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水洞溝:還你一個舊石器時代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寧夏,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距銀川市19公里,占地7.8平方公里。

民國十二年(1923年),由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裡發現,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

水洞溝因此而成為中國最早發掘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

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8月,被公布為國家地質公園。

2015年7月,水洞溝景區成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寧夏水洞溝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被列為國家「十一五」文物保護規劃重大遺址之一。

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3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80多年來,經過5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3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

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製品、工具及石器製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

尤其是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形狀接近。

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

寧夏水洞溝

2007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文物除石製品、動物碎骨和用火遺蹟外,這次發掘尤其重要的是還出土了近百枚精美的環狀裝飾品。

裝飾品以鴕鳥蛋皮、骨片為原料,圓形,其外徑一般在8毫米左右,用琢制和磨製結合的方法做成,中間鑽小孔,孔徑一般在2—3毫米,個別的有4毫米,有的表面還被礦物質顏料染過色。

完整、殘缺、成品、半成品各種類型都有發現。

這些裝飾品小巧、規範,為目前在中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同類遺物中製作最為精美者,極大地豐富了水洞溝文化的內涵,為研究當時人類的生產力水平、行為模式和審美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對3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時光有時會埋沒一切,時光有時亦會重現一切。

直至目前,水洞溝依然是寧夏已知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址,隨著考古發掘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對其研究的持續深入,新的發現仍將層出不窮。

編輯:實習生 周濤

掃一掃金羊網旅遊吧微信,每天給你推送新鮮熱辣旅遊信息。

我們一起旅遊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