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器——青銅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青銅器;

青銅器(Bronze Ware)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

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

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

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

青銅器在2000多年前逐漸由鐵器所取代。

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4000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

中國的青銅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銅錫合制的青銅器物,簡稱「銅器」。

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出現併流行於4000年前直到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

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

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

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

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

春秋晚期至戰國,由於鐵器的推廣使用,銅製工具越來越少。

秦漢時期,隨著陶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製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麵,胎體也更為輕薄。

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考古資料來看,中國銅器的出現,晚於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

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並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青銅器的顏色真正做出來的時候是很漂亮的,是黃金般的土黃色,因為埋在土裡生鏽才一點一點變成綠色的。

由於青銅器完全是由手工製造所以沒有任何兩件是一模一樣的,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

隨著原始社會的發展,鼎由最初的燒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變為一種禮器,成為權利與財富的象徵。

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輕重,標誌著權力的大小。

在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器形成了獨特的造型系列:容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等。

青銅器上布滿了饕餮紋,夔紋或人形與獸面結合的紋飾,形成神靈的圖紋,反映了人類從原始的愚昧狀態向文明的一種過渡。

甘肅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單刃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

經碳14鑑定距今約5000年。

此刀長12.5厘米,為單范鑄成。

沒有血檔及繯首等成熟的後世刀具才有的部件,在刀具形成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紀中葉—前13世紀)


在商二里岡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間,有幾批青銅器出土。

這些器物有某種商代早期的特點,然而已有較多的演變;也有某些殷墟時期青銅器特點的肇始。

比較典型的是河北地區藁城台西下層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銅器,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區出土的青銅器。

在豫西的靈寶東橋,也有出土。

殷墟文化一期有這類器物發現,如小屯232號墓所出土的一組青銅器,和小屯331、333號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銅器。

但這一類器物在殷墟發現並不多,而在其它地區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為典型而精好,如今還找不出像二里岡或殷墟那樣生產這類青銅器的商代大都邑。

盤庚遷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岡期之後,殷墟期之前這批青銅器是客觀存在。

由於這類青銅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過渡特點,所以有的將之斷在二里岡期,有的斷為殷墟文化早期。

這類青銅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廣泛性,而其時生產它們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岡文化期之後,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劃出一個稱之為商代中期的階段。

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確定,下限約在武丁之前。

這一時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

爵尾雖然與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寬,出現的圓體爵是放所未見的。

斝在空椎狀足之外,出現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較少見。

早期雖已出現了寬肩的大口尊,這類器形在此時有較大的發展,像阜南的龍虎尊和獸面紋尊這樣厚重雄偉的造型,在商代早期是從未出現的。

瓿這類器形,也是這個時期發展 起來的,藁城的獸面紋瓿是其典型。

早期體型較高的罍,在這時發展為體型比例較低而肩部寬闊的式樣,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巨型獸面紋罍是其典型。

這時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與早期相比,有所縮小。

鼎、鬲類器比較突出的變化是一耳不再與—足對立,形成不平衡狀,而是三足與兩耳對稱,成為以後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這時澆鑄時芯范懸封的方法還沒有完全解決,因而中空的鼎足還有與器腹相通的情形。

紋飾分為兩類,一類是二里岡期變形動物紋的改進,原來粗獷的線條變得較細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獸面紋鼎和肥西的斝與爵,而阜南龍虎尊和嘉山泊崗的主紋獸面紋已較精細,圈足上的獸面紋仍保持早期的結構和風格。

第二類是出現了用繁密的雷紋和排列整齊的羽狀紋構成的獸面紋。

這類獸面紋雙目往往突出。

如果不是浮雕,則無論是頭像還是體軀都沒有明顯的區分。

這方面的實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罍,已採用較多的高浮雕附飾,但線條輪廓有渾圓感,與晚期浮雕輪廓線峻直銳利的風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銅器一般仍保持著不鑄銘文的習慣,但個別器上發現鑄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記,但是沒有發現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稱。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紀至前11世紀)

自武丁至於帝辛。

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採用鄒衡的四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

以後的發現,大體上都沒有越過這個界限。

而殷墟的青銅器分期則有張長壽的三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

此外,還有—些其它的說法。

商代晚期如以武丁後期起計,至帝辛可能接近二百年或不足二百年,在這樣長的時期內,按照具體情形, 又可區別為前後兩個階段。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現的器類有方彝、觶、觥等。

方形器大為發展,幾乎所有的酒器都為方形。

紋飾方面,動物形象比較具體,有的甚至有寫實感,主體花紋和地紋明顯區分,地紋常為細雷紋,與主體花紋構成強烈對比。

主體花紋多採用浮雕手法,風格有渾圓、峻銳兩種。

銘文多為一二字,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

器形方面,鼎的變化較大,除通常樣式外還出現了分檔鼎。

方鼎都是槽形長方,柱足粗而偏短。

簋仍為無耳,腹變淺,最大腹徑上移。

觚的造型向細長發展,喇叭口擴展,大十字架鏤孔退化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

扁體爵大減,圓體爵盛行。

斝的變化是斝板上始見獸頭裝飾。

三足明顯增高。

戈出現了帶胡帶穿。

2、商代晚期後段:器類方面,無肩尊和扁體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見馬銜等車馬器。

