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這一發現令人震撼!新華社剛剛報導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長期以來,學術界認為居住在洞穴里的人類,只會採集、狩獵,或從事初級農業生產活動。

權威專家近期對南山遺址的一系列考古新發現,顛覆了這一觀點。

這個遺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城關鄉

明溪南山遺址(資料圖)

南山遺址新石器時代陶片(資料圖)

稻(資料圖)

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福建博物院共同組織對南山遺址進行第六次考古發掘。

據新華社福州11月4日電 長期以來,學術界認為居住在洞穴里的人類,只會採集、狩獵,或從事初級農業生產活動。

中國社科院、福建省博物院和明溪縣博物館考古團隊近期對福建三明市南山遺址的一系列考古新發現顛覆了這一觀點。

這一團隊11月4日宣布:在南山遺址4號洞(測定遺址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層上發現了上萬顆炭化稻穀,表明南山遺址古代先民已經掌握了相對較發達的農業生產方式,這意味著我國首次發現會「種田」的穴居人。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主任研究員趙志軍說,炭化稻穀旁發現了大量狗尾草和飄拂草,這些都是典型的農田雜草,說明這些稻穀不是收集或交換得到的,而是南山先民自己種的。

「因為只有自己種的,才會在收穫的時候把農田雜草一起帶回來。

考古團隊對南山遺址人骨的研究顯示,南山先民患有齲齒、牙結石、牙釉質脫落等口腔疾病。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王明輝說,這些是非常典型的農業社會人群才會有的特徵,進一步佐證了南山先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農耕技術。

種種新證據表明,南山遺址是已經進入到相對比較發達的農業生產階段的洞穴遺址。

趙志軍表示,這不僅在我國屬於首次,而且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見。

他說:「國外偶爾也有發現在洞穴里蓋房子居住的先民,但那些實際上仍是住在建築里的人。

而南山先民真正以洞為家,是嚴格意義上的穴居人。

對南山遺址的正式考古發掘始於2012年。

除了大量炭化稻穀外,已發現墓葬8座,大型蓄水池2座,灰坑十餘個,近百個柱洞,以及陶、石、骨器千餘件,取得了重要的學術成果。

11月5日,中國東南及環太平洋地區史前考古團隊130多名專家,到明溪考察南山古人類文化遺址。

延伸閱讀

南山遺址(資料圖)

南山遺址位於明溪縣城關鄉南山。

南山遺址是我省發現的第一處洞穴與曠野相結合的史前文化遺存,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和科學研究價值。

目前南山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已初步完成,據此前的報導將於7月份上報國家文物部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審核。

建設國家考古公園,是轉變文化遺產保護髮展方式的重要實踐,也是推動文物保護事業和明溪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南山遺址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不斷有新的發現。

近年來三明日報持續跟進報導。

2014年1月底南山遺址第三輪發掘結束。

下文為三明日報當時推出的報導,揭開了專家的許多重要發現。

考古新發現!明溪「南山文化」露出冰山一角

新 聞 提 示

2014年1月底明溪南山遺址第三輪發掘結束:

發現省內迄今最早的蓄水池遺蹟

發現省內罕見的磨光黑陶、白陶

發現五座保存有古人類人骨的墓葬

南山遺址出土的白陶和磨光黑陶陶片。

明溪縣城東南方向約五里的城關鄉上坊村坐落著兩座山。

北面那座山如同雄獅,叫獅山,俗稱南山;南面矗立的山猶如巨象,叫象山。

兩山隔溪對峙,被稱為「獅象交涯」。

明朝崇禎初年,在獅山上建起一座七層磚塔,名叫南山塔,又叫文峰塔,是明溪縣城的標誌。

這裡不只是風水寶地,更藏著史前文化的奧秘。

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明溪史前人類是如何生活的?築房而居、以稻為食、烹飪有陶器、還發明了飲用水工程……考古專家對明溪南山遺址的多次發掘,特別是上月底結束的第三輪發掘,正為人們掀開越來越多古人類的神秘面紗。

