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東台蔣莊遺址衝刺「十大發現」 「良渚人」骨骼隱藏中華文明基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活動近日啟動,興化、東台蔣莊遺址入圍初評。

據悉,蔣莊遺址是長江以北地區首次經大規模發掘的良渚文化聚落,並發現了隨葬琮、璧等玉質禮器的較高等級墓地,突破了以往學界認為良渚文化分布北不過長江的傳統觀點,可謂是跨越長江的良渚文明,填補了長江以北地區良渚文化考古發現的空白。

由於該遺址曾屬於揚州的範疇,因此,這一重大考古發現也引起了揚州市民的關注。

蔣莊遺址有什麼重大發現?

長江以北首次發現良渚文化遺蹟

蔣莊遺址位於江蘇興化、東台兩市交界處,分屬興化市張郭鎮蔣莊村及東台市時堰鎮五星村、雙溪村。

遺址起初由當地文物愛好者發現,因泰東河水利拓寬工程需要,2011年10月至2015年11月,南京博物院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勘探顯示,以泰東河為界,該遺址分為東西兩區,東區以唐宋時期堆積為主,面積達45萬平方米;西區以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堆積為主,面積近2萬平方米。

經過南京博物院4年多的考古發掘,位於興化、東台交界處的蔣莊遺址初露真容,這是一處良渚時期的文化遺存,從距今約5000年起,先民們在此生活了千年左右。

據考古領隊林留根介紹,蔣莊遺址是長江以北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大型聚落。

蔣莊遺址良渚文化墓地迄今為止共清理墓葬280座,時代涵蓋良渚早中晚期,為良渚文化核心區之外已知發現數量最多、埋葬最為密集的良渚文化墓地。

隨葬玉璧、玉琮的較高等級墓葬主要集中於墓地南部,而「平民墓」主要位於墓地中北部。

這種不同等級墓葬間隨葬品的差異,體現了對應的社會分層現象。

2月28日,來自全國的20餘位專家在實地考察後進行論證,認定此次考古意義重大,不僅突破了良渚文化北不過長江的傳統學術觀點,而且首次大量出土良渚時期先民骨骼,通過現代科學檢測,那些隱藏在骨骼中的中華文化基因有望被破解。

蔣莊遺址破解三大謎團

破解謎團之一

良渚文化範圍向北不超過長江?

考古填補空白,文明程度超出想像

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張忠培說,如今,學術界越來越傾向於認為,有城牆、水利工程、農業區和貴族墓地的良渚古城,已是個早期國家。

與夏商周文明以青銅為代表不同,良渚文化則以玉器為代表。

傳統觀點認為良渚文化的範圍以環太湖為主,向北不超過長江。

但此次就填補了長江以北地區良渚文化考古發現的空白。

那時候的文明或許已經超出了人們的想像,他們甚至已經流水線生產陶器,「當時玉璧、玉琮等製作也有統一規範。

截至目前,蔣莊遺址出土玉、石、陶、骨等不同質地的遺物近1200件,其中高等級墓葬與普通墓葬分區埋葬,體現出社會的高度分化。

考古人員從墓葬里共出土玉、石、陶、骨器等隨葬品700餘件,林留根說,280座古墓,墓主都是頭朝東,腳朝西;男墓主身邊陪葬的品種是石錛、石斧等,及代表權力地位的玉璧、玉琮、玉瑗、玉璜,女墓主身邊則放著玉鐲、陶紡輪,體現出性別與社會分工之間的對應關係。

而在這些隨葬品中,一口巨大的紅色陶尊,非常引人注目。

考古隊員說,這隻尊出土的時候,碎成幾百塊,可能是棺木比較小放不下,所以,只能打碎了放在棺內。

現場的專家們花費了一周多的時間,一點點拼湊出它本來的面貌。

它直徑80多厘米,高度50多厘米。

這是國內迄今為止出土最大的一隻尊,可稱為「中華第一尊」。

別小看了這隻尊,在4000多年前,它可是墓主尊貴身份的象徵,是當時部落首領或者巫師的殉葬品。

破解謎團之二

4000多年前的良渚人什麼樣?

