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秦始皇兵馬俑首亮相 全面解讀秦俑發現40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14-10-11 17:20:26
秦兵馬俑被譽為「20世紀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享有「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美譽。
今年,是秦兵馬俑發掘40周年也是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35周年。
9月底,「真彩秦俑」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展,37件(組)披著「彩色衣裳」的秦兵馬俑首次向公眾展出。
彩繪俑頭色彩十分奪目 導讀: >>>>>【彩繪秦俑驚艷世人 人工製造「中國紫」顏料為世界最早】
秦俑身上究竟有些什麼顏色?
這些顏料源於何物?又如何製成?
如何保護和修復彩繪秦俑?
展示秦朝文化特質 傳承中華文明
擔外交使命 促進跨國文化交流
【彩繪秦俑驚艷世人 人工製造「中國紫」顏料為世界最早】
2200年前,秦始皇的工匠們曾經將兵馬俑打扮得色彩斑斕,鮮活生動。
但在最初出土的大量陶俑、陶馬時,儘管一些彩繪痕跡也曾零星出現,大多數兵馬俑留給人們「灰頭土臉」的印象。
直到1998年,秦兵馬俑二號坑出土了8件較為完整的大面積彩繪跪射俑,這些彩繪陶俑經過修復保護之後,一經展出,就聚焦了觀眾的目光,其粉紅的臉、朱紅的甲帶、褐色的鎧甲讓世人嘖嘖稱讚,驚嘆不已。
秦俑身上究竟有些什麼顏色?
秦俑的服裝是以色彩艷麗的紅、綠色為主,上衣的領緣和袖緣的顏色與上衣的顏色呈鮮明的對比色,如紅色上衣則鑲粉綠色緣,粉綠色的上衣則用朱紅或粉紫的緣;上衣與下裳的顏色搭配也採用鮮明的對比色,如朱紅色的上衣配以粉綠色或天藍色的下裳;粉綠色的上衣配以朱紅或粉紫色的下裳,從而使其更顯絢麗。
秦人崇水德,尚黑色,而秦俑身上為何會有這樣絢麗的色彩?目前無法得出確切的結論,還有賴於未來更多的考古發掘成果和更深層次的科學研究。
但毋庸置疑的是,秦俑的用色濃艷大膽,一方面是當時現實世界的反映,另一方面與秦代社會的禮儀制度應該也是密切相關的。
中國的色彩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的石器時代,距今至少有7000餘年的歷史。
最初的中國繪畫,是畫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漸而發展到畫在牆壁、絹和紙上,藝術家們使用毛筆、墨以及天然礦物質顏料,不斷探索、努力創新,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氣質的中國繪畫色彩。
當這幅色彩長捲髮展至秦漢時期,秦俑橫空出世,為世人展示了秦帝國的色彩世界。
秦俑身上不同部位分布著不同顏色,秦俑的服裝顏色也各具特色,使用的顏料也各不相同:包括生漆、硃砂、赭石、石青、石綠、中國紫、骨白等。
其中,中國紫和鉛白、鉛丹均被認為是人工製造的。
中國紫這種顏料目前在自然界中還未發現,而秦俑是現在已知的、有確切出土地點和年代的最早使用它的實物。
與此大約同時代的埃及托勒密王朝所使用的埃及藍,與之有著相似的化學結構,儘管人們不得而知它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繫,卻同樣讓人充滿了好奇。
如何保護和修復彩繪秦俑?
