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深處的古棧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報記者 曹瑞 郭青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李白的一首《蜀道難》千古傳誦,「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詩中所描繪的這條道路的奇絕險峻讓人驚嘆,也讓人越發好奇,這條道路就是秦蜀古道。

黃河與長江流域文明交融的文化通道

秦蜀古道又稱為蜀道,是中國古代一條國家級大道,作為秦蜀相通之路,不僅起點在長安,線路的時空界線以及分布格局的絕大部分區域也在陝西省,它在陝西的道路比例占全部線路總長的三分之二。

所以陝西是秦蜀古道路線的主要分布地區,也是中國蜀道文物遺存的最主要地區。

它作為中國古代延續了幾千年的一條重要文化線路,是古代連接陝西關中平原與成都平原的重要歷史通道,也是黃河流域文明與長江流域文明交融的文化通道。

作為中國古代由關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陝川驛道,穿越秦巴山地,由一系列不同路段的道路組成,這是一個由多條線路構成的、錯綜複雜的道路交通體系。

線路包括由陝西關中通往漢中的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以及由漢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倉道和荔枝道。

秦蜀古道作為中國線性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歷史背景和內涵悠久而豐富。

其起始年代,明確見於歷史記載的,始於戰國,實際上遠在殷商時期已經開通。

故道、褒斜道、子午道、石牛道等幾條主要線路,最初被發現和利用都在周、秦、西漢時期。

秦蜀古道道路遺產全方位展現了中國古代交通形態演變的歷史進程,展示了古代道路築造工程的技術精華。

從開鑿建成一直到明清時期,它始終作為一條交通要道發揮著交通運輸的重要職能。

作為中國古代一條建造時間最早、存在年代最久、跨越朝代最多,沿用時間最長、線路最艱險複雜的古交通要道,在古代政治生活、經濟發展、社會文化、軍事和交通史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極其珍貴的交通歷史資源。

在幾千年的交通時空中一直處於使用狀態,並沿用到民國年間,始終是一條實實在在存在並被使用的交通大道。

隨著現代公路的開通,這條道路才逐漸被廢棄,現在大部分古道已經難覓往日壯景,只有懸崖上一個個的棧道孔洞,提醒著人們它曾經的存在。

中國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蹟

在現場察看秦蜀古道中非常重要的一條道路——褒斜道時,留壩縣旅遊管委會的一位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道,棧道的構造主要有這樣幾種,一種是搭橋立架式,即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出孔,之後再根據山形地勢在下面選取一些支撐點,也就是一頭立於水中,一頭插入山腹中,然後就可以形成這樣一個支點,無數個這樣的支點再在上面鋪上板子就可以通行。

而當地勢要更高一點時,就要像修吊腳樓一樣搭上幾層,為了穩定還要加上斜梁,這就是搭橋立架加斜撐式。

還有一種比較簡單的,在懸崖上開鑿出孔洞,插入石柱,然後上面鋪上木板就可以通行。

這三種形式基本上就是在地勢比較險峻的懸崖絕壁上出現的較多。

此外還有像老虎口一樣的凹槽式,根據地形,將石頭用最原始的方法把它摞在一起石基式,還有一種是在石基式的基礎上借用斜撐式和搭橋立架式加斜撐式,多種形式糅合在一起建起來的。

總之,根據地勢地形的不同,靈活的變換著建造方式。

這條千年之前的古道,所展現出來的古人的智慧與科學理念讓人不時驚嘆。

我們看到,在棧道孔的下方都有一個小小的水槽,這個水槽就是為了避免長期的雨水積存把插到洞裡的木頭腐朽而用來排水的,小小的一個設計細節,卻極大地延長了棧道的使用壽命。

而更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古人當時沒有GPS,也沒有今天這樣精密的測量儀器,但是他們所選取的路線之巧妙,直到今天人們修高速公路,都還是在沿著這條路線,這一切都顯示了當時人們對地理環境認識程度之深以及建造技術之成熟。

