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源|尋覓六朝建康城昔日繁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學術匯(微信ID:sscp-yxb)新媒體分享平台

建康作為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的都城,曾一度領先於東亞及東南亞各國都會,與古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

430年,訶羅陁國使臣來到建康,在國書中如此讚嘆建康城:「城郭莊嚴,清凈無穢,四衢交通,廣博平坦。

台殿羅列,狀若眾山,莊嚴微妙,猶如天宮。

」然而,由於隋滅陳後對建康城的「平盪耕墾」,其城池和宮室遭到嚴重破壞,加上南京是一座典型的「疊壓型」古都,歷史上的新城總是在舊城的基址上建成的,使得六朝建康城遺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一直十分薄弱。

新中國成立後至21世紀前,六朝的考古工作一直集中於地下墓葬的發掘和研究,直到21世紀初,鐘山壇類建築遺存、台城城牆、城壕以及道路、橋樑、水閘等文物遺蹟的發現,使得籠罩在六朝建康城上的神秘面紗被一點點揭開。

「鐘山建築遺址」反映都城禮制

都城禮制建築是古代禮制最為重要的考古學研究對象之一,其中尤以宗廟、社稷和祭祀天地的壇類建築最為重要。

在南京鐘山南麓的叢林中,就藏著一處南朝時期的大型壇類建築遺存。

主持該處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的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根據建築遺蹟和出土文物的造型特徵以及相關文獻記載,初步確認為劉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95)所建的國家北郊壇遺址。

學者認為,該遺存為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北郊壇遺址。

該遺址占地2萬多平方米,沿著山體向上依次是三號區、一號壇、二號壇。

沿著紫霞湖東側石階拾級而上,半小時後,記者來到了一號壇的所在地。

一號壇,正南北方向,壇面近乎方形,其北面依山,東、南、西三面分別從高向低建造5道石牆,各石牆之間填以細砂、小石片和純凈的黃土,構成錯落有致的4個壇層。

在祭壇表面,還有一個民國時期修建的水泥碉堡。

「在一號壇平坦的壇面上,還用純凈的泥土和砂土堆築了4座邊長10餘米的小台,各台基本上都作方形覆斗狀。

」賀雲翱告訴記者。

二號壇則位於一號壇之北,位置比一號壇高出10餘米,其築壇方法幾乎與一號壇完全相同,只不過體積比一號壇要小得多。

三號區的附屬建築區位於一號壇南面50多米之外的山坡上,順坡而設,平面略作長方形。

該遺存於1999年被發現,於2000年被考古發掘,後以「鐘山六朝壇類建築遺址」的名稱,全票入選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然而,其「北郊壇」的定性在學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如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學鋒於2006年發文推測,其是當時寺院中用來受戒和埋藏佛具的「戒壇式土塔」。

2006年,該遺存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升後從「鐘山壇類建築遺存」更名為「鐘山建築遺址」。

2015年,《鐘山建築遺址保護規劃》編制立項,目前已基本完成。

未來,這裡將建成六朝祭壇遺址公園,除遺址本體展示外,還將對外展示考古發掘與相關研究成果。

建康城呈西南—東北走向

21世紀初,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南京城區連續開展了多輪大規模城市建設,為六朝建康城遺址的探尋和考古發掘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為探明六朝建康宮城位置,廓清都城布局等問題,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部自2001年5月起在相關城市基本建設中有計劃、有重點地對六朝建康城遺址所涉的成賢街、大行宮及其他地區的30多個建設工地進行了一系列大面積搶救性考古發掘。

經過逾萬平方米的挖掘,在今南京大行宮地區發現了六朝時期道路、城牆、城壕、木橋、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及各類磚構房址、排水溝、水井等建築遺址,以及以各類瓦當、釉下彩繪青瓷器等為代表的大量精美遺物。

其中發現的相互垂直的多條道路,對研究六朝建康都城中軸線方向及台城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特別是南京圖書館新館工地發現的一段東西向城牆北折的拐點,是今後確認台城四至範圍的重要坐標點,該處遺址現已被復原展示在南京圖書館東部負一層過道大廳的玻璃地坪下。

在南京圖書館東部負一層,隔著玻璃地坪,記者看到一段東西向的城牆,角落處還有一個北折的拐角;城牆外側有一條壕溝,旁邊則是一條磚鋪車道,車道上依稀可見車轍的印跡,讓人不由得聯想起古時車水馬龍的景象;不遠處還有一口南朝磚井,從上面望下去,仿佛能看到六朝居民生活的痕跡;在展示區的角落裡還不時可見蓮花紋瓦當、獸面紋瓦當、釉下彩繪瓷器等精美文物。

