圖案和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都是先民圖騰崇拜演變的最好註解。

結合商代甲骨文的龍字,正好與紅山文化玉豬龍的形態完全吻合,這也證明紅山文化玉豬龍應為中華龍的本源。

文化遺產不是「絆腳石」

因為考古發掘不可避免地會占用農業用地和建設用地,所以,在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問題上,人們往往困惑於如何將文化遺產與當地民生很好地結合。

很多地方採用建立遺址博物館的方式,通過發展旅遊業來緩解一些矛盾。

但是對於史前遺址,這一方法可能派不上用場。

敖漢旱作農業系統的相關遺址的保護為尋找文化遺產保護和民生問題的結合點進行了有效的摸索。

「文化遺產不是絆腳石,所以我們考慮到如果要將其更好地保護,就要提升它的品牌價值。

」劉國祥認為,這也是考古人應該考慮的問題。

於是,在一批考古學者的推動下,2012年8月,敖漢旗旱作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3年5月,敖漢小米被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品牌的建立直接帶動了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其中最顯著的是小米。

敖漢旗旗長黃彥峰介紹,2012年9月,被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前,小米的收購價為1.8元/斤,兩年後,小米收購價上漲到4.3元至4.5元/斤,而經過加工的敖漢小米市場價幾十元一斤,禮品裝的精選小米最高價可達80元/斤。

農產品價格的上漲為老百姓帶來實惠,也激發了他們的種植熱情。

2012年敖漢旗穀子種植面積僅40萬畝,今年已達80萬畝,照此發展速度,預計2017年將達100萬畝,占全旗農作物種植面積的1/4。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成果助推文博發展新局面

敖漢旗位於內蒙古赤峰東南部,地處努魯爾虎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總面積8300平方公里。全旗境內史前文化遺址分布密集,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期在敖漢...

紅山文化——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蘇秉琦先生曾經指出:「中國文明之所以獨具特色、豐富多彩、連綿不斷,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形成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並在數千年來始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都與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國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關係。同...

人類的每一餐,都是一部世界史

2003年,考古工作人員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境內的興隆窪遺址發現了1500餘粒碳化黍粟的標本,其中黍占90%,粟占10%。經有關專家鑑定,這些碳化黍粟距今約8000年,比中歐地區發現的穀子早27...

赤峰這個旗敢叫「老大」,真不白叫,太牛了!

「我聞奧區天所秘,疑信向半今信然。」或許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詩,但卻並不知乾隆皇帝所描繪的神秘之地便是景色絢麗、歷史悠久的赤峰市敖漢旗。敖漢在蒙語中是「第一個兒子、老大」的意思。八千多年來,「老大...

5000多年前陶人的功能猜想

內容摘要:2012年,為完成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紅山文化聚落形態考古研究的任務,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與敖漢旗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內蒙古敖漢旗境內的3處紅山文化遺址(即興隆溝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