南山山頂新石器時代蓄水池遺蹟。

南山山頂發掘區成組分布的柱洞。

山頂驚現原始人的水窖 當時人口規模可見一斑

南山遺址於1986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是福建省第一處洞穴和曠野相結合的史前文化遺存,1988年被評為福建省十大考古發現,是目前福建省一處地層保存最好、文化內涵豐富、時代跨度大的史前文化遺址,迄今為止,考古專家先後對3號洞、4號洞及山頂曠野遺址進行了三輪小規模試掘。

2012年,明溪南山遺址考古發掘作為我省首個「考古創新工程」列入國家級考古發掘項目。

2013年年初,該遺址還被評為第七批全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10月初至2014年1月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明溪縣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南山遺址進行第三輪發掘。

在近3個月的山頂曠野遺址挖掘工作中,專家們欣喜不已:遺址山頂區域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兩個蓄水池、一座墓葬,還有大量的灰坑、柱洞遺蹟和陶片、石製品、紅燒土等文化遺物。

此次山頂發掘區最大的收穫在於發現近百個不同時期的柱洞和蓄水池。

居住在山頂,住的人多了,不能只靠天喝水,缺水咋辦呢?這難不倒古人。

三明的萬壽岩遺址發現舊石器早期人工石鋪路面,這說明三明一帶的原始人就有能工巧匠。

而明溪先人則用他們的聰慧,發明了飲用水工程——水窖,而且還用鵝卵石壘成。

對於遠古的新石器時代來說,蓄水池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

挖掘現場,筆者看到一個深坑,鵝卵石遍布其中。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周振宇博士說道:「這個坑是原始人為解決飲用水而特意建造的蓄水池,深達2米多,在全國考古史上非常罕見。

你看,古人的儲水池設計很精巧,開始時先挖一個很大的坑,然後往中心點挖下去,像一個井,水滿的時候,四周可以取水,水少的時候,就到最低的地方去取,這在當時是很先進的。

據專家介紹,柱洞的發現表明,從新石器時代直至商周時期,明溪的先民已選擇在南山長期、大規模的生活。

該時期數量如此豐富的柱洞遺蹟為福建省內所罕見,此次發現將為我們了解史前人類的建築模式提供新的證據。

蓄水池的發現,則表明早在數千年前,明溪先人就已經懂得有意識地利用人力改造自然、獲取資源,同時蓄水池也反映了當時山頂的人口規模較大,該時期的此類遺蹟同樣為福建省內首次發現。

復原陶器。

4號洞出土大量罕見陶片 南山陶藝超過龍山文化

經過考古發掘,南山遺址陸續出土了古人類四五千年前使用的大量生活生產用品,主要有石器、陶器等。

石器有石斧、石錛、石鏃和礪石及戈矛;陶器有釜、罐、鼎、豆、壺、杯、紡輪、網墜等。

陶質以炊器夾砂陶為主,泥質陶占有一定比例,紋飾非常豐富,有繩紋、條紋、籃紋、曲折紋、葉脈紋、圓圈紋、刻劃紋、網紋、戳點紋、壓印紋及附加堆紋等。

距地表1.5米左右,4號洞還發現了大量省內罕見的磨光黑陶碎片、白陶片,此為南山遺物的一大特色。

這種磨光黑陶上了黑釉,釉色圓潤柔和,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色澤十分搶眼,令人眼前一亮。

這些碎片從工藝上來說已經屬於距今45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其工藝水平可與現代陶藝相媲美,在福建其他遺址僅零星發現,特別是發現數件磨光黑陶外側疑似存在紅色塗料(專家稱,該陶器尚未水洗,待後期實驗室中採樣分析)。

省博物院范雪春教授介紹說,磨光黑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夏商周時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器物,這是第一次在福建省發現這麼大規模的磨光黑陶。

磨光陶最發達的是中原地區,像山東的龍山文化,其年代大約是4300到4000年左右,南山遺址又超過了龍山文化,證明在5000多年前,福建的制陶業是非常發達的。

4號洞曾出土了300多粒炭化稻穀,說明當時在這個範圍種水稻已經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這裡已經是一個很發達的農業社會了,可以說是一個魚米之鄉。

