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穿越 一目千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記者 董立龍 通訊員 吳 軍

似乎就在一夜之間,正定開元寺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

發現7個朝代連續文化層疊壓、出土近2000件文物、河北四大名窯瓷器出現於同一古文化遺址……各路媒體紛紛聚焦於這裡的考古發現。

始建於公元540年的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定縣在推進古城保護的過程中,遷走了開元寺南側的大量居民擬將此地改建為綠化廣場。

然而,受邀而來的河北省文研所卻用考古勘察為今人揭開了一個大大的寶藏。

閱讀提示

7個朝代連續文化層疊壓,為區域考古提供斷代標尺

有一位近代正定人在開元寺南挖了個坑,埋藏起一個黑釉瓷罐,還在上面扣了一個盆。

他可能不知道,第一鍬挖下去的,是當時普通土層,而第二鍬、第三鍬,他就已經觸及到了祖先們曾經生活過的土地。

這個四五十厘米高的陶罐,不經意間就打通了從北宋到元明的文化沉積。

正定開元寺南廣場遺址考古現場,探方的牆壁上,埋藏那個陶罐的坑位還在。

在它旁邊,河北省文研所的考古工作者們,為土層依次標出了唐代、五代、北宋、宋金、元明等年代。

沒錯,站在這個考古現場,能夠真切感受到我們腳下的土地,就像一本厚重史書。

而考古工作者,則將它們一層層剝離開,讓生活在今天的我們能夠有幸得見前人的世界。

「其實,年代劃分在考古中並不是一個很容易的課題。

」河北省文研所研究員陳偉是正定開元寺南廣場遺址考古隊的領隊。

6月13日下午,他受訪時告訴筆者,政治層面的改朝換代,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考古工作者面對的地層,可能需要幾百年才會發生顯著變化。

考古界的人士都知道,劃分地層和遺蹟的主要依據是土質、土色以及地層中的包含物。

不同的人類行為,會在地層中留下不同的痕跡。

比如牆皮、夯土、路面的踩踏層等,都會成為劃分地層的依據。

現今的開元寺地勢偏低,低於院外地面2至3.5米。

這一點曾讓很多參觀者疑惑。

而考古發掘發現,他們向下發掘4至6米時,即已達到晚唐的地層。

那2至3.5米的落差,也許就是上千年的時光沉積。

正定開元寺遺址考古最為外界所關注的,就是其首次發現了晚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7個朝代的連續文化層疊壓。

「你看,這是唐中晚期文化層,淺灰色粉砂土,包含物以黃釉瓷片、泥質灰陶為主。

這是宋代文化層,黃褐色粉砂土,包含物就已經變成了以白瓷、泥質灰陶為主。

」一位考古隊員在發掘現場介紹。

「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重要的文物與考古價值,我們最初的目標,是希望找到開元寺早期建築基址,完善它在各歷史時期的布局,結果沒想到卻有了這樣的重要發現。

」陳偉說。

考古隊提供的資料顯示,遺址內自下而上的連續疊壓文化地層,生動展現了晚唐、五代、北宋至明清時期正定古城城池逐漸演變的過程,完整地保留了正定古城上述各個時期城池城牆、民居、街道、開元寺寺廟建築體系演變的考古證據,可以作為華北地區冀中平原唐宋元明清時期考古地層學的標尺。

「發掘過程中的一個難點就是對各種遺蹟的取捨,明明挖到了一處保存完好的宋代遺蹟,但是它下面還有唐代的遺蹟,雖然有了三維建模手段來保存遺蹟信息,但是不是繼續向下發掘,是個痛苦的過程。

」陳偉回憶,文化地層的豐富性和複雜性,給考古工作中的決策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但這次發掘,考古隊還是有了重要的發現,其中主要包括三大體系:以夯土牆遺蹟為代表的晚唐五代時期城牆防禦體系;金元時期開元寺的寺廟建築體系;宋金至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築和街道體系。

