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教授重大發現:骨刻文或為甲骨文主要源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眾網8月18日濟南訊 8月17日,在骨刻文與世界早期文字比較研究座談會上,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將收藏的寶貝——骨刻文實物樣本帶到會上,讓與會專家大飽眼福。

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二者有傳承關係。

專家們戴著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樣本,用高倍放大鏡等精密儀器認真觀摩。

骨刻文:早甲骨文千年或改寫文字史

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是什麼?骨刻文發現者、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稱,根據最新研究成果,他認為近來不斷在濟南以及山東中部發現的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

「他背著一個布包,熱汗未消,就迫不及待地打開包來。

當時他一共帶了七塊骨頭。

拿出來一看,我就為之震驚了。

」談起2007年7月一位昌樂文物愛好者帶來的七塊骨頭,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骨刻文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依然十分激動。

從2005年起,劉鳳君就開始研究骨刻文,近幾年不斷有新的發現。

日前,本報記者收到劉鳳君教授從我省昌樂發來的簡訊:「前天,我帶著研究生在昌樂縣任家河古文化遺址調查,在村西河邊的坡崖龍山文化灰坑裡採集了兩塊骨刻文,在坑裡還出土了龍山文化的黑陶片。

2009年我在壽光市聖城遺址的龍山文化灰坑裡也採集了一塊骨刻文,這次採集到的骨刻文,我感覺時間上要比壽光的還要早一些。

記者近日到劉鳳君教授的家中,聽他講述了骨刻文發現和研究的來龍去脈以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親眼見到了珍貴的骨刻文。

甲骨文並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說起中國古文字,人們都知道目前發現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

其實考古學家們幾乎一致認為,甲骨文並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那麼甲骨文之前的文字究竟是什麼呢?

從4500年前的仰韶、大汶口的刻畫符號,到3200年前的甲骨文,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1300多年的中斷,這引起了劉鳳君教授的重視。

直到200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當他看到骨刻文的時候,他感到機遇和使命來到了自己面前。

人們知道劉鳳君教授,大都因為他是四門塔被盜佛首回歸的功臣。

談起與骨刻文的結緣,劉鳳君坦言要追溯到2005年。

2002年四門塔佛首回歸後,劉鳳君開始啟動「中國早期文字與書法藝術」的專題研究,開始搜集考古發現和民間收藏的零星資料。

「當時我的學生宋丙玲等都幫我搜集資料,後來我就發現陶器符號和甲骨文相差一千多年,接不上頭,有個空白期。

這引起了我的重視。

這個時期應該新產生了一種符號或文字,並且它應該還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

正巧這時我的朋友景鴻堂拿了一個小骨片讓我看,這枚骨片邊長約3至5厘米,呈半石化的狀態,我發現上面刻畫的是早期文字,我說這一看就是龍山時期的骨頭,非常重要。

現在看來,我當初的結論是沒錯的,後來我一直想著這些事情,但缺乏資料就暫時擱置了。

」劉鳳君介紹說。

看到那七塊骨頭,當時他就震驚了

劉鳳君回憶說,跟骨刻文的再次相逢是在2007年7月的一天。

那天劉鳳君正在南郊賓館參加山東書畫家峰會,被從昌樂趕來的一位文物愛好者叫到了一樓大廳。

「他背著一個布包,熱汗未消,就迫不及待地打開包來。

當時他一共帶了七塊骨頭。

拿出來一看,我就為之震驚了。

」劉鳳君說,「我一眼認出,這些骨片和兩年前看到的那枚骨片屬於同一時期的刻字文物。

」面對這幾枚骨頭,劉鳳君感到一種巨大的責任降臨到自己面前。

「老祖宗的東西落到了你面前,你不可能繞開。

」劉鳳君說。

他當時進一步確認並公開宣布:「這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距今約4000-4500年,屬東夷文字,是中國早期的圖畫象形文字。

它和安陽殷墟占卜甲骨文不同,沒有占卜痕跡,是一批記事文字。

劉鳳君告訴記者,這批骨片曾拿到濰坊、濟南和北京請相關專家看過,探索骨片上神秘痕跡的成因。

但基本上被認為是草根腐蝕的或被蟲子咬的。

劉鳳君告訴記者:「其實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桓台有個距今三千六七百年的祭祀坑裡就挖出了三片骨刻文,沒引起重視。

後來山東大學考古隊在濟南大辛莊也挖出過,也都只當成出土的骨頭了。

這些發現不但有明確的地點,而且有明確的地層關係。

有人認為是蟲子咬的或草根腐蝕的,但我認為是文字,而且是文字斷代很好的依據。

曾有人認為骨刻文「就是蟲子咬的!」

既然有人認為是草根腐蝕的或被蟲子咬的,那劉鳳君為何認為是文字呢?

劉鳳君解釋說:「蟲蛀的痕跡是一個圓點接一個圓點,線條既不流暢也不均勻;草根腐蝕的痕跡是浮在表面,線條既沒有規律,也沒有深度。

我當時所看到骨片上的痕跡,明顯是人工刻畫的線條。

骨刻文均屬陰線刻。

用放大鏡觀察,可清楚看出皆是用硬石工具刻畫而成。

劉鳳君坦言,目前他已仔細觀察分析過1000多塊骨刻文和屬於骨刻文時期的8件刻字玉石器、6件刻字陶片,約計3000多個字符。

他認為骨刻文字型也很有規律,基本上可分為寫實物象形、主幹分支形和中心圓形或近似圓形三大類。

另外,除單個字外,骨刻文有的還五字一行,有的七八字一行,還有的是幾十個字分成數行,組成一篇小短文。

劉鳳君告訴記者,之所以肯定骨刻文是中國早期的一種文字,主要有這麼幾個根據:一、這些刻畫的字符很多,應該是一種文字記事現象;二、這些刻畫多數像人物、動物和植物的象形符號,「書畫同源」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解釋;三、這些刻畫符號的布局和結構有規律可循,有些偏旁多次出現;四、許多骨刻文成行刻幾個字,有的十幾個字甚至達到幾十個字,辭章已經出現;五、近些年在山東、江蘇、西安等地都已發現過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時期的文字,只是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

