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的種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青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製成的器皿、用器等。

后母戊

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鎳、鉛、磷等)的合金,其銅銹呈青綠色,因而得名。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紅銅加入錫、鉛,成為一種新的合金,這種合金歷經幾千年的化學反應,其表面出現一層青灰色的銹,所以今人謂之"青銅",而古人則將這種合金稱之為"金",文獻中所講"賜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銅。

青銅時代

編輯

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

保守的估計,這一時期主要從夏商周直至秦漢,時間跨度約為兩千年左右,這也是青銅器從發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輝煌期。

由於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向人們揭示了先秦時期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源流,因此被史學家們稱為「一部活生生的史書」。

中國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遠,青銅器則是其縮影與再現。

青銅時代(Bronze Age)是由丹麥考古學家G·J·湯姆森首先提出來的人類物質進化史上的分期概念。

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經歷了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

中國的先民在青銅時代(距今約4000年至2200年)創造了獨步世界的青銅文化。

重要意義

編輯

青銅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擁有的,它作為一種權利和地位的象徵、一種記事耀功的禮器而流傳於世。

原料優越性

編輯

青銅文化在世界各地區都有發展,這是因為青銅作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優越性:

管流爵 (夏)

首先,自然界存在著天然的純銅塊(即紅銅),因此銅也是人類最早認識的金屬之一。

但紅銅的硬度低,不適於製作生產工具,所以,在生產中發揮的作用不大。

後來,人們又發現了錫礦石,並學會了提煉錫,在此基礎上人們認識到添加了錫的銅即青銅,比純銅的硬度大。

經過測定紅銅的硬度為布林氏硬計的35度,加錫5%,其硬度就提高為68度;加錫10%,即提高為88度。

而且經錘鍊後,硬度可進一步提高。

在中國古代人們已經能夠準確的掌握青銅的含錫鉛比例。

可根據鑄造期望的不同,按比例加錫、鉛。

《周禮__考工記》里明確記載了製作不同的不同合金比例:

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齊(劑)。

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齊(劑)。

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齊(劑)。

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齊(劑)。

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箭頭)之齊(劑)。

金錫半,謂之鑑燧(銅鏡)之齊(劑)。

一般加錫越多,鑄好的青銅器就越硬,但同時青銅也會變的更脆。

其次,青銅溶液流動性好,凝固時收縮率很小,因此,能夠鑄造出一些細部十分精巧的器物。

最後,青銅的化學性能穩定,耐腐蝕,可長期保存。

此外,青銅的熔點較低,熔化時不需要很高的溫度。

所以青銅器用壞了以後,可以回爐重鑄。

發展歷史

編輯

綜述

考古證明中國青銅器源遠流長,其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大約二千年以前,自

晉侯蘇編鐘(西周)

奴隸社會的夏代開始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到春秋時代結束。

經夏、商、西周、春秋到封建社會的戰國、秦漢,每一時期都有著前後承襲的發展演變系統。

我國古代青銅器種類繁多、形制多樣,包括:禮器、生產工具、兵器、車馬器和其他用具。

其中禮器又包括了時期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

禮器

青銅禮器十分發達是中國古代青銅文化區別於其他國家古代青銅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之一,這也是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本質特點。

禮器的發達是由中國古代奴隸社會異常強大的「宗法血緣」關係決定的。

人們對祖先、對神靈的崇拜遠遠超越了對於自身的認同。

夏代已出現了青銅禮器。

到了商代,特別是商代晚期青銅禮器已十分發展成熟,主要的器類都已具備,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

鼎是青銅禮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會中,它被當作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利的標誌。

《史記--封禪書》記載:「(夏)禹收九牧之金(銅)鑄九鼎」,從此九鼎成為王權的象徵、傳國的寶器。

後來,「桀有亂德,鼎遷於商。

」周滅商,成王又遷九鼎於洛邑(今洛陽)。

春秋時期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陳兵於洛邑附近,定王派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乘機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遭到了王孫滿的有力駁斥:「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左傳·宣公元三年》)。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問鼎」故事。

目前考古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青銅鼎是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商代早期的青銅鼎。

1939年安陽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商代晚期后母戊(司母戊)鼎長方斗形腹,口沿上有兩個直耳,腹下有四個

