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齊聚濟南研討「骨刻文與世界早期文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專家齊聚濟南研討「骨刻文與世界早期文字」

發布時間: 2017-08-22 發布來源: 光明日報2017年8月23日09版

作者:趙秋麗 李志臣 發布人:風港 點擊次數:276

本報訊(記者趙秋麗、李志臣)骨刻文是否是甲骨文的源頭?骨刻文與良渚文化文字、彝文等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日前,在山東大學舉行的「骨刻文與世界早期文字比較研究座談會」上,來自全國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等領域的權威專家對骨刻文進行了認定和推斷,並就中華民族文字起源與中國早期文明的關係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在2005年發現骨刻文,認定其為中國早期的文字,後經過研究又明確提出:「骨刻文是甲骨文的源頭」,並出版、發表有4部骨刻文專著和10多篇骨刻文論文。

座談會上,劉鳳君展示了56件骨刻文實物標本。

他認為,這些骨頭上的刻劃不是自然形成的,是遠古時期的人工刻劃,應該是一種文字記事現象。

這些刻寫文字符號的布局和結構有規律可循,字體造型分類清楚,類似的字經常重複出現,已出現成行刻字。

與會專家藉助高倍放大鏡等精密儀器認真觀摩骨刻文實物標本,並與現場展示的9件草根腐蝕、蟲蛀和骨花等自然腐蝕的骨頭以及新仿刻的骨刻文進行了分析比對。

專家們一致認為,雖然學術界對「骨刻文」是否屬於古文字尚存爭議,但是有一點大家是比較肯定的,就是在甲骨文之前有文字存在,這個文字存在叫什麼,我們怎麼去找到它,應該好好研究。

對於這些發現的符號,希望學術界能夠集中起來研究、解讀,把中國文字的歷史向前推進。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弩建議,可使用電子顯微鏡測量和觀察,做高解析度微痕研究,也可以通過復原工具和雕刻工藝對骨刻文進行深入研究,在考古發現時注意對土壤微環境的檢測。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秘書長朱乃誠說,建議條件成熟後,用電鏡拍照研究刻文內部骨質的結構,或許會對判斷刻寫年代有幫助。

中國文字學會會長、安徽大學校長黃德寬教授說,應對已發現符號進行整理、歸納、梳理。

如果是人工行為,任何一個符號或者文字的起源都不可能是獨立存在的,因此應該進一步考察時代問題。

通過此次現場觀看實物,感覺研究應該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進一步驗證它的真實性和科學性或是證實它的偽科學性。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拱玉書教授結合自己對楔形文字的研究,強調文字研究應關注文字產生的社會背景,並加強對文字起源理論的研究,對文字產生的多種方式也應有所關注。

結合自己對水族文字的研究,貴州民族大學水書文化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副會長潘朝霖教授表示,水書文獻價值不高,但文化意義很高,骨刻文也是一樣,它的文化價值遠遠高於它的文字價值。

人類的早期文字不可能是跟著語音走的,就是看圖說話,用圖像記載事物。

在今後進一步挖掘出比較具體的、更多的文字成果的基礎上,梳理骨刻文比較完整的系統內容,它的價值就會更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學家劉鳳君和他的骨刻文情緣

光明網山東濟南訊(記者 李志臣 通訊員 李鈺)8月17日,「骨刻文與世界早期文字比較研究座談會」在山東大學召開。本次活動由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舉辦,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博洛尼亞大學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