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館之寶|一場暴雨讓地里露出了全國唯一的玉背象牙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中,梳子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生活用品,但在良渚文化時期,它卻煥發出意想不到的光芒。

這一期,讓我們賞一件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的玉背象牙梳,與這數千年前的器物做一場心神交流。

90年代的一場考古發掘讓一把良渚先民的玉背象牙梳為世人所知。

這把象牙梳的出土讓考古隊員異常興奮,正是它,解答了一個困擾考古界許久的謎團。

究竟是什麼樣的謎團呢?

近日,記者走進海鹽縣博物館一探究竟。

在館長李林先生的講述中,謎底漸漸揭開。

在海鹽縣博物館的展廳內,記者見到了這件良渚文化時期的玉背象牙梳。

小巧而精美的它平躺在展櫃內,關於它的故事,還得從18年前的一場考古發掘說起。

1999年5月,在對海鹽縣橫港鄉桃園村進行農村土地平整過程中,發現了大量的古墓葬,也就是現在的周家浜遺址。

一時間,「挖到寶貝」的消息迅速傳開,甚至出現了哄搶的現象。

縣裡反應及時,立即派民兵等全天候保護遺址現場。

省文物局與相關部門聯合發布土地平整中的文物保護文件,阻止更多考古文物遭到破壞。

隨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海鹽縣博物館聯合組隊,共同商議對遺址進行發掘。

1999年7月至9月,考古專家對周家浜遺址進行正式發掘。

從整個遺址的發掘情況來看,墓葬的等級並不高,在當時可能是一個小部落。

7月正值高溫天,強對流天氣頻繁。

某一日下午,考古專家正在清理30號墓,天空卻突降暴雨,考古工作被迫暫停。

專家們只能先在歇腳處避雨,等雨過天晴再繼續進行考古工作。

滂沱的大雨多少對考古現場有所影響,陶器一類的器物極有可能遇水便化。

不過,或許正是這場雨,讓考古專家們發現了玉背象牙梳。

經過雨水的洗禮,象牙梳上的泥土極可能被沖刷走,從而與周圍的泥土區分開來。

這樣一來,考古專家便更容易發現這件珍貴的器物。

據李林館長回憶,天一晴,考古專家立刻對30號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該墓葬中,墓主人的骨架依然存在,在清理頭顱下部的時候,考古專家發現了這件玉背象牙梳,但是六根梳齒均是斷裂的。

專家們小心翼翼地對其進行出土,並在當時的工作室內進行了修復。

玉背象牙梳的出土令考古專家十分興奮。

在整個遺址中,30號墓並不在中心區域,僅位於一般的墓葬群中,誰也沒想在該墓中出土的器物竟對良渚文化玉器研究的定位產生了重大影響。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近觀海鹽縣博物館的玉背象牙梳,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它的特徵。

整器呈倒梯形狀,通高10.5厘米,玉背頂寬6.4厘米,象牙梳上寬4.7厘米,厚0.6厘米。

冠狀玉質梳背已沁為雞骨白色,呈良渚文化神徽羽冠形態,下端呈凸榫狀,嵌入象牙梳頂端的凹槽內,並用兩枚銷釘作固定。

象牙梳上部正反兩面陰刻席紋,下部切割打磨出6枚梳齒。

從形態上看,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其梳子的特徵。

不過,許多人並不知道,海鹽縣博物館的這件玉背象牙梳是全國唯一一件完整器。

它的出土,解答了困擾考古界多年的謎團。

曾經遍及長江下游的良渚文物仿佛是遺失了多年的歷史文明碎片,如今被人們漸漸拾起,對這些碎片的復原難免有許多缺失。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的良渚文化大墓,曾多次出土一種冠狀形玉器,但因不清楚它的用途,故一直稱之為玉冠形器,或稱倒梯形器、冠狀器等等,考古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直到1999年,在周家浜遺址出土的這件玉背象牙梳,才解開了冠狀玉器的謎團:原來玉冠狀器只是玉背象牙梳的一個部分,下部的象牙梳可能是因腐蝕亦或丟失而不見了蹤影。

