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泱泱:漢魏洛陽城,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千年前,一位老者走過一座久已堙埋的城址,望著眼前荊棘叢生的夯土城垣,略顯起伏的夯土台基,俯拾即是的殘磚斷瓦,一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蒼涼之感油然而生,悲從中來,發思古之幽情,禁不住感嘆:「煙愁雨嘯黍華生,宮闕簪裳舊帝京。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這位老者就是北宋歷史學家司馬光,他為之動容的這座城址就是中國都城史上著名的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城,這座城的歷史,如史詩般恢弘壯闊。

她完成了兩次統一全中國的壯舉,並且醞釀了另一次統一。

劉秀坐鎮城中,運籌帷幄,克定天下;司馬氏坐鎮城中,一統三國,建立西晉。

而北魏孝文帝在城中主導的民族大融合之旅,為後來的隋唐一統奠定了根基。

這座城曾數次慘遭毀滅。

東漢末年,董卓的一把大火,令繁華了160年的東漢首都頃刻化為灰燼;30年後,曹操策劃了一次大規模的重建,使這座城再度成為帝都。

西晉末年,劉曜的一把大火,又令90年的繁華煙消雲散。

此後180年,北魏孝文帝為了接續正統,決意遷都洛陽,在荒廢的原址上重建洛陽宮闕,並修築外郭城,建成了縱橫各10公里的超級大城。

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後,東魏遷都鄴城,徙洛陽城40萬戶,並將洛陽城宮殿全部拆掉,把建築材料運往鄴都。

此後連年戰爭,這座恢弘繁華的大城「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牆披蒿艾,巷羅荊棘」。

這次劫難後,大城再也沒有機會重建,逐漸化為廢墟,還原為孕育萬物的田地。

作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世界上第一流的繁華大都市。

漢魏洛陽城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太極殿是一座什麼樣的建築?兩千多年來,漢魏洛陽城——這個曾是世界最繁華的都市一直是故事不斷的地方,考古挖掘中它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聽聽中國社會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洛陽漢魏城隊隊長錢國祥老師在河南博物院中原國學講壇講座現場怎麼說。

漢魏洛陽故城是公元1-6世紀中國古代著名的古都,其介於中國古代漢、唐兩大盛世之間,是中國古代文化轉型(由漢到唐)和進一步繁榮發展的重要時期。

都城遺存,代表了東漢到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的文明和文化特徵,見證了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融合、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宗教傳播,是中國古代多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中心地區。

由此,它也是漢唐時期形成和興盛的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

故此,2006年該城址被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絲綢之路中國段」。

據文獻記載與考古勘察,漢魏洛陽故城始建於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和北魏先後作為王都或國都。

其累計都城時間長達600年,在中國4000年文明史中幾乎占七分之一的時間,在中國古代都城中的地位無可替代。

城址自周代始建,一直沿用到唐初,共使用了約1600年。

漢魏洛陽城遺址,1954年北大閻文儒先生首先進行地面踏查。

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196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即派隊考察發掘,至今已五十多年,經歷了幾代考古研究者的艱辛努力。

我們都知道文獻上記載洛陽城有一俗稱也叫「九六城」,為什麼要九六城?有文獻記載該城東西六里,南北九里,所以才有了這個通俗的稱呼。

但根據實測整個大城的周長是14公里,摺合古代測量就等於西晉時的33里左右,正合文獻記載的30里,也正是九六城這樣的一個規模。

城有西、北、東三面城牆,無南牆。

南牆是被洛河改造,只剩下東、西和北面三面圍牆。

勘查發現了有10座城門,根據文獻記載我們對這些城門進行了一些不同時期的位置判定。

東漢時期城門12門,這在中國古代古都有它的規制,任何一個門,包括它的道路,城門要有三道;如果是國都一級的,每面牆是三道門,這樣它就是四面12門,這是國都一級。

諸侯一級的都城規模要小一些。

魏晉時期它的城門還是12座,但是它的宮城的格局有變化。

我們都知道長安城,西漢長安城有很多宮,像未央宮、魏安宮、長樂宮、貴宮、北宮等等很多。

東漢都城也不例外,只是它的宮相對少一點。

到了魏晉,它的都城就已經發生了變化。

都城內不再很多的宮苑了,宮殿開始作為單一的工程。

這個也是我們稱的「建中立極」。

最具顯著代表的就是「太極殿」

故宮(太極殿)