六朝博物館負一層展覽的夯土牆遺址也採用轉包牆的形式,不同的是此處夯土牆遺址城牆寬達25米左右,是目前為止所發現的南、北方宮城城垣中最寬者。

有學者表示,該遺蹟應屬宮城外重城垣東牆的一部分,也有學者認為應是六朝都城城牆的遺蹟。

賀雲翱告訴記者,一般東、西、南三面城垣寬度都在4—10米,都城城垣寬一般在14—25米之內,且南京目前發現並被部分學者認定的台城東牆城垣遺蹟的寬度,與北方同時期的都城城垣寬度幾乎相同。

因此,此處城垣遺址的性質目前尚存在爭議,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發掘的城牆或城壕都是南偏西25度左右,所以也可以推斷出六朝建康城中軸線的方向並未採用古禮所要求的正南北向,而是順應南京山川自然形勢,採取西南—東北的走向。

南宋陳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對六朝建康城宮城的描述也證實了這一點。

「東環平岡以為固,西城石頭以為重,帶玄武湖以為險,擁秦淮、清溪以為阻。

」建康城充分利用了地形優勢,講求實效的特色在中國都城建設中別開生面。

石頭城力保城池安全

六朝建康城在宮城、都城之外,還依長江、秦淮、鐘山、石頭山等地勢,設置了數量較多的城壘,以固城防。

這些城壘的性質、功能各異,有利用險要設置的軍事城壘,有行政機構的治所,還有戰時臨時設置的小型軍事堡壘等。

如石頭城、丹陽郡城、西州城、東府城、白下城、越城等。

其中,石頭城是建康城周邊城壘中規模最大、最重要的城池。

古石頭山海拔最高處僅60多米,但是由於唐以前江水直逼山下,其南又扼秦淮河口,因此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因山以為城,因江以為池,地形險固,尤有奇勢」,是保障建康城西部安全的軍事重鎮,也是六朝時兵家必爭之地。

早在1998年,賀雲翱及其團隊就開始著手石頭城遺址的研究。

他告訴記者,關於石頭城遺址的考古目前進行了兩輪,已發現了5處遺址,其中國防園內一處,其餘都在清涼山山坡或者山腳。

目前,這些遺址都被保護在「地下」或者山體內。

瓦當展現政治文化特性

在建康城出土遺物中以磚瓦等建築材料占多數。

六朝早期沿襲漢代以來的雲紋瓦當,既是東吳、西晉時期南京地區文化受到北方以洛陽為中心的政治和文化控制的表征之一,又是漢代傳統信仰的物質反映。

在六朝博物館,記者看到一面面紋飾各異的瓦當,其中,以人面紋瓦當最為引人注目。

這些人面紋瓦當五官刻畫得惟妙惟肖,有的面頰隆起,有的髭鬚滿面,有的張口大笑,有的愁雲滿面,表情或喜或悲,形象生動地展示著藝匠奇妙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現在很多人把它與QQ表情關聯,被譽為1700年前的QQ表情。

賀雲翱表示,瓦當作為文化個性的體現物之一,不僅反映了國家禮儀制度、統治階級思想意識、時代精神、區域文化取向、民間藝術風格、製作工藝等,還是研究不同地區甚至國家之間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證物。

通過南北地區瓦當的比較,我們能看出南京六朝瓦當與北方同時期瓦當相互影響的過程。

隨著對六朝瓦當和磚瓦技術研究的深入,學界逐漸發現一些新的資料,如近年在南京發現了六朝素麵瓦當、滴水瓦、無邊輪的蓮紋「椽當」、反映線切割制瓦技藝的板瓦和筒瓦實物等。

賀雲翱表示,這些資料有助於學界從更多的方面考察南朝的磚瓦技術成就,探討南朝與百濟、新羅及日本等國之間的磚瓦技術及建築技藝的交流等問題。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打開名城的「地下名城」

雖然,在我們讀過的古代鎮江志書中,明明白白寫有三國鐵瓮城、六朝京口城、唐代東西夾城、潤州羅城、南宋鎮江羅城、明清鎮江府城、新城等歷代城池,還有無數詩人詠唱的漕渠、渡口、名樓、古剎,以及眾多的官署...

四川閬中村民修蓄水池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

新華社成都4月26日電(記者 童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6日公布,四川閬中村民修蓄水池發現的靈山遺址歷史可上溯至距今4500年至5000年,有豐富的新石器時代遺存。靈山遺址位於四川省閬中市文成...

遼上京考古發掘新成果和新認識

遼朝是契丹人建立的、漢人居多數的朝代(907—1125年)。公元907年,作為中國歷史進程中重要節點的唐朝滅亡,五代第一個小王朝「梁」立國。同年,雄踞燕山北麓地區的契丹族異軍突起,契丹部落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