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現,遼寧人的老祖先在這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誰是最早的中國人呢?好像很多人都選擇回答——北京人。

或者確切的說,是北京猿人,特別是因為對北京人的考古的發現及北京人頭蓋骨的失蹤等話題,讓很多中國人認準了北京人這個老祖先。

不管這北京人是不是中國人的老祖先,如果再問一個問題:誰是遼寧人的老祖先呢?恐怕知道的人可就不多啦!

那我就告訴你,你可要聽好了——這就是廟後山人!

而7月14日考古部門發布的最新消息是——本溪廟後山古遺址中發掘出古人類使用的火塘遺址,也就是說,當時的人類已經懂得使用火了。

我還得告訴你一個事,廟後山人距今已經有50萬年!這不僅是遼寧人的老祖先了,更是現在發現的東北人的老祖先!

50萬年前的遼寧人已懂得用火

遼寧省本溪市考古部門14日發布消息稱,考古人員在本溪滿族自治縣山城子村南麓的本溪廟後山遺址中發掘出約50萬年前古人類使用的火塘遺址。

遼寧本溪廟後山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北部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填補了中國東北地區早期人類歷史的空白,被譽為「東北人最早的家園」。

從2012年7月開始,廟後山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再次啟動,至今已歷時4年時間,發掘出萬餘件古生物化石、百餘件土石器以及一定數量的刃類、尖類骨器等。

考古人員還在遺址現場東側發掘出一整堆灰燼遺蹟,經考證為古人類使用的火塘遺址,火塘附近出土了大量大型動物的焦炭化碎骨。

這表明廟後山古人類已掌握了用火烤肉和敲骨吸髓的食用方法,是人類踏入文明的重要標誌。

遼寧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傅仁義認為,古人類在火塘底層鋪了一層石頭,是從天然洞穴內就地取材的灰岩,敲骨吸髓則表明當時食物匱乏,在當時能夠控制火、用火加工食物展現出古人類的智慧。

這裡升起了東北第一縷炊煙

要了解廟後山的故事,還得從1978年的考古發現開始。

那一年,一聲開山取石的爆破巨響後,這處被歷史塵埃淹沒已久的天然洞穴終於重見天日,也由此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考古工作者。

從那時起至1983年,由國家、省、市、縣各級考古工作者組成的考古隊伍長年駐紮於此,用小鏟竹片不舍晝夜地喚醒沉睡的遠古文明。

經過4次發掘,共出土古人類化石4件、石製品76件、哺乳動物化石76種,還有少量的骨製品和用火遺蹟。

其中,出土的兩顆人類牙齒化石和兒童股骨化石表明,早在距今約50萬年前,廟後山人就已經將這裡作為家園繁衍生息。

通過鈾系法測定,這裡是東北地區發掘已知人類化石中年代最早的。

而腫骨鹿和三門馬等動物化石的出土,則具有劃時代的考古意義。

一系列考古發現,讓廟後山成為見證悠悠歷史的「廟後山文化」的渾厚載體。

廟後山遺址的發現以及眾多遺存的相繼出土,證明了早在距今約50萬年前,與北京山頂洞人、周口店人在華北生活的同時,遼東地區也有人類活動。

對廟後山文化的研究還表明,這裡早期人類文化和華北的舊石器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

這對於探索中國遠古文化的來龍去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專家稱:「廟後山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東北地區早期人類歷史的空白」,「是迄今東北地區發現最早的古人類遺址」。

考古界稱廟後山為「東北第一人故鄉」。

考古發現,這裡是迄今為止我國最靠東北部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洞穴遺址,距今約50萬年,被譽為「東北第一縷炊煙升起的地方」。

他們是不是東北人的祖先?

此前,關於東北人的來源,西方學者慣用遺傳學角度計算,稱東北人是從歐洲或非洲遷移來的,時間是距今六七萬年到四五萬年之間。

親身參與廟後山遺址發掘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關瑩介紹,西方學者的理論支撐是,中國北方古時氣候環境惡劣,不適合人類生存。