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類。

這一期紋飾最為發達,藝術裝飾水平達到高峰,以動物和神怪為主體的獸面紋空前發展。

紋飾不僅僅施在器身,有些視線不及的底部也裝飾花紋。

花紋總體風格森嚴莊重。

這一期出現了記事形式的較長銘文。

但最多不過三四十字。

銘文鑄工精細,內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賞賜、征伐等。

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現了蹄形足;圓鼎較多,直耳略向外撇。

簋最大變化是雙耳簋急劇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為細長身喇叭口。

爵的變化不大,仍為圓體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後移。

斝仍見獸頭裝飾,繼續流行袋足斝,但體較低而寬,柱飾粗壯。

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中國青銅器不但數量多,而且造型豐富、品種繁多。

有酒器、食器、水器、樂器、兵器、農具與工具、車馬器、生活用具、貨幣、璽印,等等。

單在酒器類中又有爵。

角、觶、斝、尊、壺、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個器種,而每一器種在每個時代都呈現不同的風采,同一時代的同一器種的式樣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區的青銅器也有所差異,猶如百花齊放,五彩繽紛,因而使青銅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而從文物鑑定的角度來說,無疑增加了鑑定的難度,鑑定難度大,反過來又使研究賞析更富有情趣,青銅器也更具有吸引力。

即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

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

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

圖為東周早期的青銅鴞首提梁壺由終身獨身日籍名醫森承一郎傳承人呂默齋(志強)持有,日本傳奇古董商坂本五郎代為操作。

本件青銅屬私家藏品且據合法性,青銅器是資深藏家最認可的板塊之一,但青銅器屬珍貴文物,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來加以保護,對青銅器流通有嚴格管制。

可以在市場上合法流通的青銅器大致有如下兩類:1949年以前出土,流傳有序,並有明確著錄可以佐證的青銅器;從海外回流的青銅器。

因此,青銅器在國內市場上一直不溫不火,大多屬於私下交易,而中國藏家進入國際拍賣圈也不過5年左右。

一般指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這一時期。

傳統的禮儀制度已徹底瓦解,鐵製品已廣泛使用。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

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占了主導地位。

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

自此以後,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麼發展了。

製作工藝;

青銅器范鑄法

范鑄法又稱模鑄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種圖案、銘文,陰乾後再經燒制,使青銅器 其成為母模,然後再以母模製泥范,同樣陰乾燒製成陶范,熔化合金,將合金澆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脫范後再經清理、打磨加工後即為青銅成品。

根據從古代青銅作坊遺址發掘出的實物,再結合青銅器的外形分析,專家認為,中國古代青銅器絕大部分是採用範式鑄造方法製作的。

范鑄法工藝流程共分為五步:

第一步為塑模,用泥土塑造出銅器的基本形狀。

在制好的泥模上畫出銅器紋飾的輪廓,凹陷部分直接從泥模上刻出,凸起部分則另外製好後貼在泥模表面;

第二步為翻范,用事先調和均勻的細質泥土緊緊按貼在泥模表面,拍打後使泥模的外形和紋飾反印在泥片上;

第三步為合范,將翻好的泥片劃成數塊,取下後燒成陶質,這樣的范堅硬不易變形,稱為陶范。

將陶范拼合形成器物外腔,稱為外范。

外范製成後,將翻范用的泥模均勻削去一薄層,製成器物的內表面,稱為內范,銅器的銘文就刻在內范上。

將內外范合成一體,內外范之間削出的空隙即為銅液留存的地方,兩者的間距就是青銅器的厚度;

第四步為澆注,將銅液注入陶范。

待銅液凝固後,將內外陶范打碎,取出所鑄銅器。

一套陶范只能鑄造一件青銅器,因此不可能存在兩件一模一樣的青銅器;

第五步為打磨和整修。

剛鑄好的青銅器,表面粗糙,紋飾也不清晰,需要經過打磨整修,才能成為一件精緻的銅器。

青銅器失蠟法

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

做法是,用蜂蠟做成西周青銅器 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

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

再往內澆灌溶液,便鑄成器物。

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尊、盤,是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蠟鑄件。

