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文物匯聚懋德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百年前興建於錦江南側的華西協合大學,開啟了成都中西文化的世紀交流。

大學裡有眾多中西合璧的建築,它們中的有一部分,已成為全國或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建築上也附著了華西大學從初創到成長的諸多故事,本版將陸續介紹。

懋德堂(又名圖書館及博物館)1926年竣工,美國賴孟德(b.c.lamont)夫婦為紀念其子捐建,該建築落成後為大學的圖書館。

1932年,華西協合大學博物館成立,懋德堂二樓作為古物博物館。

該樓現為四川大學華西醫學展覽館,2013年5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懋德堂在華西壩中軸線東側,與事務所相對,建築形式與事務所相同,只是西式建築的裝飾性符號減少了,中國味更加突出。

懋德堂正面入口為中式牌坊門樓,柱基石、大紅圓柱及屋頂的脊獸都很有特色。

圖書館大廳是有室內迴廊的閱覽室,二層迴廊上出現連續的西式半圓形拱券,拱券柱上雕刻有老鷹圖案。

懋德堂屋脊的脊獸為二龍吐水,寓意避火,二龍中間為一几案,上有一本書,表明了圖書館的功能。

可見英國建築師榮杜易完全了解中國傳統建築中脊獸鎮宅避邪、驅除妖孽、佑護平安的作用。

四川近代高校圖書館肇始

建校之初,華西大學沒有固定圖書館,藏書不多,隨著學校發展,圖書館規模越來越大,成為西部有名的綜合性圖書館。

1905年,學校籌備期間就撥款購置圖書,1910年學校開學,圖書館也正式建立,當時購書經費100美元。

此後給圖書館捐贈捐書的源源不斷。

第一筆捐贈是英國某基金會捐的50英鎊,1915年兩位外籍人士捐獻大量書籍,有一位把他家裡的藏書全部捐來。

1922年,校方成立大學圖書俱樂部,鼓勵大學教職員工參與圖書館的建設發展,該俱樂部每年向圖書館捐贈50本圖書。

大學成立近6年後,圖書館還沒有固定場所,隨著藏書量增加,搬遷了三次。

1916年11月,美國賴孟德夫婦捐贈了15000美元,用於修建一棟永久性的圖書館大樓,從買地、設計到修建,經10年工夫,一棟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大樓落成,成為當時西部最完備的圖書館,一樓閱覽大廳可容納一兩百人。

抗戰時期,圖書館發揮了很大作用,藏書也增加了。

當時南京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濟南齊魯大學、北平燕京大學等先後遷到成都,與華西協合大學聯合辦學,各學校南遷時所帶圖書甚少,該圖書館對他們都開放,借閱人數激增,每月平均有2.5萬人次去借閱圖書。

1938年,鑒於圖書館與各學院距離過遠,圖書館決定在校內化學樓設立理學院圖書分館,在仁濟醫院與存仁醫院設立醫學圖書分館各一所。

抗戰期間因交通受阻,國外圖書雜誌運進中國很不易,雜誌亦失去時間性。

1943年,美國文化機構將各種圖書雜誌攝成縮微膠片,由美國航空送到中國,以解決書荒。

華西壩五大學在華西壩圖書館成立圖書影片成都區分館,五大學校長聘請華西協合大學周克英、金陵大學劉國鈞和孫明經、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蔡路德、齊魯大學趙華琛、燕京大學謝文炳等組成成都區分館委員會,在圖書館開闢一間縮微膠片閱覽室。

至1949年,華西協合大學圖書館藏書量達23萬餘冊,其中外文圖書8萬餘冊,四川142縣的地方志共260餘種、2200多卷,訂的中外文雜誌多達500餘種,收藏了成都市1922年以來的完整日報。

