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神鳥」金箔背後的古蜀崇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主講人: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副研究員 朱章義

黃金,華貴雍容,色澤富麗,從古至今受到人們的珍愛。

黃金的硬度不高,柔韌性卻極好,容易加工成各種貴重的飾件或器皿。

到了商代,中國北方地區、中原地區、西南地區都相繼出現了金器。

其中,在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尤為珍貴,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箔圖案從1600餘件候選圖案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它以其神秘和精緻,展示了古蜀人的智慧與魅力。

古蜀金沙:一個崇尚黃金的民族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你可能會發現,很多古蜀國的重器如「太陽神鳥」金箔、金冠帶、金面具等都是以黃金製作的,金沙遺址現已出土金器200餘件,其數量與種類都是中國同時期發現之最。

何以金沙遺址出土如此之多的金器?

我們知道,在中原和北方地區的商周文化中,青銅器十分流行,象徵國家最高權力的是用青銅製成的「九鼎」,黃金製品不僅出土數量很少,且居於十分次要的地位,基本為裝飾品。

與此相反,金器在古蜀文化中是卻另一番景象,象金杖、金冠帶都是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黃金製品在古蜀文化中具有極高、極優越的地位,甚至超過青銅器。

在金器出土數量和使用方面的差別,反映了古蜀人與其它地區的人們對黃金製品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正因為古蜀人對黃金的崇尚,才有了今天我們在金沙遺址發現的如此眾多的精美黃金製品。

金沙遺址出土了這麼多的金器,對黃金的需求量一定很大,那麼,

這些黃金是從哪裡來的呢?

通過對金器的化學成份分析,金沙遺址出土的金器都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

早期的採金技術,一般都是「沙裡淘金」。

地質調查證實,黃金礦藏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和盆地周緣有廣泛的分布,礦石種類以砂金為主。

在盆地西、北周緣的大江大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帶,尤其是河谷由窄變寬處、轉彎處和支流交匯處,往往都是砂金富集的地方,如涪江的平武古城礦區、白龍江的青川白水礦區、嘉陵江的廣元水磨礦區等。

此外,在川西高原的岷江、大渡河、雅礱江的一些地段,也有品位很好的金礦分布,這些金礦可能是金沙遺址金器原料的來源地。

太陽神鳥:一件三千年前的藝術品

2001年2月25日,在位於成都市區西北金沙村的考古工地上,一塊直徑約10厘米的小泥塊引起了現場考古學家的注意,在這個不起眼的泥土中不經意的露出了一個小金角,陽光下顯得尤其耀眼,考古學家們用竹片和油漆刷小心翼翼地剝落了泥塊外層的鬆土,泥塊包裹的金塊終於全部清理出來,已被揉成一團,不能辨識器型。

隨後經過文物保護人員進一步的清理工作及藥水浸泡後,工作人員用鑷子輕輕地展開金箔,它終於露出了「真容」。

金箔外輪廓為圓形,圖案可分為內外兩層,均採用鏤空的方式來表現。

內層圖案為等距分布的十二芒太陽紋;外層圖案由四隻等距分布相同的鳥構成。

這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神話傳說中的太陽和神鳥,因此,考古學家們將其定名為「太陽神鳥」金箔。

經測量該金箔重20克,外徑12.5厘米,內徑5.29厘米,厚0.02厘米,其含金量高達94.2%,為金沙遺址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

從「太陽神鳥」金箔殘留的痕跡分析,至少採用了熱鍛、錘揲、剪切、打磨、鏤空等多種工藝。

先用自然金熱鍛成為圓形,然後經過反覆的錘揲,使金箔的厚薄基本一致,第三步用剪切的方法去掉外表參差不齊的部分,使其成為一個較為標準的圓形。

第四步是在圓形的金箔片表面畫出整個圖形(包括太陽及光芒和四隻鳥),最後根據已畫的紋樣反覆刻劃切割形成鏤空。

由於切割工具不十分鋒利,要實現紋飾圖案的鏤空,必須進行反覆刻劃,而且每次的刻劃不可能與上次刻劃的線條完全重合,以至於在太陽的光芒、鳥的四周都留下了大量的多次刻劃的痕跡與細小的褶皺。