直至距今六七萬年前,才有古人類從歐洲、非洲遷移過來。

而廟後山考古無疑打破了西方的考古假說,它證明廟後山人生活在至少距今30萬年前,有可能是東北人的祖先。

關瑩的觀點得到考古專家傅仁義的支持,他說,古人類遺址不是隨便確定的,必須具備3個條件:有人類使用的石器(工具),有用火的痕跡,有人類化石。

而縱觀廟後山遺址的發掘成果,石器、用火痕跡、人類化石的出土,可以作為東北人或是土生土長本地人的三個證據。

傅仁義分析,廟後山周邊環境階地發育比較好,有山有河,適合奇蹄、偶蹄類動物生存,而古人類在1萬年以前基本都靠採集和狩獵為生,廟後山有大量動物存在作為食物來源,當然也適合古人類生存。

還有考古實物證明,廟後山地區在人類處於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3個時期都有人類活動。

更何況,廟後山山洞朝陽,洞前有階地,距河流高、遠適中,取水簡便,漲水又淹不到,自然也是人類居住的最佳選擇。

有趣的是,廟後山遺址不僅能表明有古人類生活的跡象,而且還生活得非常有秩序。

考古發現,廟後山古人將洞裡分成多個區域,每個區域也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功能,每一件東西都有固定的位置。

用傅仁義的話說,廟後山人擁有安排合理的「生活居住面」。

很顯然,廟後山古人不像是過路客,而是「土著居民」。

當然,考古是用證據說話的嚴肅工作,結果如何還有待進一步的考證。

廟後山將建古人類遺址公園

這次考古工作將持續到2017年結束。

從「東北第一人」到「東北第一縷炊煙」,廟後山在跨度長達幾十萬至上百萬年的地層里,在數以萬年計的時間維度間,將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據介紹,儘管考古工作還未結束,但鑒於廟後山遺址的重要歷史價值,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這一重要遺址,本溪縣文廣局邀請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東南大學共同編制了《廟後山遺址文物保護規劃》。

2013年8月,規劃通過國家文物局批覆。

2014年,廟後山遺址保護爭取到了國家發改委的專項資金1170萬元,正式開展山體浮石加固、周邊環境整治等項目建設。

目前整體工程已全部完工。

從今年開始,廟後山遺址本體加固、道路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周邊綠化工作也將啟動。

預計到2020年,廟後山古人類遺址公園就將初具規模,用跨越幾十萬年的實證來講述「東北人第一故鄉」的故事。

金牛山猿人遺址

遼寧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60餘處

據介紹,60年來,遼寧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60餘處,距今約50萬年的本溪廟後山遺址,更是目前中國已知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最北的人類活動地點。

除了廟後山,遼寧考古工作者的另一重大發現是距今約28萬年的營口金牛山遺址,發現了近乎完整的成年女性人骨化石,為研究直立人如何向早期智人過渡提供了珍貴標本,被評為「1984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項目」之一。

瀋陽人的祖先在農大後山

對於瀋陽人來說,說起祖先,都要提到新樂人。

這個距今7200多年的古人類,一直被認為是瀋陽最早的人類活動的證明。

不過,近年的考古發現,瀋陽的祖先可比這個年齡大多了,有11萬年之久,這就是位於瀋陽農大後山的舊石器人類的遺址。

2014年4月29日,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發布瀋陽農業大學後山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成果。

考古隊先後兩次對瀋陽農業大學後山舊石器時代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09平方米,深度為6.6米。

通過發掘,發現了5個連續分布的舊石器文化層,經光釋光測年法測定,其年代距今1.5~11萬年,出土了620餘件古人類加工和使用的打制石器,包括手鎬、盤狀石核、尖狀器、雕刻器、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斷塊、礫石等。

發現的5箇舊石器文化層,確立了瀋陽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序列,並將瀋陽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從新樂文化的7200年,提前至距今11萬年左右,填補了瀋陽地區以往沒有確切層位舊石器發現的空白,並為研究舊石器時代古人類的人居環境和生業模式等學術課題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證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穿越四萬年:早期東亞現代人尋蹤

一直以來,中國文明史早期的某些具有獨立起源的文明成就總是會被西方懷疑,認為是從亞歐大陸的其他地區傳入的。在新石器考古領域內,安特生髮現仰韶文化之後不久,仰韶文化西來說便甚囂塵上。早先的中國文化西...

考古造假系列——七十萬年日本史?

作者:冷兵器吧棘背龍考古學作為一門科學,本應以嚴謹的理性為研究前提,不偏不倚地用事實說話。但這門學問常常涉及到敏感的政治話題,在愛國情懷和民族主義的歪曲下,它也是學術造假最為嚴重的學科之一。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