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4500年前,成都寶墩古城已有「一環路」還有「新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阡陌交通、溝渠縱橫,建造於4500多年前的寶墩古城,一直被認為掌握了解開三星堆之謎的「鑰匙」,然而,高規格的祭祀品「千呼萬喚不出來」,吸引著考古工作者「掘地三尺」。

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歷時半年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新津縣文管所等單位,依據國家文物局批覆對新津寶墩遺址進行了勘探和發掘,4處發掘地點,3條勘探探溝,一層一層揭開寶墩文化的神秘面紗。

在此次考古發掘中,考古工作者不僅發現了古蜀先民修築的「環城公路」,並在外城發現了一些類似「新區」的聚落,這些發現對於古城中部至南端內外城文化堆積的空間分布、古河道走向及範圍、寶墩時期原始地貌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對於理解寶墩時期聚落結構及聚落內要素(如房址、墓葬、灰坑等)的選址、分布、走向十分重要。

新石器時代的「一環路」鵝卵石鋪設加固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如果認為古蜀城邦的建造能力只停留在「茅草木屋」的建造水平,就有些小瞧他們了。

此次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就在內城的螞蟥墩內側發現了一條「環城公路」,可以算作是當時寶墩古城的「一環路」。

「發掘區西南部保存較好,現存最寬處3米左右。

」據寶墩古城遺址發掘現場負責人何錕宇介紹,目前發現的一段長度有七八十米,走勢和城牆保持一致。

道路分為兩層,用粉砂土鋪墊,下層為紅褐色粉砂,上層為黃褐色粉砂,上層局部保留有一層鵝卵石。

據介紹,這條土路比較純凈,沒有其他雜物,只是有一些零星寶墩時期陶片。

為什麼會建造這樣一條便道?考古人員推測說,應該是為了便於通往城牆,不過,具體功能還有待進一步發掘。

然而,修築這些大型建築,已經說明當時的城邦里有權力分化,有領袖人物來號召大家聯合修築這些東西。

城市逐步擴大古蜀人開始規劃「新區」

在外城區,一個小聚落讓考古人員也有了新的收穫,對於寶墩墓葬的選址還是有不同的認識。

「內城早期的墓葬就在房址周圍。

」考古人員介紹稱,墓葬隨地勢就近埋葬在居住型房屋四周,墓葬之間、墓葬與灰坑之間、墓葬與房屋基槽之間常見打破關係,「或許此時埋葬觀念還較為隨意,未有規劃性行為,人去世後自然的埋藏在房前屋後」。

隨著人口陸續增加,寶墩三期後的房屋越來越小,一些大家庭開始分家,外城的「新區」成了這些古蜀先民的選擇。

在「新區」,能夠看到一些明顯規劃,城市在單獨一側,墓葬就在另外一側,一些小型墓葬群,墓葬單獨集中在一個區域,墓葬之間、墓葬與其他遺蹟間沒有打破關係。

墓葬朝向雖無嚴格意義的統一朝向,但大致方向均為西北——東南向,似乎有人為規劃的痕跡,如朱林盤區域。

這種埋葬模式與寶墩文化四期發現的成都十街坊遺址、西郊化城村遺址類似,「或許就是它們的雛形」。

在這些區域出土的食物已經趨於主流,一些地勢高的地方種一些小米,地勢低洼的地方,種植一些水稻。

發掘出土「城中之城」兼具守衛戒備功能

在寶墩遺址內外城之間的東南部的羅林盤,遺蹟之上疊壓有寶墩文化晚期地層,考古人員推測,該處與外城牆的修築基本同時。

不過,其中一塊凸起的基址,讓考古人員著實激動了一把。

會不會是祭祀台?就在考古人員集中「火力」之後才發現,羅林盤大型環狀夯土基址可能為一座小城的城牆基礎,推測平面呈凸字形。

裡面發現的兩座小型墓葬,證明不了這裡是居住區,而坐落在外城角落,最有可能就是守衛的廓城。

在寶墩古城的周邊,同一時期的紫竹、高山等城,城邦之間難免攻伐,修築工事肯定是一種考慮,不過,比來自人類的進攻更兇猛的,就是當時的洪水。

「如果用來抵禦水患,這裡地勢應該是比較安全的地方。

」考古人員介紹說,寶墩古城的衰敗,和歷史上的洪水密不可分。

考古發掘中,城內有不少古河道、湖相沉積,寶墩古城後期遭遇了大洪水,三條較大的古河道從西北方向沖毀了城牆。

城邦摧毀,人員開始遷移出走,這座目前長江中上游發現最大的龍山時期城址就此落寞。

萬事俱備只欠「祭祀品」寶墩謎題將進一步發掘

寶墩遺址位於四川省新津縣新平鎮(原龍馬鄉)寶墩村,是成都平原最為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也是目前長江中上游發現最大的龍山時期城址。

該處遺址的調查,掀起了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發現與確認的高潮,都江堰芒城、郫縣古城、溫江魚鳧城、大邑高山、大邑鹽店、崇州雙河、崇州紫竹等7座史前城址得到確認。

這麼大的一個史前城邦,卻沒有出土一些高等級的器物,這一直困擾著考古人員。

因為,同時期的遺址隨便怎麼也能出土玉器等隨葬物品。

研究人員一直認為,裡面有能夠體現當時社會複雜度、階層分化的禮器、大型墓葬群。

這也是後續發掘中的首要任務。

不過,就目前的發現而言,對於考古工作來說還是有所收穫。

考古人員介紹,本次發掘對於寶墩聚落的結構、形態、空間布局具有重要價值,有助於成都平原龍山時代的社會複雜化程度以及文明進程的研究,將提升寶墩遺址研究在業界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也為《寶墩遺址保護規劃》的編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宦小淮 (圖由文物部門提供)

編輯 敬玲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成都平原史前聚落考古的新收穫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供稿從上個世紀90 年代以來,在成都平原先後發現了新津寶墩、大邑高山、鹽店、溫江魚鳧城和郫縣古城等8 處距今4500 年~3700 年左右的寶墩文化階段帶有夯土圍牆的大型聚落址...

青白江發現先秦墓葬 或揭三星堆之謎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在先秦時期,以一道秦嶺與中原阻隔的古蜀王國,經歷了魚鳧王朝、開明王朝等時代。那些在時間中湮滅的故事是怎樣發生的?曾以三星堆為都邑的古蜀...

2016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發布

2017年1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報告廳舉行。這項由中國社科院主辦的「中國考古新發現」已連續舉辦15年,通常公布本年度最...

寶墩:長江上游的文明初曙

2015年11月中旬,在寶墩遺址發現20周年之際,記者探訪了這個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上游地區的王者之城。寶墩遺址處於成都市新津縣城西北龍馬鄉寶墩村一帶,初冬的成都平原,天氣陰冷,陽光偶爾穿過雲層,...

成都平原最早古城是如何被發現的?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4000多年前,高山古城擺起了宴席,古蜀人在這裡大口吃肉;4000多年後,這些吃剩的骨頭在灰坑裡被考古專家清理了出來。(H5:高山古城遺址:成都平原最早古城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