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人幫造兵馬俑?BBC斷章取義中國專家觀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日前,英國廣播公司(BBC)二台播出有關秦始皇陵的紀錄片《地球上最大的陵墓:古中國的秘密》(The Greatest Tomb On Earth: Secrets Of Ancient China)。

在該片播出前夕,BBC網站等英國媒體集中報導了片中提到的一個顛覆性觀點,即中國秦始皇陵中的兵馬俑,有可能是在古希臘人的幫助下建造的。

為何有如此論斷呢?紀錄片提出的論據是,中國與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或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

因為,在位於中國新疆的秦代遺址里,考古學家發現了公元前3世紀歐洲人特有的線粒體脫氧核糖核酸(DNA),這些基因樣本表明,在秦始皇時期及秦朝前,就有歐洲人在中國定居。

此外,中國古代早期的人物雕像尺寸大約只有20厘米高,並沒有製造真人大小雕像的傳統,而秦始皇時期的人物雕像在形體尺寸上「驟增」。

至於兵馬俑為何在製作風格和技藝上發生巨大改變,BBC紀錄片中引用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英國倫敦大學考古學院名譽高級研究員李秀珍的話報導:「我們現在認為,兵馬俑、雜技俑和青銅雕塑從古希臘雕塑和藝術上汲取了靈感。

」維也納大學亞洲藝術教授盧卡斯·尼克爾也認為,考古人員近年來在兵馬俑坑挖掘出的「百戲俑」印證了這一觀點。

他相信,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至前323年)之後的一個世紀中,希臘雕塑流傳到中亞,繼而傳入中國,影響了中國秦朝的雕塑創作風格。

他甚至想像,「可能還有一名希臘雕塑家在現場訓練中國當地的工匠」。

中國專家觀點遭「嫁接」

事實果真如報導般嗎?記者聯繫了李秀珍所在單位相關領導和部分處室同事,了解到這是境外媒體的「有意誤讀」;記者還對長期參與秦兵馬俑考古研究的袁仲一、王學理、段清波、張衛星等知名考古專家進行了採訪,大致清楚了「非一日之功」的「言必稱希臘」來源說。

事實上,作為BBC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合作拍攝的一部紀錄片,其腳本都經過考古專家的審核。

對於紀錄片中以西方視角呈現的外國工匠(或稱雕塑師)指導中國工匠工作、秦始皇要求李斯按照12尊西方雕塑來製作、猶如真人一般大小的兵馬俑「軍隊」統治世界地下等情境復原,博物院的專家們均持保留態度。

對於自己在紀錄片中的觀點,李秀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的觀點被斷章取義。

在新聞報導中「他們把我的觀點放在前面,然後盧卡斯接著補充,明明是兩種不同的學術觀點,在文章中看起來卻像一個團隊一樣。

「BBC誇大了我提出的兵馬俑受到其他文化的啟發,但沒有提到我的主要觀點,兵馬俑的產生根植於中國當地的自然和文化土壤。

」李秀珍表示,她雖然在採訪中承認兵馬俑或受西方文化啟發,但她在接受BBC採訪時談及的主要觀點「當地的土壤、當地的工匠、中國傳統的喪葬文化,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兵馬俑,此篇稿件均沒有提及」。

而所謂的古希臘雕塑家到秦朝培訓中國工匠只存在於想像中,「沒有一點證據」。

李秀珍曾研究過秦俑背後刻著的工匠的名字,沒有一個希臘文,全都是秦本土的工匠。

「我希望盧卡斯能有確鑿的考古證據來支持他的觀點。

那麼又為何引發「兵馬俑『抄襲』了希臘文明」呢?專家普遍認為外國媒體或許「有意誤讀」,存在某些「吸引眼球」的商業目的。

也有專家判斷,紀錄片是文化產品,其間的文化意識或許潛意識仍是西方文化至上,「有意誤讀」以適應西方人視角。

縈繞不已的「西來說」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凋敝持續沉疴不已,現代科學文化話語趁勢長驅直入。

學者如仰韶文化的發現者(或命名者)安特生首倡中國文化西來說,西方話語遂借著「西風化雨」般文化強勢,長期讓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頗受打擊,到秦兵馬俑出土後仍有「西來說」縈繞不已。

知名考古學家袁仲一說,李秀珍是自己的學生輩,其學術觀點相信不會如部分媒體報導的那樣西化。

在秦兵馬俑出土之前,人們對中國先秦時代的人體造型見得比較少,戰國時代的一些墓內也出土過陶質、木質或金屬質的俑,但都形體小,數量少,造型較粗疏。

當真人一般的兵馬俑出土後,人們不由提出怎麼會突然出現這樣精美的大型陶塑群呢?它的藝術淵源何在?

國內外有部分學者認為,既然中國文化傳統中難以發現直接來源,自然就要考慮外來文化的起源問題。

在紀錄片中,盧卡斯·尼克爾就認為,在此前的中國歷史上都是小型雕塑,秦兵馬俑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無法用中國歷史來解釋,就只能從國外來考慮來源。

隨後,以希臘化時代的中亞烏茲別克斯坦的雕塑為例,對於逼真臉部的關注,證明兵馬俑應當受到希臘藝術的直接影響。

經過多年的考古與研究,包括李秀珍在內的部分考古專家不再囿於直接的來源論。

有專家認為,兵馬俑的造像藝術或許受到此前或當時的外來因素影響,但來自哪兒,尤其是這種影響到底是怎樣的發生學,以及如何作用到兵馬俑上,仍存在不同主張。

藝術史上沒有毫無根源的突變,於是人們對某種藝術淵源提出了種種不同主張。

歸納起來,不外有外來說、土生土長說兩種意見,秦兵馬俑也不例外。

除了技藝之外,製作兵馬俑的工匠們的人骨的鑑定,漸漸成為學術關注重點之一。

然而,在中國考古學家於80多具人骨中提取了一例個體具有歐洲人特徵之外,其他提取DNA的努力迄今仍沒見成效。

即使紀錄片中英國專家對於一個顱骨的研究,雖不是典型的中國人,鼻樑、眉脊不像東亞人,但復原後整體外觀仍是東亞人無疑。

考古專家認為,DNA技術近年發展很快,已成功由10萬年前提前到40萬年前的古人類核DNA提取,但是古代國家意識很弱的情況下人群或部族的遷移很平常,歐亞大陸北部的草原通道可謂暢通,文化技藝的東西交流十分正常。

譬如青銅起源於西亞,青銅時代卻輝煌於古代中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隊隊長張天柱說,個人學術觀點屬於百家爭鳴範疇,拿來主義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目前,博物院仍在與有關單位合作開展出土人骨DNA相關研究,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發現。

(本報記者發自西安、北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為依託的一座大型遺址博物院。同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陵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基於考古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與展示,融合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