經過在黃河流域、遼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進一步野外調查和綜合深入研究,他逐漸認為這種早期的文字直接稱「骨刻文」更科學。

2009年下半年,劉鳳君教授將其定名為「骨刻文」。

骨刻文比甲骨文早1000年

為了給自己的判斷找到科學的驗證,2010年11月8日,劉鳳君教授將在壽光市城東北角聖城古文化遺址龍山文化晚期灰坑出土的「壽骨60」骨刻文送交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實驗室進行年代測定,這份由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實驗室出具的報告顯示,「壽骨60」的年代距今有3700年歷史。

這一檢測結果告訴人們,這塊壽光出土的骨刻文已經有3700歲了,比甲骨文要早500年。

然而,劉鳳君對這一結果並不滿意,根據田野考古調查和器物類型排隊以及科學測試結果綜合分析,他認為,骨刻文的年代距今約 3300年至4600年。

這次在昌樂發現的骨刻文,他將選擇合適的時機再送中科院進行檢測,很有可能會有所突破。

依據劉鳳君教授的推斷,骨刻文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年左右,這意味著中國古文字的出現時間將前推千年,甚至已知的中國文字發展史也有可能會發生改變。

濟南地區是骨刻文主要產地

劉鳳君告訴記者,近幾年,他在重點調查濟南至濰坊一帶古文化遺址時發現三種情況:一是調查大汶口文化至商代遺址時才會發現骨刻文;二是一般小遺址不見,多發現在幾十萬平方米以上的大遺址中;三是只在遺址中邊長一百米或二百米的生活區內才會發現骨刻文。

這為進一步確立骨刻文的年代和確定骨刻文是古人有目的的創作行為提供了科學的詮釋基礎。

劉鳳君告訴記者,2003年在發掘大辛莊遺址時,在商代晚期地層中出土了甲骨文。

劉教授認為:「一個遺址的商代中晚期地層同時出土骨刻文和甲骨文,而且風格特點的源流傳承關係較為明顯,更說明了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

甲骨文可能產生在商代的中期,山東中部特別是濟南地區可能是甲骨文產生的主要地區之一。

」已經解讀出十幾個字:有「龍」有「鳳」還有「堯」「舜」談到高興處,劉鳳君教授從屋裡拿出來四個大小不一的錦緞盒,從裡面取出了幾塊骨片拿著放大鏡讓記者看。

他告訴記者,這是因為記者來,上午專門從銀行保險柜中取出來的。

記者看到,這些骨頭看起來跟平時所見的骨頭並沒有什麼兩樣,但在放大鏡下,卻顯出了不同。

只見骨頭上刻有一些不規則的符號,有大有小,不用放大鏡都不容易看出來。

這些符號明顯有著刻畫的痕跡,這麼細小的刻畫字,古人是使用什麼尖硬的器物來完成的?讓人頗費思量。

劉鳳君教授說:「發現一種古文字很重要,把它釋讀出來同樣重要。

因為只有釋讀出來,才能得知古人傳達給我們的信息。

」近幾年他對「龍」、「鳳」、「人」、「鳥」、「鹿」、「堯」、「舜」以及「豕」和「犬」等十幾個字的解讀,已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和贊同,對目前解讀骨刻文起著指導作用。

劉鳳君教授總結前人的解讀經驗,「釋讀骨刻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種,即考古類比直讀圖像解形法、歷史考據法、指事組合破譯法、與甲骨文金文比較順讀法和彝文比較解讀法。

」劉教授還進一步指出:「以上五種方法在運用的時候,很少單獨運用,經常是以某一種方法為主,配合其他一種或幾種共同解釋一個字或一個詞組,這是科學的解讀法。

」(稿件來源:新銳大眾、濟南時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發現的那些早於商代的刻畫文字

甲骨文作為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大致被確定的年代為商朝盤庚到殷紂亡國這段時間,即公元前14世紀中期至前11世紀中期。據統計,甲骨文的文字共有4500多個,目前成功釋讀的有2000個左右。如此成熟的...

二里頭遺址也出土骨刻文

二里頭遺址也出土骨刻文黃 成 吉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監製,中央電視六台電影頻道播放的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第六集《夏王朝覓蹤》中介紹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占卜骨頭。紀錄片中播放解釋說:「從二里頭...

劉鳳君教授發現骨刻文掲諦

作者: 趙鵬 來源: 《城市建設》2012年第9期1學術研究機構的最高目標和使命應是服務於國家、人民和社會。勇於貢獻的學者一定是發現與研究人類發展的重大問題、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發展、服務指導人類思...

話說東夷骨刻文

◆文 / 法瑩對從小生長在海外的二代、三代移民來說,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將向哪裡去?這些問題總會在不確定的時間闖入心扉,而那些久居海外的遊子,離家越遠,時間越長,這些問題也越發成為他們心頭難解的...

考古學家劉鳳君和他的骨刻文情緣

光明網山東濟南訊(記者 李志臣 通訊員 李鈺)8月17日,「骨刻文與世界早期文字比較研究座談會」在山東大學召開。本次活動由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舉辦,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博洛尼亞大學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