獸面紋鬲(商)食器

圓柱足。

腹部四周飾以獸面紋和夔[kui葵]紋,耳外側飾以雙虎食人頭紋,足上部亦飾以獸面紋,並皆以雲雷紋為地紋,神秘而繁縟。

腹內壁鑄有銘文「后母戊」三字,據此可知為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而作。

形體巨大,高達1.33米,大長1.10米,寬0.79米,1994年經中國歷史博物館科技部與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進行標準計量,實測重量為832.84公斤,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重的青銅器。

製作精美,是用多塊陶內范和外范拼合澆鑄而成,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業的高水平和中國古代人民無以倫比的智慧與創造力。

青銅鼎是在新石器時代廣泛使用陶鼎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鼎出現於商代早期,即商二里岡文化期,歷經各個朝代,一直沿用到兩漢,乃至魏晉,是青銅器中行用時間最長的,因而變化也很大。

屬於商代的有圓鼎、鬲鼎、扁足鼎、方鼎等。

商代用鼎制度,中、小型墓陪葬的一般是一具或二具。

無論是殷墟或殷墟以外地區大都如此。

但是王室的陵墓則懸殊甚大,商晚期殷墟婦好墓出土方鼎二、扁足方鼎二,大小不同的圓鼎三十二具,還有少數殘破的碎片,可見中、小型墓和王室墓等級差別的森嚴。

表現等級秩序明顯的,是西周的列鼎制度。

寶雞竹園溝西周早期1號墓已出現大小相次三具一組列鼎,和另二具配合的鼎。

奴隸主貴族等級愈高,使用數愈多,就是說享受肉食品亦愈豐富。

據禮書的記載,西周時:天子用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稱為太牢,以下為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諸侯一般用七鼎,也稱大牢,減少鮮肉、鮮臘二味;(但東周時諸侯宴卿大夫也可用九鼎);卿大夫用五鼎,稱少牢,鼎實是羊、豕、魚、臘、膚;士用三鼎,鼎實是豕、魚、臘,(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實為豕)。

育成時期青銅器

夏代晚期

公元前1900-公元前1600[2]

中國青銅器時代開始於夏代,二里頭文化地域分布和夏代版圖相符合,二里頭文化的碳十四年代測定都在夏積年的範圍之中,這導致了許多學者將二里頭文化認可為夏文化的共識。

傳說夏禹鑄九鼎,史料中更有夏禹之後夏後啟煉銅的記載。

考古工作者曾在偃師二里頭和洛陽東乾溝遺址中發掘出煉渣、煉銅坩堝殘片、陶范碎片,這些也證明二里頭文化已經有了冶煉和製作青銅器的作坊。

目前考古發現的均為夏代晚期青銅器。

夏代一開始就出現了禮器和兵器兩大類,從而奠定了中國青銅器一直是以禮器和兵器為主的構架。

夏代的青銅器已發現的有酒器爵、角等,食器鼎、樂器鈴、兵器鏃、戈、工具錛、鑿、錐等,裝飾品有牌飾。

[1]

紋飾及鑄造特徵:夏代青銅器的紋飾,除了乳釘、圓餅和幾何紋以外,就是鑲嵌綠松石的牌飾了,牌上的獸面紋,兩眼之外,其他部分是抽象而不寫實的,它也是已知青銅器上最早的獸面紋。

二里頭文化時期青銅器在鑄造技術和工藝水平上,較銅石並用時代已有重大突破和發展,這時除小件的實體器工具和兵器,仍用簡單的單扇範疇成外,像銅爵等青銅空體器的製作要複雜得多,它既要用外范,還要有內范,並從鑄痕觀察,當時已採用了多合范鑄造方法了。

在工藝上最值得推崇的是,1981、1984年和1987年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的三件牌飾,表面以綠松石鑲嵌成精美的獸面紋,技藝高超,立體感強。

其高水平的工藝,表明它已經不是初始階段的產品。

[1-2]

發展時期青銅器

商代早期、中期

公元前16世紀一公元前13世紀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銅器是中國青銅器藝術趨於成熟的發展時期。

以酒器為主的禮器體制初步建立,兵器種類增多。

普遍裝飾獸面紋樣,構圖漸趨繁密,線條峻深勁利。

分鑄技術的應用已較嫻熟

鑲嵌獸面紋戈(商)

,制范、合范技術相當進步。

這一時期的青銅器在黃河、長江的中游地區多有發現,奠定了青銅藝術鼎盛的基礎。

鼎盛時期青銅器

商代晚期 西周早期

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1世紀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銅藝術輝煌燦爛。

