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術熱點「最中國」之辯走上北大講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兩位考古學家何努與許宏,日前應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之邀,以「二里頭遺址還是陶寺遺址,誰是『最初的中國』?」為題進行了一場「最中國」之辯。

由於「最早中國」表述是目前學術界最熱話題之一,本次辯論特意進行網絡視頻直播,有近兩萬名專家、學者、學生及公眾在網上參與了「現場對決」。

何努在辯論中說,考古學判斷國家性質首先要研究都城的微觀聚落形態。

位於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被判斷為一個國家,有多方面的證據。

他認為,從陶寺遺址周邊的驛站遺址入手來看,其觀象祭祀台存在「四象限方以類聚」的現象,有「地中」的概念,說明陶寺遺址已經具備了依天文曆法指導農事生產的核心軟實力,其文明程度毋庸置疑。

何努表示,二里頭遺址面貌是中原地區最早的王朝國家形態,它的文化突破了自己的文化圈,其因素輻射到了周邊,而陶寺是邦國,它的勢力影響範圍不可能跨區域。

他指出,我們不能用文化圈的大小作為判斷國家與否的因素,而要從微觀角度分析國家形成的各項要素,陶寺遺址跡象符合國家形成標準。

同時,他還提出了確認都城遺址的七條標準,並最終認為,陶寺遺址就是「最初的中國」。

在辯論中可以看出,何努堅持認為陶寺遺址的「最初中國說」,而許宏則是二里頭遺址「最早中國說」的積極倡導者。

許宏強調,二里頭遺址所展現的是文明從多元到一體的節點與玉石時代到青銅時代的節點,並且在諸多制度上開啟了中國古代王朝文明的先河。

他還指出,二里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和雙輪車車轍,發現了手工業作坊區和禮儀用青銅器等,並發現有「四合院」和多進院落宮室群、隨葬奢侈品的墓葬,其遺址規模和遺蹟現象都表明它已經具備了王國氣象,其若干元素還被後世繼承,故稱之為「最早的中國」當無疑義。

許宏長期致力於「最早的中國」研究,著有《先秦城市考古學研究》、《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等專著。

最後,論壇主持人、北京大學孫慶偉教授指出,考古學家應該思考如何把考古材料消化吸收,換成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或表達模式傳遞優質信息給大眾,應該把考古材料轉化為史料,讓考古學家們能夠在史學研究上有更多的發言權。

他強調考古學家應該不忘初心,承擔起重建上古史的使命。

考古學科應該研究一些有益於社會及公眾的事情,使得更多考古研究成果能被其它學科吸收,從而取得共同的進益。

他認為,「最中國」的辯題可能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學術爭論。

(汪永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跨學科文化闡釋實證性考古學證據

石峁遺址的發現改變了學術界對新石器時代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認識。龍山時代至夏代早期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過渡的重要階段,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時期。石峁遺址的發現不僅為以往出土的石峁文物年代、文化...

用考古學方法探索文化、追尋文明

十一月初,天氣漸冷、寒霜將至。「晉界」講壇第二期最後一講也在本周日與觀眾們如約而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曉毅老師將與觀眾一起,用考古學的方法探索文化發展的脈絡、追尋古代文明的遺蹟。 何謂文化...

考古學家眼中的早期中國:「大都無城」

人民網北京5月17日電 「無邑不城」,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古都的顯著特色之一。如果有人說,在二里頭國家(夏或商王朝)誕生到漢代的兩千餘年間,絕大部分時間裡都城居然是沒有大城的,甚至可以說這一千多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