正是因為其經過上述多道工序而成,因此,太陽的光芒的長短、大小略有出入,四隻鳥的細部也有極小差異。

也正因為如此,「太陽神鳥」金箔才更有動感和生命力。

如此薄的金箔不能作為單獨器物來使用,應是貼附於其它質地器物(很可能是紅色的漆器)上作為裝飾。

但遺憾的是,出土文物中尚未發現有此類器物,至今,考古學家們對「太陽神鳥」金箔的用途仍無法解答。

精美絕倫的「太陽神鳥」金箔構圖嚴謹、線條流暢、極富韻律,充滿強烈的動感,四隻展翅飛翔的神鳥圍繞著太陽生生不息、循環往復的飛翔,寓意深遠,它不僅是是古代人民深邃的哲學宗教思想、豐富的想像力的體現,更是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精湛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是古蜀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太陽神鳥」金箔仍是一件極為精美的藝術品。

陽鳥飛翔:一曲太陽和鳳凰的頌歌

「太陽神鳥」金箔出土於金沙遺址祭祀區內,這裡是古蜀王國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約公元前1200—前650年)一處專用的濱河祭祀場所,面積約15000平方米,目前已經出土了金、銅、玉、石、漆木器等6000餘件,還有數以噸計的象牙、數千枚野豬獠牙、鹿角和陶器等。

在祭祀區內還發現了九個成方形、排列整齊的柱洞,據專家研究,此處很可能就是金沙先民舉行祭日儀式的祭台。

「太陽神鳥」金箔出現於如此神聖的場所,其自身必定承載著古蜀人對於自然的無窮想像及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是古蜀先民遠古太陽崇拜文化的縮影。

古蜀金沙先民將太陽和鳥刻劃在一起有何意義呢?

目前,對金箔上的圖案可有兩種解釋:一是認為旋轉的火球是太陽神,圍繞著它的四隻鳥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太陽神的四個使者,並寓意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二是旋轉的火球是太陽,四隻鳥是托負太陽在天上運行的神鳥,該圖案所表現的就是「金烏負日」這一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傳說中國古代天上有十個太陽,是帝俊與羲和所生,他們住在東方湯谷的扶桑樹上,太陽被金烏所背負,一隻返回後另一隻又接著出去,每天輪流著從東方的扶桑飛向西方的若木。

漢代畫像磚上發現的太陽形象就是一隻鳥背著一輪圓日作飛翔狀。

大多數學者都贊同第二種解釋,認為「太陽神鳥」金箔就是對「金烏負日」的古代傳說的最好印證。

當古人對自然現象無法作出解釋時,便認為有一個超自然的神靈在支配世界,人的活動受制於、聽命於神的意志,因而產生一種崇拜,人們必須通過虔誠的祭祀活動與神靈溝通,表達人的願望,領受神的旨意,祈求神的庇護,以達到驅災祛魔,諸事順利的目的。

「太陽神鳥」金箔表現了古蜀人對太陽和鳥的崇拜,是研究古蜀國宗教祭祀活動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重要物證,表達了遠古先民對太陽孜孜不倦的追求,對光明不間斷的嚮往。

經過多年的考古發現證明,對太陽和陽鳥的崇拜是古蜀族千百年來傳承的古老習俗。

古蜀文化中也發現了大量反映太陽和陽鳥崇拜的遺物,如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銅太陽形器、棲息有九隻鳥的青銅神樹等。

在金沙遺址,這種信仰體現得尤為清晰,除「太陽神鳥」金箔外,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立人頭上戴著太陽帽,儼如光明的使者或太陽神的化身出現在祭祀活動中;帶柄銅璧上首尾相接的三隻神鳥圖案與「太陽神鳥」金飾一樣,是古蜀人太陽和陽鳥崇拜的真實寫照,此外還有一些獨立的鳥形文物,充分表達出古蜀人對太陽和陽鳥的崇奉與愛戴是多麼的強烈與執著。

古蜀國的王族號也與太陽有關,古蜀最後一個王族號為「開明」,「開明」本來就是與太陽升起密切相關的詞彙,開明王族的家族墓地——商業街船棺墓的棺木上也刻劃有與太陽崇拜相關的圖案。

所以,東晉時期的常璩才將他的四川地方志書稱之為《華陽國志》。

崇拜太陽:一出世界的古老禮則

金碧輝煌的太陽,亘古以來,就輝映著地球,滋潤著萬物生長,古代民族不能理解太陽的奧秘,以為太陽具有能使萬物復甦、生長的超自然力量,於是敬仰太陽,崇拜太陽,並創造出了難以計數的令人激動不已的太陽神話。

對太陽的崇拜是中華各民族共有的習俗。

「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神話傳說、乃至於三皇、五帝和秦漢以後最高統治者的稱號,都與太陽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國古代最晚於堯舜時期,部落聯盟就有了固定的崇拜日神儀式,歷經商周時期的發展,至漢代逐漸完善,從此歷朝歷代都遵循成例,對太陽的盛大祭典不曾含糊。