當秦俑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它的保存環境便發生了變化,光照、空氣等自然因素使原本多彩的秦俑瞬間「黯然失色」。
彩繪保護和修復工作在1974年兵馬俑被發現時,就已經開始了。
1982年,秦兵馬俑博物館組織專人進行研究,並與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部門聯合開始了科研攻關;
1999年,首次採用「抗皺縮劑和加固劑聯合處理法」成功 保護了整體彩繪俑,隨後,該項技術被應用於漢景帝陽陵、秦陵陪葬坑出土的彩繪陶俑的保護處理。
如今,殘存在陶俑表面的顏色通過相關色彩保護技術已經可以很好地保存下來。
而「回貼」則成了最大的難題。
所謂「回貼」是指將剝落並混在土中的顏色從土壤中分解出來,並粘回兵馬俑身上。
由於秦俑製作工藝程序特殊,以往國內乃至國外的其他相關考古研究並沒有提供可以參考與借鑑的方法,彩繪「回貼」也成了今後秦俑彩繪保護研究的努力方向。
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的地方,有一個普通的小村莊——西楊村。
西楊村南,原是一片柿林,這裡墓冢累累,亂石堆積。
1974年3月,該村村民這開始了抗旱打井的工程。
當他們挖到2米深時,發現了紅燒土塊;3米深時,發現了陶俑的殘斷軀體;4—5米深時,發現了磚鋪地面、銅鏃、銅弩機,以及8個殘破的陶俑。
這次,他們停下了工程,立即向當地主管部門匯報。
1974年7月15日,省文物局派出了秦俑考古隊開赴發掘現場。
隨後,西北大學考古專業的師生也前來支援,他們在96 5平方米的試掘方內清理出與真人真馬相仿的陶俑500餘件,陶馬24匹,木質戰車6乘和大批青銅兵器、車馬器。
通過試掘和鑽探,一號兵馬俑坑總面積14260平方米,內含陶俑、 陶馬 約6000件。
1976年,國務院決定在一號兵馬俑坑遺址上建立展覽大廳。
1976年4月23日在展覽大廳基建 工程進行時,在一號兵馬俑坑的東端北側,又發現了二號兵馬俑坑。
接著 ,同年5月11日在一號兵馬俑坑的西端北側,發現了三號兵馬俑坑。
1978年6月,秦陵西側7米深的土層中探出一個金光閃閃的金屬馬飾,由此揭開了發現秦陵銅車馬陪葬坑的序幕。
隨著勘探的不斷深入,銅車蓋、銅馬頭、銅俑也一一顯露出來。
當兩乘精美絕倫的大型彩繪銅車馬展現在人們眼前時,整個世界又一次地震驚了……
1999年,百戲俑出土,秦始皇用來豐富自己在另一個世界裡的業餘生活的「娛樂雜技團」逐 步呈現在世人眼前;
2000年,在秦陵封土西南50米處的陪葬坑中,發掘出土了不同於秦兵馬俑的8件文官俑,它們頭戴長冠,身穿長襦,右側腰帶上懸掛著帖 塑的削和砥石,袖手而立一派文官風度;
2001年,「銅禽坑」正式發掘,出土青銅禽46件、銅鶴6件、天鵝20件、造型奇異的陶俑15件,這是秦陵頗具神秘色彩的陪葬坑,青銅仙鶴或許與人們死後乘鶴成仙的傳統思想有關。
2009年6月13日,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正式啟動,這是時隔24年後,考古人員又一次走 進一號坑破土發掘。
秦陵考古至今已逾半個世紀,如今,大遺址的概念開始逐步納入考古工作者的視野。
2010年,秦始皇陵大遺址的考古規劃制定並付諸實施。
考古工作 者以秦陵核心區域——陵園為原點,面向整個大遺址,以整體觀來系統思考、全面把握秦始皇帝陵的各類遺存。
通過對陵園以及更大範圍的道路、門闕、牆垣等的系 統勘探,陵墓的整體格局逐漸清晰。
1984年4月29日,里根總統和夫人興致勃勃地參觀西安兵馬俑博物館。
【兵馬俑的時代使命:藝術傳承與文化交流】
展示秦朝文化特質 傳承中華文明
秦兵馬俑坑文物的出土大幅度地改寫了人們對秦代的科技水平的認識,以大量的實證材料向現代人形象地展現了秦代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就科技史而言,秦俑坑發現的許多資料都是令世人震驚的。
譬如,秦俑坑出土兵器明確印證了秦簡中關於「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長」是一種標準化概念,秦人在標準化實踐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這種標準化既是秦人管理藝術發展的代表,也是秦代科技水平的標誌。
秦人加工的青銅弩機器件精密、形體標準,相同規格的器件完全可以互換。
許多特殊的加工工藝,如青銅鈹脊上的紋飾生成,纖如毫髮的金屬小孔鑽刻技藝,也都令人嘆為觀止,一些工藝至今還是不解之謎。
由於古代統治者們有重政治、重倫理、崇人事而輕科技的傾向,史書關於科技的記載往往簡略殘缺,秦代科技資料更是鳳毛麟角。
正因為如此,秦俑考古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就更加重要。
