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馬王堆漢墓彩繪帛畫《車馬儀仗圖》談帛畫藝術功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馬王堆一號墓彩繪帛畫,1972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的馬王堆漢墓,是墓中眾多隨葬品之一。

這件彩繪帛畫描繪著「引魂升天」的主題,不論從歷史價值還是藝術價值來說,都是極其珍貴的文物。

1972年出土,是辛追墓的「非衣」(即幡,覆蓋在內棺上),屬西漢前期(公元前175-前145年間)的繪畫。

馬王堆一號墓彩繪帛畫

這件帛畫成T形,整個帛畫的主題就是「引魂升天」,分「天界」、「人間」、「地下」三段內容。

上段繪天界:右邊有日、金烏和扶桑樹,左邊有月、玉兔、蟾蜍和嫦娥;正中是人首蛇身的女媧,其下有神獸及天門神。

替換高清大圖

帛畫上方的「日」,「月」

中段畫墓主人拄杖而行,前後有男女數人相迎和相隨。

下面還有一組準備宴饗的人物,並飾以谷壁交龍,華蓋玉磬。

帛畫中部墓主人拄杖而行

替換高清大圖

下段畫一巨人,立雙魚上,兩手托物。

各段間還穿插描繪著羽人和怪獸,內容十分豐富。

帛畫地下部分

帛畫精心刻畫的墓主人形象,使我們看到了西漢時代肖像畫的真貌,畫面上那個步履蹣跚的老婦人極似墓中保存完好的女屍。

帛畫中再現的古代神話傳說,顯示出畫工豐富的想像力,擬人化的神怪動物形象,都極其生動;人物的情態如家臣的謙恭,守門神的悠閒,都符合身份。

線描勻細有力,與後人總結的「高古遊絲描」相符。

全畫構圖嚴密完整,對稱中有變化,主次分明,疏密有致。

這幅帛畫與戰國帛畫相比,更強調色彩的表現力,以石色為主,富麗厚重,光彩奪目。

馬王堆帛畫的出土填補了漢代早期織物繪畫實例的空白,也表明吸收先秦、主要是楚國的藝術內涵、風格和形象模式是此期繪畫的特點。

T字形帛畫中不少神話圖像與《楚辭》的記述相符,與楚國美術的造型有源流關係。

帛畫與對神話傳說的體現——「九個太陽」

觀念和想像中的景物融入理性的構成,在該帛畫上尤其明顯。

複雜的個體形象經整體安排,既靈活舒散,又循序合理。

畫上段兩條翼龍的向內動態,緊湊地牽領著這一華采部分;中段兩條穿璧長龍呈H狀,龍首部分為墓主及其隨從在這個畫面中心間隔出疏朗的空間,使墓主形象在以密為主的畫面上突出醒目,龍尾部分將下段眾多形象合攏,並促成境界的自然過渡。

以4條龍為構圖取勢,全畫上下呈「開合」節奏,左右呈均衡變化,形象相互以動靜對照,達到繪畫風格的高度水平。

帛畫本身應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魏晉中國畫是漢代帛畫的直接繼承,有了發展。

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至今仍有深遠影響。



《車馬儀仗圖》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單層的細絹作地,絹地現呈棕色,用兩幅長絹拼接成長方形,長212厘米、寬94厘米,畫的是車馬人物。

出土時用竹釘固定在棺室西壁,保存相對完整,僅有局部殘缺,經復原拼合,可以看出整幅圖像的橫式構圖與車馬人物布局。

車馬儀仗圖》是一幅描繪墓主人生前車馬出行盛況的畫作。

畫面的左上方最上面一行繪一身材高大的男子,頭戴劉氏長冠,冠纓繫於頜下,身穿朱領白袖黑紫色長袍,腰間佩長劍,右手握劍柄,左手下垂,手中握有一黑色棍棒物。

他的足下是一座九級高台。

他正登臨高台之上,身後有一侍從手執華蓋緊隨其後。

這是全畫人物中身份地位最高的人,當為墓主人。

全畫以墓主人為核心,分別畫有侍從、樂隊、車陣、騎陣四個隊列。

左上方繪兩列隊伍,表現墓主人在武士及屬吏的簇擁下正向右方行進的場面,16位持戈屬吏隨從其後,30位持盾武士隊列整齊、威武雄壯。

右上方是車乘隊列,共四列,每列由約10輛四馬駕轅車組成。

車馬浩蕩,姿態各異。

左下方繪由100餘人組成的四排方陣,最上排為40人,余皆24人;上下兩排垂手肅立,左、右兩排手持長矛;陣中繪擊鼓及鳴鐃、振鐸場面。

右下方14列縱列,百餘位騎兵,他們皆向上面朝墓主人。

整個畫面以墓主人為中心,表現的應是一次盛大的儀式,畫面幾乎全是武卒、車騎、隨從,墓主人及其侍從正在徐徐登臨高壇,所有人物、車騎都面向他,足見他是全畫的中心,全部活動都是圍繞著他而展開的,所表現的可能是墓主人生前舉行盛大檢閱儀式的車馬儀仗。

