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中國古人色彩空間 「彩裝」秦俑「集體亮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新華網西安9月29日專電(記者馮國、李樹峰)1974年秦兵馬俑發掘中,大量陶俑、陶馬出土。
但大多數兵馬俑都沒有顏色,給人留下「灰頭土臉」的印象。
而根據考古研究,秦兵馬俑原本都施有彩繪。
時隔2200多年,在經受了火焚和埋於地下的自然侵蝕後,秦俑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時,軀體已支離破碎,彩繪大多脫落,僅存斑駁殘跡,只有極個別的陶俑相對完整,身上殘存顏色較多。
9月28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首次以「真彩秦俑」為主題,向公眾正式「集體亮相」30余件「彩裝」秦俑,從而揭開了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人的色彩空間和精神世界的神秘面紗。
這個首次以彩繪秦俑為主題的展覽,共展出37件(組)文物,包括彩繪陶俑、俑頭、陶片、遺蹟等,其中絕大部分是首次向公眾展示。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曹瑋介紹,自兵馬俑發掘開始,對於兵馬俑彩繪的保護與研究就一直在持續。
1987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成立了課題組,開始對彩繪保護技術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
經過多年攻關,課題組發現秦兵馬俑彩繪是由生漆底層和顏料層構成的,並證實其有機層是用中國生漆製作的。
兵馬俑長期埋藏於潮濕的填土中,地下有害因素對彩繪造成的侵蝕相當嚴重,致使生漆底層老化嚴重,失去了對陶質基礎的原有粘附力,顏料層也變得很鬆散。
於是,彩繪保護的關鍵便是穩定生漆層。
課題組成功地找到了運用聚乙二醇(PEG)與聚氨酯乳液(PU)聯合處理和單體滲透——電子束輻射聚合兩套保護方法,對秦俑彩繪進行加固,成功有效地保護了一批出土的珍貴彩繪陶俑。
這一技術不但使出土的秦俑保留彩色成為可能,也為保護出土的其他古代漆底彩繪提供了技術支持。
走過彩繪秦俑的陳列櫃,一件件或站或跪或駕馭駿馬的彩俑靜靜佇立,仿佛一幅美麗畫卷。
展覽不僅呈現了秦俑身上不同部位的各種色彩以及秦俑服色分布的大致規律,還分析了秦俑身上使用的各種顏料,如生漆、硃砂、赭石、石青、石綠、中國紫、骨白等化學成分、製成方法及其在秦俑身上的施色部位。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館員葉曄說,這些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材料,其中,「中國紫」和鉛白、鉛丹均被認為是人工製造的。
「中國紫」這種顏料目前在自然界中還未發現,而秦俑是現在已知的、有確切出土地點和年代的最早使用它的實物,大約同時代的埃及托勒密王朝所使用的「埃及藍」與之有著相似的化學結構。
從原始社會的岩畫、彩陶到夏商時期的「塗朱甲骨」,再到春秋戰國乃至秦漢的壁畫、帛畫、畫像磚石等,展覽還特別回顧了中國古代先民對色彩運用的發展歷程,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絢麗多姿的秦俑藝術的理解。
科技保護,為秦俑「定妝」
秦俑修復保護現場。資料圖片今年5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啟動了兵馬俑二號坑的第二次發掘,兵馬俑中最為神秘獨特的「綠臉俑」,就出土於二號坑。出土10餘年來,彩繪「綠臉俑」始終沒有「卸妝」,這有賴於科技...
彩繪秦始皇兵馬俑首亮相 全面解讀秦俑發現40年
2014-10-11 17:20:26秦兵馬俑被譽為「20世紀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享有「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美譽。今年,是秦兵馬俑發掘40周...
兵馬俑不是灰色?人工合成藍紫彩繪秦兵馬俑士首度曝光
秦國的兵馬俑,相信大家的第一個印象,都是灰頭土臉。事實上,兵馬俑在出土之前幾乎全都是彩繪。今次,考古學家首次在兵馬俑發現了「中國藍」和「中國紫」這兩種古代人工合成的顏色,近日更首次在西安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