商代禮器的重酒體制臻於完善,滿布器身的紋飾大量採用浮雕和平雕相結合的方法,精美絕倫。

運用誇張、象徵手法表現動物神怪的獸面紋空前發達,既壯嚴神秘又富有生氣。

紀事何銘文在商末出現。

周初禮器沿襲商制,出現了向重食體制轉變的端倪。

鑄記長篇銘文是西周青銅禮器的重要特點。

轉變期青銅器

西周中期、晚期 春秋早期

公元前11世紀末—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

西周中晚期的青銅器形成重食的系統。

列鼎制度、編鐘制度和賜命作器之習已經形成。

新器類出現,器形端莊厚重,紋飾多為動物變形,或流轉舒暢,或樸質簡率。

作器鑄銘盛行,多見有長篇銘文的重器。

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紋飾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續。

各諸侯國普遍建立青銅鑄造業,水平不一,有的范鑄技術略顯粗疏,大國之器仍較精嚴。

更新期青銅器

春秋中期、晚期 戰國

公元前7世紀下半葉—公元前221年

春秋中期至戰國,青銅藝術的發展再次出同高潮。

列國青銅器趨向成熟,區域特徵明顯,北方晉秦、東方齊魯、南方荊楚的青銅藝術交相輝映。

器物的生活實用性加強,禮器的功用逐漸消失。

形制的創新,出現了許多譎奇精麗之器。

以龍為主題的紋飾細密繁縟,人物活動的畫像創造性地作為主紋出現。

失蠟法和印模塊范拼合法產生,鑲嵌工藝絢麗工巧。

銘文字體亦注重美化。

戰國晚期,青銅藝術趨於樸素平實。

秦、漢為青銅器發展史的餘輝。

主要分類

編輯

青銅器主要分酒器、食器、水器、樂器和兵器五大類。

酒器

爵:爵用於飲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現的青銅禮器。

爵的一般形制為: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後有尖銳狀尾,中部為杯形,腹側有鋬(pàn),下配以三足。

流同杯口之間有柱(柱可能為過濾之用)。

角:(音 jue) 飲酒器。

無柱、流,兩端皆是尾。

角同爵的容量比為四比一。

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角當推上海博物館所藏的二里頭文化期的異形管流角。

小子省壺(商)

尊:高體,大型或中型容酒器。

按其形體可分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鳥獸尊等三類。

壺:盛酒之用。

使用時間從商至漢代或更晚。

鋪首:銜門環的底座,多為虎頭、螭、龜、蛇等,起裝飾壺身的作用。

卣:(音 you) 盛酒器。

盛行於商晚期及西周。

觥:(gōng)盛酒器,真正器名尚不可知,稱觥是約定俗成。

出現於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彝:方彝(yí)乃盛酒器。

一般呈方型,出現於商代晚期。

食器

豆:專用於放置醃菜、肉醬和調味品的器皿。

青銅豆出現於商代晚期,盛行於春秋戰國。

山西保德縣出土的商晚期帶鈴銅豆,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銅豆。

豆也屬禮器的一種,通常成對出現。

對於用豆數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

《禮記·禮器》所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但是,出土和傳世的青銅豆都較少,這可能和當時人們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質豆有關。

鼎:青銅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種用途。

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鼎出現於商代早期,歷經各個朝代,一直延用到兩漢,乃至魏晉,是青銅器中使用時間最長、變化最多的器皿。

作為飪食器,鼎並無特殊功用,但作為禮器,它卻是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力的標誌。

古代社會,對於用鼎的數目,有相應的制度,稱為「列鼎制」。

據文獻記載,西周時期天子用九鼎,第一鼎盛牛,稱"太牢",以下盛羊、豕、魚、脂、腸胃、肪、鮮魚、鮮臘;諸侯一般用七鼎,也稱大牢,減少鮮肉,鮮臘二味;卿大夫用五鼎,稱少牢,鼎盛羊、豕、魚、臘、膚;士用三鼎,盛豕、魚、臘,士也有用一鼎的,盛豕。

甗:(音yan )為蒸飯器,全器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體用以盛米,古稱"甑"(zhèng);下體為鬲(lì),用以煮水,中間有孔通氣。

青銅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鑄造,但為數甚少。

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為突出。

甗是絕大多數殉葬銅禮器的墓中必有之器。

簋:(音guǐ)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飯食的器具。

青銅簋出現在商代早期,但數量較少,商晚期逐漸增加。

商周時期,簋是重要的禮器。

特別是在西周時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樣,在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奇數的列鼎配合使用。