因此,陳列在海鹽縣博物館的這件玉背象牙梳是考古發掘出土的首件、也是目前唯一的玉背象牙梳完整器。

它的出現,明確解決了確解決了玉冠狀飾的用途與定名問題。

李林館長表示,對玉冠狀飾的了解,是隨著考古發掘資料的日漸豐富而逐漸清晰起來的。

直到1999年周家浜遺址發現的這件與象牙梳連接在一起的冠狀飾,才真正揭開了使用之謎。

所以,後來也將這些嵌於梳齒上部的玉冠狀飾稱為「玉梳背飾」。

玉背象牙梳的精美讓記者印象深刻,但更讓記者嘆服的是其工藝與製作技巧。

玉冠狀飾與梳齒的連接是通過榫卯結構實現的,玉冠狀飾嵌於梳齒上的凹槽,再通過榫眼用鉚釘固定,製作技巧之精妙令人驚訝。

良渚先民對工藝等的探索像是滄海中的謎,箇中玄妙,已不復盡知,只有在這些遺址遺蹟、土層、文物中為這段記憶重新編碼。

在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良渚文化遺址頻繁出土了不少珍貴文物,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玉器,玉器的珍貴程度更與墓主人的身份與地位掛鈎。

關於海鹽縣博物館這件玉背象牙梳的主人及其身份,均暫無具體結論。

李林館長表示,在所有良渚時期墓葬中,與這件玉背象牙梳類似的雞骨白色象牙梳出土了不少,且在良渚時期,並非只有女性會佩戴此類裝飾。

據此判斷,擁有該玉背象牙梳的墓主人地位應該不高,玉背象牙梳類的器物也並非只有貴族才可擁有。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的梳子與現在的梳子有著較大的迥異之處,具有較高的梳背,且常常裝飾有神靈形象等。

作為良渚文化最具特色的玉飾之一,玉梳背可能不僅僅是簡單的實用品。

除了具備梳理頭髮的用途外,它或許還有更重要的用途。

目前,專家們對此有多種研究觀點,有人認為玉梳背是圖案化的鳥形冠,良渚文化時期的巫師也許會戴著戴鳥形進行祭祀活動;還有人認為這類冠狀飾是與農業有關的祭祀神靈的禮器。

無論哪種觀點,他們都提及了良渚文化時期冠狀飾作為禮器,在祭祀活動中發揮的重要象徵作用。

如今,我們站在展櫃前,細細觀察這件玉背象牙梳,雖然數千年前的宗教祭祀、生活、工藝製作等場景已無法復原,但實實在在質的器物卻得以在數千年時光嬗變中保存下來,並展示在我們面前。

正所謂「以物見人」,這件玉背象牙梳讓我們可以靠近封存久遠的良渚文化,感知良渚文明依然在延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發現史話:第六講 蜀人的遺蹟

一.發現三星堆和金沙三星堆文化是解放前發現的,發現者是農民——燕道成一家,在1929年2月,春天進行春播之前,打井取水時,發現了一個窖藏坑,裡面出土了300多件玉器。他們沒敢聲張,收藏在自己的家...

湖南出土史前人陶像和鳥形陶塑

新華社長沙1月12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明星、陳宇簫)記者日前從湖南考古匯報會獲悉,正在對湖南常德孫家崗遺址進行深入發掘的考古專家發掘出一批石家河文化時期陶石器物,其中有一個陶塑人像,製作工藝精良,...

金沙玉器 見證璀璨古蜀文明

在神州大地上,玉的分布猶如滿天星斗,而夏商時期正是玉文化頻繁互動的高峰,讓人們得以管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源流。昨日,記者在金沙遺址博物館正在舉行的《玉匯金沙——夏商時期玉文化》特展上看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