陝西文化遺產研究院的院長趙靜說,古人當時選路線是沿著河水,因為水往低處流,沿著水走,那就絕對沒有問題,而這一理念放在今天也依然適用。

「五里一亭,十里一閣,三十里一驛」,遙想過去一直沿著湍流的河水在懸崖絕壁上蜿蜒盤旋著這樣的建築物,那是一副多麼壯觀的景象,也是多麼偉大的人類奇蹟。

信息採集與保護 讓遺產活起來

險峻的地理環境使得秦蜀古道文物遺蹟多處於比較偏僻的山區,若沒有現代道路的修建提供的便利條件,大多數遺蹟僅憑人力抵達極其困難,有些目力所及能夠看到遺蹟無法靠近,憑藉傳統的工作方法採集數據根本行不通,只有藉助現代科技手段,而且須在適當的季節才能完成遺產信息的收集。

說起信息收集工作的艱辛,趙靜笑著說,那真是遇到過各種狀況,好多次都是冒著山石滑落、下雪路滑、大霧天氣等危險工作的。

近幾年他們在做的,就是通過實地收集找尋足夠數量的棧道遺蹟,以此來還原古代古道原貌。

陝西秦蜀古道的文物本體遺產數量龐大,目前已經發現307處道路文物本體遺存全部是文物田野調查中實地踏查的成果。

而在偏僻的山區,由於當地的群眾大都不了解秦蜀古道文物遺蹟的價值,因此造成的無意識的破壞也時有發生,對此,趙靜他們頗為痛心,所以在實地考察中,每到一地向當地群眾耐心講解科普古道的價值,也是他們最重視的工作之一。

趙靜說,文物保護只靠文物工作者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形成全社會行動全民保護的氛圍。

保護工作的下一步是展示規劃,如何將秦蜀古道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展示給更多人,但又不對其造成破壞。

趙靜介紹說,目前他們正在利用3D掃描等技術,選取有代表性的重要棧道,為將來的影像展示與復原展示做準備。

隨著文物保護的加強,秦蜀古道豐富的遺存和當前的文化建設構成了新的表達方式,使文化遺產組成更加多元。

隨著深入發掘其歷史文化資源價值,通過全面建立陝西秦蜀古道保護體系,進一步彰顯陝西歷史文化的厚重價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陝西將成立蜀道專業委員會加快申遺步伐

本報訊(首席記者 原登榮)12月15日,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該局此前在西安召開了「陝西蜀道遺產保護工作座談會」,我省蜀道沿線的西安、寶雞、漢中、安康四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部分縣區文保機構負責人齊...

魅力古蜀道 串起千年傳奇

◆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蜀道,跨越川、陝、甘3省11市。◆古蜀道是保存至今的人類最早的大型交通遺存,比古羅馬大道還早,不僅是中國唯一,也是世界唯一。◆古蜀道不僅是交通要道,更是區域文化的紐帶,是自然人...

陝西,你究竟想不想申遺?

7月13日,《陝西日報》刊發了一篇題為《秦蜀古道申遺 應從「單打獨鬥」轉向「抱團取暖」》的文章,呼籲川陝兩省聯合申遺。文章沒有說的是,早在2015年,蜀道已正式進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預備名單。而...

陝西將設立蜀道文化遺產保護機構

本報訊 (首席記者 張佳)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李白的詩膾炙人口但也高度概括了古人從長安往南入蜀的路走得有多艱辛。省文物局13日在西安召開了「陝西蜀道遺產保護工作座談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我...

秦蜀古道申遺 主角陝西怎能成看客?

□ 記者 原登榮 實習生 侯春暉如果說橫亘在關中南沿的秦嶺山脈,是大自然雄奇險峻、氣勢磅礴的傑作,那麼,蜿蜒盤旋在秦嶺深處的秦蜀古道,絕對稱得上世界古代築路史上的奇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蜀...

秦蜀古道 活態展示三千年中華道路文明史

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楊永林「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唐代詩人李白的著名詩篇《蜀道難》,如此形容穿越秦蜀古道的艱險。這條古老的「國家級大道」, 實際上是古代修築的一條穿越秦巴山地的秦蜀相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