從出土的文物分析,南山遺址是一個有代表性的農耕文化,主要是以採集、狩獵與農耕為主要的生存手段,其出土的陶器製作精美,相比同時期的閩侯曇石山文化,技藝略勝一籌。

從經濟的發展來看,它已經超過了沿海地區的海洋文化。

目前,在福建省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閩侯曇石山文化、霞浦黃瓜山文化和漳平奇和洞文化,而在距今5500-4500年前這個時間段,南山遺址的出現,填補了福建內陸地區考古行業的空白。

考古專家在南山遺址四號洞清理古人類骸骨。

發現五座保存有人骨的墓葬 體徵與台灣「亮島人」很相似

4號洞曾是古人類的生活區,經過數日發掘,這裡發現了新石器與商周時期的五具骸骨,且保存完好。

其中四具屬新石器時代,一具屬商周時期。

據考古專家介紹,這些墓葬出現在同一個遺址當中,這種連續性的現象,為解讀整個明溪史前史,提供了莫大的幫助。

這是除閩侯曇石山遺址外,福建迄今發現的最豐富的史前體質人類學材料。

南山山頂遺址也挖出了墓葬,可為何不見骸骨呢?參加了南山遺址三輪挖掘的明溪博物館館長俞其寶說:「南方土壤呈酸性,屍骨早已被腐蝕。

而4號洞則不然,屬石灰石溶洞,土壤呈鹼性,因此幾千年的屍骨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在4號洞發掘現場,考古專家們小心翼翼地清理新石器時代人類骨骸。

筆者看到了四座墓葬:葬者沒有棺槨,只是隨意地葬在一個個土坑裡。

墓葬最長的約2.38米,最短的約1.3米;屍骨保存完好,牙齒很白,可以清晰地看見仰身直肢、俯身屈肢、俯身折肢等殯葬形式。

針對此情況,省博物院范雪春教授解釋道:「這些墓葬還是比較完整的,它的這個葬式、葬俗,跟商周時期的可能並不太一樣,有助於我們了解當時的人類對於生老病死的觀念以及社會觀和宗教崇拜。

經初步觀察,南山遺址4號洞出土人骨的特質人類學特徵,與台灣發現的「亮島人」有很多相似之處,該發現為史前閩台關係的研究、台灣史前人類的起源,以及為國際學術界所關注的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等重大學術熱點問題提供了關鍵材料。

通過古DNA、同位素、殘留物、牙結石分析,將為上述研究提供堅實基礎,也必將大大提高我國在史前閩台關係研究問題上的話語權。

此外,專家還對南山山頂上的明代文峰塔遺蹟進行清理挖掘。

據史料記載,文峰塔為7層磚石建築,八角型構造。

此次發掘,發現文峰塔屬六角形構造。

南山山頂發現了青銅器時代大型建築台基。

該建築台基殘留可見的柱洞相距4m×4m大小,專家懷疑這是一處「宮殿」遺蹟。

有專家認為 南山遺址有望升級「南山文化」

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整個時間跨度達幾千年以上,這些都集中在南山遺址,而且洞穴遺址和露天曠野遺址相結合,這在省內還是第一處。

通過多次的試掘和現場考察,專家初步認為,南山遺址位於明溪盆地的中心地帶,生存環境十分理想,成為當時的聚落中心。

明溪盆地四周環山,上世紀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考古調查,以南山為圓心沿盆地邊緣的低矮山頭髮現了10多處史前遺址,如王陂廷坊村的苦椎墩、坪埠山下、十里舖農場水尾、龍湖鳳凰岩下、城關鄉王橋星窟等。

這些遺址脈絡清晰,人類生存活動、演化進程的關係也很清楚,已經逐漸形成閩西北地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現象,對環境考古學和聚落考古學的研究有很大的價值。

有專家認為,從遺址中出土的各類陶質品分析,磨光陶占有較大的比例,其制陶工藝水平相當高,為我省罕見,從中或可揭示出閩西地區新石器時代一個新的文化類型,即「南山文化」。

南山遺址占地5萬平方米,目前發掘的只是冰山一角,「南山文化」能不能被認定,有哪些更多的內涵,值得期待。

來源:新華社、三明日報、明溪在線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大遺址:揭秘海南史前生活

日前,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召開上半年工作總結分析會,全面摸清海南省文物資源基本狀況。根據普查,海南省不可移動文物4274處,其中水下文化遺產136處,居全國之首。三亞英墩、陵水橋山、蓮子灣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