據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出土的簋也是以偶數為多。

敦:(音duì)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結合發展而成,產生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春秋晚期到戰國晚期,秦以後消失。

其基本形制是上下內外皆圓,蓋與器相合成球體或卵圓形體。

鬲:(音lì)為炊粥器,青銅鬲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猶如三個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個較短的錐形足。

袋形腹的作用為了擴大受火面積,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後,袋腹逐漸蛻化,且多數青銅鬲有精美的花紋,不宜於火煮,當為盛粥器。

水器

盤:盛水器,青銅盤出現於商代早期,盛行於商代晚期。

匜:(音 yi)與盤配套洗手用,一人捧匜 一人捧盤盛水。

鑒:(音 jian)大型水器 ,盛水也可盛冰

樂器

鍾:打擊樂器,盛行於西周和東周。

斜掛的鐘稱為甬鍾,直懸之鐘稱紐鍾。

鼓:打擊樂器。

由於商周時期的鼓絕大部分是木質的(難以保存),所以青銅鼓為數甚少。

鐃和鉦(音 zheng )同為打擊樂器

兵器

戈(gě):是商周時期兵器中最常見的一種,古稱句(gōu)兵,是用以鉤殺的兵器。

矛:用於衝刺的兵器。

矛體分鋒刃和骹兩部分。

鋒又分前鋒和兩翼;骹為插入木柄處。

鉞:鉞(yuè)是具有征伐權力象徵的權杖器,其中的異形鉞為少數民族或北方傳入。

戟:戟(jǐ)是一種既可刺又可勾殺的雙重性能兵器。

劍:古代貴族和戰士隨身佩帶,用以自衛防身進行格鬥、可斬可刺的兵器,出現於西周。

劍一般由劍身(有血槽)和劍把兩部分組成,並配有鞘。

史學上所稱的玉具劍是指摽、首、格、劍鼻四處皆佩玉的劍。

鑑定

編輯

以前的老古董商鑑別銅器,靠眼看、手摸、耳聞、鼻嗅、舌舔來加以斷、推理,辨別其年代與真偽,這完全憑長期積累的實踐經驗。

而現在的專家則擁先進的科學儀器,甚至可用雷射測定。

銹色

銹色銅器經過幾千年流傳,至今大致有三種方式:入土、墜水、傳世。

行家們說:「銅器墜水千年,則綠如瓜皮,而瑩潤如玉;未及千年,雖有青綠而不瑩;未入土水之傳世銅器,其色紫褐,而有硃砂斑,甚至其斑凸起。

」一般說來,流傳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銅器,由於銅質差別及各地土質、水質的差異,入土銅器的銹色也不盡相同,常見有綠銹、紅銹、藍銹、紫繡等。

拿到一件銅器,先要用眼看,若銹色與器體合一,深淺一致合度,堅實勻凈,瑩潤、自然,則為自然生成的銹色。

若銹色浮在器物之上,綠而不瑩,表皮銹,而且不潤澤,刺眼,就是偽銹了;這時再做進一步的審定,把手搓熱觸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銅腥味,因為千年古銅的無銅腥味的;還可用熱鹼水洗刷,偽銹就會脫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脫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鹽滷味,也是偽銹。

手感和聲響

用手掂量,若過輕或過得就要引起注意了,當然,這全憑經驗。

另外還可用手敲擊實物,聽其聲響,若聲微細而輕脆則可;若聲渾濁,發出「嗡」音,則需提高警惕了。

花紋和款識

這是鑑別銅器的一個重點,夏代銅器花紋簡單;商代花紋則華麗繁縟,且多遍體生花;西周大致與商同,但後期趨向素樸;春秋戰國的花紋則清新活潑,富於生活氣息,秦漢重實用,花紋少且不及前代精細。

另外,還可以從不同時代紋飾圖案內容的改變來推斷、判別。

至於款識,則主要可從其字體加以辨別。

商代字體規整,筆勢遒勁大方,優美洒脫,後期多典雅秀麗的波磔體;周朝早期沿襲波磔體;春秋時書體有肥體和瘦體,還有形似蝌蚪的「笠鬥文」,以及圖案化的「鳥蟲書」;戰國金文字體大金不考究,但也有字體豎筆引長下垂,末端尖銳的「懸篆」雛形;秦朝統一了文字,通用小篆。