從寺廟到城牆建築體系演變,正定古城格局初顯

始建於公元540年的開元寺,寺內原始遺存已然不多。

本次考古發掘,讓這座擁有近1500年歷史的寺廟,身影逐步清晰起來。

考古隊發現了金元時期建築基址一座,但僅存門前漫道部分。

通過對漫道附近的進一步清理,考古隊又在漫道東側發現了牆基遺存。

同時他們還在漫道、牆基遺存南側發現了一條寬10米的道路。

專家們推斷,漫道所在,即為金元時期開元寺南門;牆基遺存應為該寺院牆,而道路則為門前大道。

綜合這些發現,金元時期開元寺的南界已經基本明確。

在進一步的考古勘探中,隊員們還發現金元時期的門前大道壓在一條溝渠之上,而溝渠通向寺中的水池,疑似為寺內引水渠。

而寺廟南側的官井、大型建築的龍首配件、燒制大型磚瓦的窯等歷史遺存的不斷發現,讓開元寺的格局,以及它和正定城的關係逐漸顯現。

「我們認為,開元寺早期建築格局完整,在當時城市規劃布局中或在一定區域範圍內具有重要地位。

但後來情況就發生了改變。

」陳偉說。

這一判斷,源於那道夯土城牆的發現。

就在開元寺的正南,東西向橫亘著一道寬約10米的城牆。

考古發掘發現,這道城牆出現於晚唐時期,夯土而成,五代時進行了修補。

在發掘現場,依然可以看到晚唐時夯土城牆上留下的夯窩。

那些直徑0.25厘米至4厘米的夯窩,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厚約10厘米的夯土層上,一層又一層的夯土築就了這道殘高仍有2米至3.9米高的城牆。