考古資料中也有大量的實物證明,從北到南,由東到西,從遠古到近代都發現有與太陽相關的文物。

在史前岩畫上,各種不規則的圓圈周圍布滿了長短不一的放射線條,這是遠古先民心中的太陽;在江南河姆渡遺址,人們精心創造出了兩隻鳥護衛著太陽的圖案,今人為之取名為「雙鳳朝陽」。

在黃河上中游,新石器時代的居民就將太陽的形象以各種方式繪製在彩陶上,記錄了許多古老的太陽神話;在黃河下游,大汶口遺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劃了與太陽有關的符號;在中原地區,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方鼎有呈旋轉狀的太陽紋;在南方民族地區出土的許多銅鼓鼓面的中心也常常鑄出一輪帶著光芒的太陽;在漢唐墓葬的壁面或穹頂上,人們用壁畫的形式來表達對太陽的崇拜。

太陽也是世界很多古代民族的崇拜對象,在世界古代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埃及,他們的大多數神祗都與太陽有關,其中第一個被推為全埃及之神的「霍魯斯」就是太陽神;從第五王朝開始,埃及的法老就將自己認定為太陽神的子嗣,以此來表示自己出身的尊崇。

在古希臘的神話中,眾所周知的阿波羅是太陽神的化身,也是萬能之神。

傳說每日黎明,阿波羅就會登上太陽金車,拉著韁繩,高舉神鞭,巡視大地,為人類送來光明和溫暖。

在印度,吠陀時期至高無上的「因陀羅」,是被尊為太陽與光明之主的天神。

在古瑪雅文化中,有巍峨壯觀的太陽神廟。

西亞蘇美爾時期出現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人們共同尊崇的三神之首「安努」,據說也是上天的化身,以後該地區所有神祗更全都與天上的星辰發生了聯繫,其中為全國崇奉的「沙瑪什」語意就是太陽。

資料連結:「太陽神鳥」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宇宙大地因為有了太陽的普照,使世間萬物呈現出無限生機。

對太陽和太陽神的崇拜是世界上許多民族歷史上所共有的。

十二道太陽光芒與四鳥的「十二」與「四」是中國文化經常使用的數字,諸如十二個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等,表達了先民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

環繞太陽飛翔的四隻神鳥,反映了先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體現了自由、美好、團結向上的寓意。

而整體完美的圓形圖案寓意民族團結、和諧包容,圓形的圍合也體現了保護的概念。

因此「太陽神鳥」金飾圖案從1600餘件候選圖案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的太陽神鳥金飾圖案為四鳥繞日圖,遺產標誌上方採用簡體中文「中國文化遺產」;下方採用漢語拼音「ZHONG GUO WEN HUA YI CHAN」,民族自治地方可使用當地少數民族文字,在對外交往工作中可使用英文「CHINA CULTURAL HERITAGE」或其他國家文字。

此外,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標準色彩為金色,也可根據不同需要使用其他顏色。

而其核心的金飾文物圖案,除了配合文字使用外還可以單獨使用。

趣味閱讀:為什麼古人會把鳥和太陽聯繫起來呢?

鳥,在空中任意翱翔,給人類以無限的遐想。

在空中飛翔一直是人類的夢想,直到20世紀,人類製造出了飛機才變為現實。

在古代,鳥崇拜在世界各地的古代民族中廣泛存在。

《詩·商頌》中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記載的就是商人的始祖——契誕生的神話故事。

古代民族往往將鳥和太陽聯繫在一起,如古埃及的鷹神荷拉斯即為太陽神,中美洲馬雅人的太陽神也與烏鴉相連結。

這或許是因為太陽沒有鳥一樣的翅膀,何以東升西落?在古人看來,太陽的運動一定是靠鳥的飛行來完成的。

將鳥和太陽聯繫得最緊密與持久者則是中國的古代神話傳說,如眾所周知的「金烏負日」。

為什麼古人又會將烏鴉和太陽聯繫在一起呢?有學者認為這是由於古人觀察到太陽中有黑子,而烏鴉色黑的緣故。

【本文】由金沙遺址博物館供稿,並獲得授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四川有哪些「國家寶藏」 走近文物背後的故事

《國家寶藏》正在央視熱播,9家博物館、27件鎮館之寶奪人眼球。四川的「國家寶藏」也不遑多讓,川內文物專家、博物館長帶你觸摸四川國寶之美,走近文物背後的故事和歷史——全面展現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文博...

金沙遺址-太陽神鳥金涅槃

別回帖,一會刪除中國文化攻略第210篇,巴蜀攻略第5篇,其他攻略請點擊底下中國文化攻略連結或我的頭像~2001年2月,在成都市區發現的金沙遺址,分布範圍約5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