懋德堂舉行畢業典禮

懋德堂一樓大廳是圖書館閱覽室,還舉辦大學畢業典禮。

每年畢業典禮都有一些政要參加,1935年蔣介石夫婦來此參加畢業典禮。

那年5月26日,蔣介石偕宋美齡由重慶乘飛機抵達成都,他參加了教育界一些活動。

6月25日,蔣介石夫婦來參加華西協合大學第21屆畢業典禮。

在副校務長宋道明、文學院院長羅忠恕等陪同下,蔣介石夫婦由事務所到圖書館參加典禮,應屆畢業生和老師同學站在道路兩旁歡迎。

校長張凌高致開幕詞後,蔣介石發言,開口就說:「兄弟早就聽到華西大學有很多的優點,尤其是醫學的牙科,在我們中國是首屈一指的。

」他接著指出:「今後的教育方針,要文武合一,要以智、信、仁、勇、嚴的武德為教育的基礎……」他「恭喜大家已有了良好的品性、道德。

」希望畢業生在日後的工作中,養成勞動的習慣和服務的精神。

期望諸位同學以身作則,建設新的四川。

宋美齡接著講話。

她希望當代女子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素質,促進男女平等。

校長張凌高頒發畢業證書後,教育系學生朱煥章代表畢業生答詞。

朱煥章是貴州威寧縣苗族人,1926年初中畢業後回石門坎當了一名小學教師。

1931年進入華西協合大學教育系後,組織編寫《滇黔苗民夜讀課本》,一心為家鄉的教育作貢獻。

蔣介石會後接見朱煥章,挽留他在成都工作,但他表示要回家鄉為苗族培養人才。

蔣介石很讚賞朱煥章,贈送一頭荷蘭牛給他。

三星堆最早的發掘者

華西協合大學博物館是西南地區最早建立的博物館。

早在1914年,理學院戴謙和(danielsheetsdye)教授等人開始收集古物,藏品可觀,1931年已收集6000餘件,陳列在理學院。

1932年博物館正式遷入懋德堂二樓,館長為美國人類學家葛維漢(davidcrockettgraham)。

其後考古學家鄭德坤出任館長,他制定的兩個5年計劃里使博物館更上層樓,該館成為本市一處名勝。

1941年至1947年,博物館館藏文物已有3萬件,數十萬人來館參觀。

葛維漢1884年生於美國阿肯色州,1911年以美國浸理會牧師身份到宜賓傳教,他為教會研究中國的四書五經,長達5年。

1918年葛維漢到美國芝加哥大學神學院學習,美國國家博物館準備在中國搜集動植物標本,與葛維漢達成協議:他為博物館收集標本,博物館提供他在四川20年的探險經費。

此後葛維漢在四川進行了14次夏日探險,為博物館收集了大量標本及探險活動的詳細筆記。

葛維漢在宜賓探險旅遊,收集標本,漸漸喜歡上人類學研究。

隨後他返回芝加哥大學學習並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

1932年華西協合大學聘請葛維漢教授文化人類學和考古學,並任該校古物博物館館長。

此間他13次赴四川的藏、彝、苗、羌族地區調查研究,對少數民族文物系統收集和整理,這些資料至今仍是研究西南少數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參考。

葛維漢1934年組織了對三星堆遺址的首次考古發掘。

1929年廣漢農民燕道成在農田發現大量玉器,不久這些玉器在市面流傳,華西協合大學博物館也收集到5件。

1932年葛維漢出任大學博物館館長後,去廣漢考察遺址,知道這些玉器非同一般,萌發了考古發掘的念頭。

次年葛維漢得到廣漢縣政府同意及四川省教育廳的發掘執照,但沒有立刻發掘,他擔心作為西方人士主持發掘會引來誤會,對發掘遺址不利。

不久,大批古董商雲集廣漢,當地百姓群起掘玉器,遺址有遭受破壞的危險。

縣長羅雨蒼下令保護遺址,以縣政府名義邀請葛維漢率博物館工作人員前去發掘,組織工作由縣長出面主持。

1934年3月16日,葛維漢帶領林名均開始正式科學考古發掘。

發掘期間不時有盜賊在附近活動,羅縣長派80名士兵日夜保護。

發掘完畢後,葛維漢把600多件玉器、石器和陶器全部送到縣政府,羅縣長表態:這些器物很有科學價值,把它們送給華西協合大學古物博物館。

葛維漢帶領中外學者發表一系列研究成果,揭開三星堆遺址考古的序幕。

葛維漢對西南地區的民族學和考古所作貢獻,使三星堆遺址和巴蜀文化的研究成為當今西南考古的重要內容之一,他的開拓之功當載入史冊。

川大博物館是目前中國高等院校中唯一的綜合性博物館,百年來積累了4萬多件民族學、民俗學、石刻、書畫、陶瓷、青銅器、古錢幣、古印、刺繡、外國文物等藏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發現史話:第六講 蜀人的遺蹟

一.發現三星堆和金沙三星堆文化是解放前發現的,發現者是農民——燕道成一家,在1929年2月,春天進行春播之前,打井取水時,發現了一個窖藏坑,裡面出土了300多件玉器。他們沒敢聲張,收藏在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