帛畫中多次出現被神話的動物,這種神話的本源歸於早期人類對自然的感知和認識。

馬王堆漢墓帛畫用擬人化的形式表現出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形象。

由於早期人類科學技術發展落後,個體的意識與外在的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因此作為喪葬的母體也多為「物我混同」。

如出土的一號墓帛畫下段,出現的對稱豹與人首鳥身像,以及站在兩條巨鯨身上的裸身力士和分布在周圍的長蛇、大龜、羊狀怪獸就是這一精神崇拜的體現。

西漢時期,人們普遍信仰「萬物有靈」觀,這種信條認為,無論是人還是獸,靈魂在肉身滅亡後依舊能繼續存在,而漢墓帛畫上多次出現的動物都是古代人潛意識上對神靈的崇拜,對死者的敬畏和對死後生活的畏懼的情感表達。

  就馬王堆帛畫來講,漢代先民的思維方式、對自然及社會的認識程度以及這一時期相關藝術的發展狀況都會極大地影響馬王堆帛畫的風格與特色,同時地方文化和風俗對其藝術風格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楚帛畫和馬王堆帛畫都是作為楚人和西漢人在喪葬程序中的「招魂」環節中所必須的「銘旌」出現於墓葬文化之中。

而其中又有很多相似之處,馬王堆漢墓帛畫與楚帛畫在地域文化、神靈崇拜祭祀、喪葬文化、繪畫手法、美學風格等方面存在著繼承關係,將馬王堆帛畫《太一避兵圖》與南方楚墓中的鎮墓神關係進行了研究可以發現,馬王堆帛畫中的太一神和楚墓鎮墓神在形象上有很多觀念性的特點,例如,帛畫太一神頭部為牛形,帛畫太一神的上側有一行墨書小字「太一將行……神從之……」,其左側臂下又有一字「社」,揭示了在南方楚文化中,太一神與社神有著特殊的聯繫。

因此,馬王堆帛畫在一定程度上還與南方楚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帛畫是漢畫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也是漢代早期繪畫藝術的主體形式。

首先,兩漢時期經濟繁榮,政治局面相對穩定。

兩漢時期終結了戰國和先秦混亂的政治局面,藝術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創作環境也趨於穩定。

無論是濃墨重彩、色澤分明的帛畫藝術還是華麗的宮殿廟宇建築都源自於漢代興盛的經濟文化事業,其次,畫工的畫風受到社會思想的影響。

因而體現出兩漢這一時期的社會文化風氣。

馬王堆帛畫將描繪的重點放置於「人(即墓主)」身上,這與漢代統治者崇尚儒道之學,講究封建倫理綱常的風氣不可分割。

第三,馬王堆帛畫所表現出的成熟的以線為主要造型的繪畫藝術配合濃厚的色彩,是自戰國至秦以來我國繪畫藝術發展所必然達到的效果,也以此奠定了中華民族特殊審美趣味與風格的繪畫基礎。

馬王堆帛畫中集中體現出的楚文化內涵是與漢畫中集中體現出的魯文化相互關聯卻又存在差異的。

楚文化注重寫實和還原而魯文化注重浪漫和精神意境表現,帛畫中送迎賓客的莊重場面是儒家文化「禮制」的體現,因而帛畫與漢畫在相互融通中各取所長。

馬王堆帛畫的創作手法、思想理念對於之後的中國壁畫、畫像石、畫像磚、竹木畫發展都產生了直接影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馬王堆漢墓出土各類木俑的著裝(上)

長沙馬王堆一號和三號漢墓共出土有各類木俑266件,其中一號墓出土162件,三號墓出土104件。這是目前我國西漢時期出土木俑最為豐富的墓葬,同時也是漢代木俑藝術水平的最高代表者。據三號墓出土的遣冊...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旅遊景點

一、概述湖南省博物館位於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籌建於1951年,1956年正式對外開放,是湖南省最大的歷史藝術博物館,也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

「非衣」—馬王堆漢墓「T」形帛畫

兩千年前的古人把最甜美的和最富有幻想的圖案畫在帛上,那麼這些帛上所畫的東西到底是有何含義,當馬王堆漢墓被打開的時候,人們發現了古人的真正意圖。馬王堆漢墓位於湖南長沙芙蓉區瀏陽河的馬王堆鄉,共有三...

帛畫之珍寶,馬王堆一號墓彩繪帛畫

馬王堆一號墓彩繪帛畫,1972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的馬王堆漢墓,是墓中眾多隨葬品之一。這件彩繪帛畫描繪著「引魂升天」的主題,不論從歷史價值還是藝術價值來說,都是極其珍貴的文物。1972年出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