太極殿是中國古代的著名宮殿,通俗一點講,它就是老百姓常說的「金鑾殿」,相當於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皇帝坐的大朝正殿。

太極殿的來歷是有文獻記載的,延續時間很長。

據記載,這座宮殿在三國曹魏時期就開始出現,整個兩晉南北朝時期一直在延續,幾乎所有的都城正殿都叫「太極殿」,這種制度基本沿襲到唐宋時期。

所以說,太極殿在中國古代的都城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在都城史上,一般認為在南北朝(北魏洛陽城),或者更早的東晉時期(東晉南朝建康城),開始出現太極殿為核心可能是居中的宮城,就是太極殿居中,我們稱之為「建中立極」。

但是,在文獻中,曹魏時期就開始有太極殿的記載,這些記載中有些混亂的地方,後人梳理得不太清楚,就是曹魏太極殿的位置到底在漢代的南宮還是北宮建造而成,這涉及到曹魏時期它是否在城中間營建正殿。

北魏洛陽宮城中軸線上主要建築遺址鳥瞰(上南下北)

漢代為多宮制,很多宮城構成當時的都城。

怎麼到了南北朝、隋唐時期,出現了中間居軸線正中這樣一座單一宮城,一直到北京的明清故宮,都是這種形制,宮城居中,有嚴格的軸線對稱這樣一個格局。

它的源頭在哪?可以通過對居於漢魏洛陽城中部的北魏太極殿的發掘,結合文獻的記載去考察曹魏的太極殿在哪裡,可能會找到它真正的源頭。

通過發掘漢魏洛陽城北魏太極殿,結合文獻記載,我們確認它確實是延續了魏晉太極殿的基礎來營建的。

而且在整個宮城南區,它的整個建築格局都是曹魏時期創建形成的。

通過勘查,我們現在能夠得出這樣一個確切的結果,跟文獻記載完全吻合。

因此對太極殿遺址的勘查與發掘,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中國古代都城從多宮這樣一個形制,發展到建中立極、嚴格對稱的單一宮城制,始創於曹魏,我們找到了這種中華都城傳統文化的源頭。

雖然到了唐宋以後,元大都、明清的北京城,不再有「太極殿」的稱謂,但它們還是都延續了宮城與正殿居中的格局。

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太極殿」的稱呼雖然在中國宋代以後不在出現了,但是在東瀛日本,他們在中國唐代時也開始模仿太極殿,他們稱為「大極殿」,而且在好多座都城中一直延續這種稱呼,包括藤原京、平城京、平安京、長岡京,很多宮城正殿都叫「大極殿」。

這對於中國古代都城形制的發展演變和東亞地區的都城文化研究來說,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閶闔門

閶闔門是漢魏洛陽故城的宮城正門。

太極殿、閶闔門、銅駝大街、宣陽門構成了魏晉以及北魏洛陽城的南北軸線。

這是中國都城最早的中軸線。

銅駝大街兩側布設有官署建築、太廟、太社、皇家寺院永寧寺等重要建築。

銅駝在歷史上赫赫有名。

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鑄了兩隻高九尺的銅駱駝,守衛著洛陽宮門。

三國魏明帝置銅駝諸獸於閶闔南街。

西晉末年大書法家索靖在京城為官,預感天下將亂,他指著洛陽宮門外的銅駝,嘆息道:「將會看到你們臥伏在荊棘中。

」這就是「銅駝荊棘」的故事。

駱駝生長在北方草原,是沙漠運輸的重要工具。

駱駝大規模進入中原是從漢代開始的。

兩漢時期,絲綢之路進一步暢通,駱駝成為西域各國往來於中原的重要運輸工具。

此次銅駝大街的發現,也為洛陽作為絲綢之路起點之一找到了新的考古學證據。

東漢至隋唐,洛陽是國際大都會。

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間文化的交流,中外風俗習慣、服用器物相互滲透,胡樂、胡舞盛行中原。

而文化交流的最高成果莫過於宗教的交流。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佛教經此路傳入中國。