秦俑千人千面、呼之欲出的人物塑造則從形體把握、神韻處理、色彩運用、細部刻畫等方面表現出作者的藝術素養和藝術成就。
作品寫實主義的風格不僅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高超的古代藝術範本,同時也留下了許多關於那個時代的極富價值的歷史記錄。
嚴肅劃一的軍旅題材能夠處理得如此生動,產生如此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使人們不得不換一副眼光來審視中國古代藝術發展歷程中的特殊規律,重新探索和構架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發展的歷史。
歷史本身賦予了秦俑多種歷史文化價值。
秦俑所折射的歷史層面既多又廣,在建築史、服飾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認識價值。
即使秦俑的身高、體魄、服飾髮髻、刻記文字以及秦人在俑坑留下的生產工具和勞作痕跡,都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秦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影像,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文化特質,反映出秦興亡的歷史真諦。
擔外交使命 促進跨國文化交流
事實上,兵馬俑已經成為考古學界,文化界、乃至國家間交流互鑒的最佳載體。
1976年5月14日,剛剛被發現兩年的兵馬俑迎來了第一位參觀的外國領導人——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興致勃勃地在試掘土坑中仔細觀看了整整 40分鐘,才戀戀不捨地離開,李光耀評價兵馬俑說,「這是世界的奇蹟,民族的驕傲。
」;
1984年4月29日,美國總統里根參觀兵馬俑,他一進一號展廳就 不住讚嘆「太偉大了!」見兵俑千姿百態,馬俑栩栩如生,似乎隨時準備衝到戰場上,里根忽然轉過身對隨行人員說,「這匹馬會不會踢我呀?」美國式的幽默逗得 大家哈哈大笑;
2004年10月1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參觀他嚮往已久的兵馬俑,這支兩千多年前的軍隊讓他興致盎然,一向以冷峻著稱的他露出了少見笑容, 他的參觀時間比計劃延長了一倍;在中美建交35周年之際,曾為1979年兩國建交作出重要貢獻的美國前總統卡特於2014年9月6日到訪秦始皇帝陵博物 院,這是他第二次參觀兵馬俑。
幾十年來,兵馬俑的環球巡遊就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好註腳
從1982年第一個兵馬俑專題展在澳大利亞展出後,兵馬俑應世界各國人民的熱忱邀請而走上了長期的環球之旅,迄今仍盛。
這既是文化之旅,又是友 誼之旅。
2007年9月13日,中國秦始皇兵馬俑展在大英博物館開幕,而早在此前一個月,6萬張門票幾乎已被搶購一空,堪稱是「在中國之外舉行的規模最大
的兵馬俑展。
」2009年,在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海伊藝術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秦兵馬俑展》,40萬名觀眾參觀了展覽,創下了該館參觀人數的歷史最高紀 錄,此展覽被美國評為最受歡迎的十大展覽之一。
目前,秦兵馬俑展覽已經與圖坦卡蒙墓寶藏、死海文書、龐貝古城等展覽一樣,成為全球文物展覽中最受青睞的展覽品牌之一,也成為宣傳中華傳統文化、宣傳陝西的最好名片。
【兵馬俑喚藝術家靈感 影視劇迭出不窮】
兵馬俑的挖掘也為藝術家帶來了諸多藝術靈感,國內許多影視創作都將兵馬俑為背景。
最著名的當屬張藝謀與鞏俐聯袂主演的《古今大戰秦俑情》。
劇情分別以秦朝、民國及上世紀7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秦朝郎中令蒙天放(張藝謀飾)與少女韓冬兒(鞏俐飾)的三世愛戀。
影片既生動展示了秦朝的歷史生活畫面,又展現了當代兵馬俑的風采。
除《古今大戰秦俑情》外,周潤發、林青霞主演的《夢中人》、成龍、金喜善主演的《神話》、張豐毅、李雪健主演的《荊軻刺秦王》都以秦兵馬俑為背景講述歷史與人情,展現了藝術家對秦俑的遐想與尊崇。
揭開秦陵兵馬俑第三次發掘成果中隱藏的秘密
一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1976年開始動工修建,1979年10月1日建成並對外開放。大廳為拱形鋼架結構,東西長230米,南北寬70米,廳頂距俑坑底部高22米,總建築面積16000餘平方米。把一號兵...