春秋晚期,中國人可能就已發明了失蠟法鑄造工藝。

失蠟法的工藝流程分為三步,首先以易熔化的石蠟製成蠟模,用細泥漿多次澆淋蠟模,使之硬化後形成鑄形。

然後,將鑄形烘燒陶化。

這一過程中,石蠟熔化流出,於鑄形中形成空腔。

最後往空腔中澆注銅水,製成器物。

失蠟法通常用於鑄造那些外形非常複雜的青銅器,河南淅川出土的楚國銅禁以及湖北隨州出土的曾侯尊盤被認為就是用失蠟法鑄造的。

青銅器渾鑄法

器物一次澆鑄成形的鑄造方式,稱為渾鑄法。

器形過大或形狀過於複雜,需要將整個器物分為數件分別翻范澆鑄,最後拼接成一個整體,這種鑄造方法稱為分鑄法。

鑄造多個較小物件時,還會將多個鑄范層疊裝在一起,由一個澆口澆注銅水,一次鑄成多件器物,這種工藝稱為疊鑄法。

疊鑄法多用於鑄造錢幣等小型器物,出現於春秋時期,漢代時逐漸流行。

知名鼎尊;

鴞尊:

鴞[xiāo]尊為古代盛酒器。

銅尊,最早見於商代。

鴞,俗稱貓頭鷹。

在古代,鴞是人們最喜愛和崇拜的神鳥。

鴞的形象是古代藝術品經常採用的原形。

鴞尊一九七六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原器為一對兩隻,鑄於商代後期。

原器通高四十五點九厘米,外形從整體上看,為一昂首挺胸的貓頭鷹。

通體飾以紋飾,富麗精細。

喙、胸部紋飾為蟬紋;鴞頸兩側為夔紋;翅兩邊各飾以蛇紋;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飛的鴞鳥,整個尊是平面的立體的完美結合。

尊口內側有銘文「婦好」二字。

毛公鼎;

西周晚期青銅器物,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

由作器人毛公(廠音)得名。

直耳,半球腹,矮短的獸蹄形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

銘文32行499字,乃現存最長的銘文:完整的冊命。

共五段:其一,此時局勢不寧;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內外;其三,給毛公予宣示王命之專權,著重申明未經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預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誡勉勵之詞;其五,賞賜與對揚。

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2009年11月13日至15日,中國仿古工藝品及技術展覽會在上海國際展覽中心舉行,洛陽粵鈺青銅器有限公司鑄造的高仿「毛公鼎」獲得唯一金獎。

龍虎尊;

商器。

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於安徽阜南縣。

器高五十點五厘米,口

龍虎尊

徑四十四點九厘米,重約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寬折肩、深腹、圈足,體形較高大的盛酒器。

龍虎尊的肩部飾以三條蜿蜒向前的龍,龍頭突出肩外。

腹部紋飾為一個虎頭兩個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頭銜於虎口之中。

虎身下方以扉棱為界,飾兩夔龍相對組成的獸面。

圈足上部有弦紋,並開有十字形鏤孔。

龍虎尊紋飾的主題是"虎口銜人"。

關於這一主題,有人認為:在里,"人"應是那些奴隸,"虎口銜人"反映奴隸社會的殘酷、恐怖。

對於這種傳統的解釋,另外一些考古學家則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應該是在表現一種巫術主題。

青銅器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禮器,這樣的紋飾應是巫師作法的情景紀實。

張開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兩界的象徵,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師,巫師在祭祀中通過老虎的幫助而表現出一種能夠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

"虎口銜人"這一圖案的含義究竟是什麼,我們還不能做出精確的解釋,但在當時一定是和某種神話和宗教信仰相聯繫的,在祭祀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此尊是商代青銅器中與四羊方尊齊名的珍品。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家的農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據另一耳複製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

該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鑄。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

屬於禮器,祭祀用品。

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

長頸,高圈足。

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

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

尊四角各塑一羊。

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

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

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

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

全體飾有細雷紋。

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范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

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

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製成。

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

此尊造型簡潔、優美雄奇,寓動於靜。

被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

羊父丁方鼎;

羊父丁方鼎,通高21.3cm,寬17.1cm,重3.12kg。

鼎長方體,口沿外折,口上有雙立耳,直壁,深腹,平底,腹下有四柱足。

口下、腹部的四角及足上均有凸棱,腹部中央飾勾連雷紋,左右及下方各飾三道乳釘紋,口下和足部飾獸面紋。

器內壁上有銘文1行4字:作父丁。

羊。

銘文記:為父親丁做器。

「羊」為族名。

想要了解更多瓷器的知識請諮詢 1361977372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河南安陽殷墟新發現商代晚期大型鑄銅遺址

近日,考古人員在著名的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最南部,新發現一處面積近5000平方米的大型鑄銅遺址,出土商代陶范3000多塊,對於研究商代晚期青銅鑄造技術和社會面貌等具有重要價值。新發現的任家莊南地鑄銅...

商代青銅器紋飾解密

商代青銅器的器壁裝飾第一部分:簡介商代青銅史的分段早在十九世紀中葉,丹麥考古學家湯姆森就人類歷史的發展,首先提出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的分期方法。這裡所指的青銅時代顯然指的是一段歷史發展...

協於上下,以承天休---「象物」

青銅器(Bronze Ware)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

鑄鼎象物,使民知神奸

青銅器(Bronze Ware)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期間的青銅年代。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呈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標誌。早的青銅器呈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

國之重器一青銅器

青銅器(Bronze Ware)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