恰好,在這個發掘現場南面300米外的正定陽和樓基址考古勘察也發現了夯土城牆。

考古隊開始追蹤勘探,藉助城市管道改造項目等,並查閱文獻,終於弄清了這道城牆的真面目。

「這道城牆應為正定城內子城的北牆,這個子城東西長600米,南北寬300米。

」考古隊員段志錄是個「老正定」,他向筆者講起了這道城牆的走向。

他說,外城和子城的關係,類似於北京城與紫禁城。

考古隊員們發現,子城北牆的內部,還建有3米寬的馬道。

子城南北城門的位置,疑似在遺址旁的燕趙大街一線上。

他們推斷,子城具備一定的防禦功能,但正定城中出現的這個子城,內部居住著什麼樣的人士,還有待進一步發掘。

專家們還發現,隨著以夯土牆為建築主體的城牆防護體系的出現,開元寺寺廟建築格局開始遭到破壞,一些廟宇被毀,寺廟的地域面積減少。

而且,這種狀況持續演進,直到明清時期,開元寺寺廟建築格局才與現在基本相同,其宗教功能已經弱化,周邊形成了固定的居民區。

開元寺的式微,還表現為其他民間寺廟的興起。

開元寺南廣場東南角的探方中,考古隊員先後發現了疊壓的三座寺廟遺址。

處於最底層的,據推斷為宋代的寺廟大殿。

面闊四間,進深一間,門道朝南。

疊壓於其上的,應為一處宋金時期的寺廟遺址,內有四處佛龕遺存,佛龕僅殘存底部,呈圓形,龕壁抹白灰,有彩繪,龕內出土有白灰塑像殘塊。

再往上層的元明時期廟宇遺址,南北長10米,東西殘寬4米,房址內出土了百餘件遺物,其中包括熏爐、香爐、佛教塑像等宗教用品。

專家們分析,三座廟宇遺址中,宋代寺廟與開元寺有夯土城牆相隔,後二者雖建於城牆廢棄之後,但均位於金元時期開元寺南牆之外,因此認為三座廟宇遺址與開元寺均無直接關係。

聯繫三座廟宇相互疊壓的現象,可推斷三者可能為經過歷代重修且有沿襲關係的民間廟宇。

從醫具到撲滿,近2000件出土文物折射古城歷史滄桑

走進考古隊用來儲藏文物的倉庫,儲藏架上琳琅滿目的文物立刻把參觀者帶進了前人生活的那個世界。

據介紹,本次考古發掘,文化遺存豐富,共發現遺蹟94處、出土文物近2000件。

其中,絕大多數是陶瓷製品。

這些瓷器製品,分屬定窯、井陘窯、邢窯、磁州窯、耀州窯、景德鎮窯等窯系。

其中,定窯、井陘窯、邢窯、磁州窯等河北四大名窯瓷器出於同一古文化遺址,這在河北地區尚不多見。

專家認為,這為河北四大名窯主要特徵、分期研究、燒造製作工藝傳播等課題的開展提供了重要資料,也為研究正定古城乃至華北滹沱河流域經濟、文化發展狀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這是一組醫療用具,你看,有陶臼、陶壺、瓷盒、脈枕。

」負責文物修復工作的考古隊員段志勇介紹,這些醫療用具出土自編號F1的房屋遺址,據推斷,該房屋應為宋代時期的行醫房。

唐代形成的里坊制度,到了宋代,在這裡已經崩壞。

大量居民湧入原來由特殊人群居住的子城,不斷興建的民房,逐漸侵占城牆,直至把城牆掩埋到了地底。

「我們發現,元代的土層中,城牆還有殘餘的土壟;到了宋代的土層中,很多溝槽的墊土和民居建築用磚都取自城牆,被破壞嚴重的城牆逐漸被民居徹底覆蓋了。

」即將進入河北師範大學就讀考古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翟鵬飛說。

這些不斷興起的民房中,不但有居住功能的房屋,還有商業用途的房屋,如上述的行醫房。

此外,灰坑中出現的骨料以及骨梳等骨製品,坩堝等冶煉工具,也顯示出這裡曾經存在的手工業。

我們今天的兒童在大量玩耍塑料玩具,古代的孩子會玩些什麼?遺址中不時出現的遺物,讓我們得以窺見了那個時代的斑駁景象:幾枚瓷製的口哨依然能夠吹響,這些桃核狀器物的一端還預留了拴繩的孔;那些白釉的、醬釉的小瓷馬也許是當時孩子的最愛;兩個白瓷的童子,顯然是出自同一個模具,他們側身坐著,倚靠在一個圓形器物之上……

古時的正定居民,顯然是熱愛生活的。

一個雙人瓷像中,左側的那位將右手搭在了右側那位的脖子上,只是何以會出現這般親密的造型,還有待專家們給出結論。

用來儲存錢幣的撲滿,都是陶質的,大的小的都有。

考古隊隊員王鳳柱分析,在無戰亂的年代,正定居民生活祥和且富裕。

但戰亂的影子依然存在,現場發掘出的散置的人骨,顯示出那些生命逝去時並不從容。

考古隊發掘出了宋金之際窖藏一處,出土銅錢2700多枚。

考古隊員高利軍介紹,其中,多為北宋錢幣,也有少量漢代、唐代及五代銅錢,據推斷應為躲避戰亂臨時埋藏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正定城市考古新發現填補城市空白

正定開元寺考古發掘、平山縣王母村罕見豪華平民墓、石邑城考古發掘為神秘中山國再添文字資料……1月19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業務匯報會完滿落幕,2017年,石家莊的許多精彩而富有價值的考古發掘項目...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發掘獲重要收穫

2016至2017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合作,對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分兩個發掘區,發掘面積合計65平方米,發現了距今45000多年的舊石器中期向晚期過渡的文化...

文明探源|尋覓六朝建康城昔日繁華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學術匯(微信ID:sscp-yxb)新媒體分享平台 建康作為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的都城,曾一度領先於東亞及東南亞各國都會,與古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