東漢前期漢明帝遣使從天竺迎回佛像、佛典,並以白馬馱至洛陽。

此行還請來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到中國講學,漢明帝在洛陽城西門外建精舍給他們居住,從此有了中國最早的寺院「白馬寺」。

北魏時,西域沙門遊方弘法前來洛陽者絡繹不絕。

城中寺院達1367所,「時佛法經象盛於洛陽,異國法門,咸來輻輳,負錫持經,適茲樂土。

在銅駝大街西側,今310國道南側,矗立著一個巨大的青石台基。

這就是在中國佛教史、建築史和美術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北魏皇家首剎永寧寺的塔基遺址。

北魏洛陽永寧寺塔

永寧寺建於熙平元年(516年),是集全國之物力財力建築而成的最宏偉豪華的寺院。

據《洛陽伽藍記》記述,寺塔為木結構,高九層,一百丈,一百里外都可看見。

據其他記載,塔高四十九丈或四十餘丈,合今136.71米,加上塔剎通高約為147米,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佛塔。

塔為四面形,每面三門六窗,每門各有5行金釘,僅金釘就有5400枚。

塔的每層都有承接露水的金盤,盤的四周懸掛金鐸(風鈴),共計130個,其大小與一石的瓮相當。

「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間及十餘里」。

塔的最高處為一鎏金銅質寶瓶,寶瓶巨大,容量合今為2500升。

中國禪宗的祖師達摩見到永寧寺塔,不禁合掌歌詠讚嘆實是神功,說「歷涉諸國,靡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閻浮所無也」。

可惜永寧寺塔剛建成十多年就被焚毀。

永熙三年(534年)二月,塔被雷電所擊起火,「百姓道俗,咸來觀火」,「悲哀之聲,振動京邑」。

火經三月不息,「周年猶有煙氣」。

塔燒後不久,北魏就滅亡了。

在永寧寺塔基遺址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泥塑,其中包括比丘頭像以及胡俑。

永寧寺塔基遺址反映的樓閣式木塔的建築形象,展現了印度、中亞佛塔建築與中原傳統樓閣建築的融合,以及佛教在中原傳播和本土化的發展歷程。

兩千多年來,漢魏洛陽城一直是故事不斷的地方。

如今,漢魏洛陽故城的考古勘查工作,基本涵蓋了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的主要因素——城垣、宮室建築、禮儀建築、佛教寺院、市場、墓葬等等。

它揭示了漢魏洛陽故城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了外郭城——內城——宮城三重城垣的都城形制,為後世隋唐乃至以後都城形制開啟了先河;宮城正門——閶闔門的發掘,則為都城的核心禮儀建築形制的發展演變補充了中間缺環;北魏的國家大寺——永寧寺的考古發掘,則是對都城宗教內涵的考量等等。

考古發掘詮釋了漢魏洛陽城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為未來進一步發掘和保護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版權聲明:

⊙投稿合作:[email protected](歡迎您原創投稿)

【文博河南】文博+文學+文史,一起品味傳統文化的魅力!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專題|跟著考古學家探尋漢魏洛陽城

都城史上「承上啟下」的漢魏洛陽城——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錢國祥 漢魏洛陽城始建於西周,先後經歷了東周至北魏等多個時代,到初唐方才廢止。漢魏洛陽城中間經過多次修築、廢毀、再改建,城市形...

漢魏洛陽城建有異域人員通商市場 胡商活躍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作為公元1~6世紀中華文明發展史上重要王朝的都城,位於中原地區的洛陽盆地。它不僅是東漢、曹魏、西晉和北魏時期的都城和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統治中心,也是這一時期絲綢之路東...

漢魏洛陽城宮城太極殿遺址

漢魏洛陽城宮城太極殿,是該城曹魏至北魏宮城的中心正殿,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太極殿」,在中國古代都城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2012年起,結合文化遺產保護的需要,在國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洛陽市文...

保護性展示昔日都城建築群

歷史的篇章翻到7世紀,洛陽,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頻繁戰亂留給城市的巨大創傷後,洗去凋敝,重施粉黛。隋煬帝大業元年(605),一座新城跨洛河兩岸拔地而起,這就是隋唐東都洛陽城,與西京長安城並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