焚毀秦始皇兵馬俑的人真的是項羽?
文史頻道轉載本文只以信息傳播為目的,不代表認同其觀點和立場2009年6月,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開始,經過三年的艱苦發掘,6月9日,秦始皇帝陵對外公布了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成果:大量陶俑「身著」彩繪,...
焚毀秦始皇兵馬俑的人真的是項羽?
2009年6月,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開始,經過三年的艱苦發掘,6月9日,秦始皇帝陵對外公布了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成果:大量陶俑「身著」彩繪,發現兵馬俑被焚燒痕跡,首次發現戰車上有「盾」、戰車不同部位...
直擊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二次考古發掘現場
「世界第八大奇蹟」的標籤,讓秦始皇陵兵馬俑坑自1974年破土而出的那一刻起就不曾平凡。4月30日上午11時,40年後的他再次矚目。這一次,不是世人熟悉的浩浩蕩蕩威武之師的一號坑。而是依偎在他西...
展示中國古人色彩空間 「彩裝」秦俑「集體亮相」
新華網西安9月29日專電(記者馮國、李樹峰)1974年秦兵馬俑發掘中,大量陶俑、陶馬出土。但大多數兵馬俑都沒有顏色,給人留下「灰頭土臉」的印象。而根據考古研究,秦兵馬俑原本都施有彩繪。時隔220...
一周一處好風光——兵馬俑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位於今西安市臨潼區,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陪葬坑。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先後有200多位國家元首...
揭秘秦始皇帝陵:已探明各類陪葬坑600餘處
秦始皇帝陵,一座無與倫比的地下寶庫,一個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蹟。1974年,臨潼西楊村幾個農民的偶然發現讓塵封的秦帝國震驚了世界。四十年來,有關秦始皇帝陵的每一次發現都炫人眼目,每位慕名而來的人內心...
剛出土時的兵馬俑,帶你看一看兩千多年前的真實秦人
在對秦兵馬俑的考古挖掘中,有關彩俑,曾經一度只是考古學家們的「口耳相傳」。因為俑上的彩繪太難留住,兵馬俑出土在接觸空氣後,15秒內就會氧化,4分鐘內就會發生脫水、捲曲,然後迅速剝落,落入塵埃。
揭秦始皇陵被焚真相:兵馬俑或為項羽所燒
他推斷道:「秦漢之際,有大的社會變動。我的推斷是項羽燒的可能性比較大一些。當然這也是一種推測,這個問題還可以做進一步的探討。」近日,陝西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首次對外公布了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挖掘的...
兵馬俑再發掘:「土豪金」陶俑耍雜技首次亮相!
秦始皇兵馬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種類別,由於古代奴隸地位低下,僅僅是主人的附屬品,所以當帝王死後,總會有大量的生前奴僕隨葬。兵馬...
長眠於地下的「虎狼之師」——秦始皇兵馬俑
秦兵馬俑位於今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是秦陵的陪葬坑。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在已發現的三座俑坑裡出土了大量震驚世界的文物。全世界先後共有200多位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領導人,來此參觀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