最高超1.7米,牙齒磨損嚴重

此次考古共出土了234具骨架,有的遺骨從頭到腳都保留完整。

為什麼遺骨不腐?林留根解釋,這裡在遠古時期緊靠東海,屬鹽鹼地區,且墓葬群和地下水位相平,處於隔氧又恆溫恆濕的狀態,所以歷經4000多年骨骼依然完好。

這些骨骼被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稱為「最重要的發現」,「以前良渚文化考古中,基本未發現可進行科學檢測的骨骼。

其實,骨骼可以告訴我們很多信息。

良渚先民長啥樣?南京博物院的專家們對出土的這些遺骨進行了分析,發現男女比例為1:1.18,「從遺骨看,當時最高的良渚人身高可達1.7米以上,由於食物粗糙,牙齒磨損要比現代人嚴重7到10年。

那麼,當時的良渚人都吃什麼食物呢?專家表示,可鑑定植物遺存種類至少隸屬於18科21屬27種,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當時的稻作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因此米飯是主食之一。

據悉,考古隊員找到了炭化的稻米、菱角、桃核、葫蘆籽、甜瓜籽和芡實,動物骨頭中有麋鹿、豬、牛、羊、狼和狗,從出土文物看,當時不但有農田、菜園,還有林地,因為現場發現了杏、桃、棗等果核。

這說明當時的良渚人過著狩獵、打漁以及耕種的田園生活。

例如,出土的陶器中,一個小黑陶壺上,先民們用利器畫出了兩幅狩獵圖:一根樹枝上捆吊著一頭長著獠牙的野豬,四條腿耷拉著,頭和尾巴卻翹起,似乎還在掙扎,野豬的背面是一隻正在飛奔的鹿。

林留根說,這些造型和符號再現了良渚人的文化審美,反映了良渚先民的生產生活與藝術創意,而刻畫有「凸」字形祭台符號的玉璧,亦是首次在有明確地層關係和共存關係的墓葬中出土,對於良渚先民精神信仰的研究彌足珍貴。

破解謎團之三

4000多年前良渚人

怎麼建房子?

均為挖基埋柱的

平地起建式

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蔣莊良渚文化聚落布局也得到初步揭示,考古專家表示,聚落周邊水系發達,聚落外圍水網與泰東河相連,並通達長江。

也正因為蔣莊遺址地處長江以北水網密布的里下河地區,是良渚文化北上的重要通道。

其遠離良渚文化核心區,出土的各類陶鼎鼎足各異,有截面呈「十」字形、外「T」形、近跟部穿圓孔等,具有鮮明的自身特點,顯示出這類遺存可能屬於良渚文化的又一地方類型,是良渚文化與當地文化因素融合後的產物。

當時的人們,是住在什麼樣的房子裡呢?考古人員在遺址範圍內發現房址8座,包括水井、灰溝等遺蹟,而發現的8座良渚時期房址,均為挖基埋柱的平地起建式,平面形狀有圓形及長方形兩種,並見多間聯排式房址。

通過對地層堆積的分析發現,房址在修建之前常見有大範圍的淺黃色人工墊土,墊土多取自遺址附近,局部呈明顯的團塊狀。

例如,有一處房址為近東西向長方形,挖基槽埋柱平地起建式,被隔斷成三個獨立單間,中部房間大兩側小,整體尺寸東西長7.3米、南北寬2—2.25米,面積約16平方米。

柱芯明顯,北側基槽內柱芯大多呈半圓形,平面朝向外牆側。

室內未發現灶坑及明顯活動硬面。

此外,水井、灰坑多位於居住區,遭廢棄後內填大量動植物遺存。

記者陶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江蘇蔣莊良渚文化遺址入選「六大考古新發現」

中國社科院12日在北京舉行一年一度的「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江蘇興化、東台蔣莊良渚文化遺址入選。據考古領隊林留根介紹,蔣莊遺址是長江以北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大型聚落,遺址地發現了隨葬琮、璧...

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鹽城晚報記者曹恆鋒鹽城晚報訊5月16日下午,由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經過兩天的終評報告和評審投票,本報曾報導的江蘇興化、東台蔣莊良渚文化遺址等...

跨越長江的文明曙光

近日,南京博物院召開江蘇興化、東台蔣莊良渚文化遺址考古成果論證會,來自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等全國文博科研單位的20餘位考古學家齊聚江蘇。在實地考察後,專家認定蔣莊遺址為長江以北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