掌握了這此若一件號稱三代時的銅器上卻出現了小篆字體,那就笑話了。

另外,還可根據銘文字數的多少、內容來判定。

銅質與器式

銅質的鑑別較簡便,翻看銅器的是底,若出黃銅質地,則是偽品;足底若已偽制了銅色,用熱鹼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來面目。

除要記清楚銅器的器式、名稱外,還要了解什麼年代鑄什麼銅器、什麼樣式的銅器是什麼年代鑄的。

例如鍅,鍅是方形,盛器,是國末期出現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銹色制,為偽品。

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蓋、短的鼎則不大可能是三代物品。

主要紋飾

編輯

夔紋:表現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說文:「夔……一足」。

圖案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

有的夔紋已成為幾何圖形化的裝飾。

多作為器物上的主紋。

龍紋《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圖案取傳說中龍的形象。

基本上有三種形式:屈曲形態,幾條龍相互盤繞,頭在中間分出雙身。

蟠螭(chi音吃)紋 形狀象夔,張口,卷尾,《國語·吳語》「為虬弗摧,為蛇將若何」。

韋昭註:「虬小蛇大」。

圖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構成圖形。

鳥紋:有的長翎垂尾,有的長尾上卷,頭前視或作回首狀。

也有的鳥頭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這種形狀的鳥紋,也通稱為鳳鳥紋。

鳥紋多作為器物上的主題紋飾。

蟬紋:大多數在三角形中作蟬體,無前後足,四周填以雲雷紋。

也有作長形,並有前後足的,中間再填以雲雷紋。

蠶紋:頭圓,兩眼突出,體屈曲狀。

多飾於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紋:圖案表現象的形態,有長鼻構成明顯的特徵,也有單以象頭、象鼻為圖案的。

魚紋:圖案表現為魚的形態,有的魚形象較呆板,有的形象生動。

脊鰭與腹鰭各一個或兩個。

魚紋常飾於盤內,反映器物裝飾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結合的。

魚紋也常施於銅洗和銅鏡上。

龜紋:其狀一般是刻畫出龜的全形,在銅器中見到的不多,多施於盤內。

貝紋:形狀作貝殼狀,將單獨的貝殼連接起來組成圖案。

雲雷紋:青銅器上的一種典型紋飾。

它的基本特徵是以連續的迴旋形線條構成幾何圖形。

有的作圓形的連續構圖,單稱為雲紋;有的作方形的連續構圖,單稱為雷紋。

雲雷紋常作青銅器的地紋,用以烘托主題紋飾。

也有單獨出現在器物頸部或足部的。

勾連雷紋:由近似「T」形互相勾連的線條組成。

乳釘紋:青銅器上最簡單的紋飾之一。

紋形為凸起的乳突排成單行或方陣。

另有一種,乳釘各置於斜方格中,稱為斜方格乳釘紋。

歷史地位

編輯

青銅時代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

大約從夏代開始,中國進入青銅時代。

到了商代,青銅器的應用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由於青銅工具的銳利遠勝於石器,加以當時的鑄造技術可以製作出適合於不同用途的各種手工工具和農具,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因此,擁有眾多人口的都邑出現了。

在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宮殿;修造大型王陵;構築起城垣與壕溝之類的防禦設施。

在都邑與各地之間有馬車與舟船等交通工具相連結;還出現了契刻的甲骨文,用於記錄社會生活中的事件;天文、曆法、醫學等科學也發展起來。

青銅工具用於採礦業,可以采出更多的礦石。

冶煉業發展的結果,反過來又促使青銅鑄造業的發展。

這種良性循環,使中國的青銅時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它所創造的燦爛的青銅文化,在世界文化遺產中占有獨特的地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方青銅器——總有一款吸引你

北方民族青銅文化,起源於我國北方長城沿線少數民族地區,它覆蓋地域遼闊,文化內涵豐富,紋飾造型獨特,是閃爍在我國北方草原上的一顆明珠,北方民族青銅文化大約發展於商代至漢代時期,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

國之重器一青銅器

青銅器(Bronze Ware)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

青銅器的文化之發展時期

發展時期青銅器商代早期、中期公元前16世紀一公元前13世紀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銅器是中國青銅器藝術趨於成熟的發展時期。以酒器為主的禮器體制初步建立,兵器種類增多。普遍裝飾獸面紋樣,構圖漸趨繁密,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