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文物賞——禮崩樂壞 諸侯混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湖南省博物館集全國30家單位收藏的240件藏品成東方既白—春秋戰國文物展,涵蓋青銅器、陶瓷器、鐵器、漆器、玉石器、絲織品、簡帛等類文物,以展現革舊鼎新時代風潮下的政治變革、經濟勃興、科技創新與思想綻放的歷史,展覽分為「禮崩樂壞、諸侯混戰」「革舊鼎新、煥發生機」「神技天工、人性張力」「思想綻放、文化奠基」四個部分。

圖1 春秋 銅鼎 河南新鄭鄭韓故城窖藏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考古發現諸侯國遺址或墓葬中常見九鼎八簋,充分說明了當時列國諸侯公卿紛紛僭越禮制的社會現實。

鄭國是周厲王少子封地,因鄭武公護衛周天子遷都有功,開始協理朝政。

莊公時成為當時最為強勢的諸侯國,開啟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先例。

圖2 春秋 銅簋 河南新鄭鄭韓故城窖藏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河南新鄭鄭國祭祀遺址出土的九鼎八簋(圖1、圖2),九鼎形制相同,大小相次,是為列鼎,八簋形制相同,大小相近,證實了鄭國公僭用了周王室才能享用的禮制。

1978年河南省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的楚王孫誥編鐘(圖3),是卿大夫僭用諸侯王制的例證。

圖3 楚子庚 楚王孫誥銅編鐘 1978年河南瀝川下寺2號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編鐘一組26件,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遞減。

鍾腔內有用以調音、程度不同的銼磨痕跡,是我國迄今為止所見春秋時期數量最多、音域最寬、音律較準的樂器。

這種象徵等級和權力的王室宮廷樂器,卻是身為楚國令尹的墓主子庚所用之物,顯然是僭用天子禮制。

圖4 夫差 吳王夫差銅矛 1995年湖北江陵馬山5號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隨著戰爭由爭霸轉變為兼并,武器裝備不斷更新,兵種、戰術也發生變化。

人們把冶銅、鑄鐵、煉鋼等先進的冶金工藝和尖端技術應用於兵器製造和軍事器械製作上,成就了一個個武器裝備精良的強國。

1995年湖北江陵馬山5號墓出土的吳王夫差銅矛(圖4),鑄造精良。

矛身較短,中線起脊,兩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後端各鑄一獸頭,矛體滿飾菱形幾何暗紋,有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作用」字樣。

吳王夫差銅矛與越王勾踐劍同在楚國郢都出土,說明越滅吳、楚滅越之後,吳越兩國王室貴重兵器都被掠到了楚國。

圖5 秦惠文王 杜虎兵符 1973年西安市郊區出土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1973年西安市郊區出土的杜虎兵符(圖5),是君主對率兵或衛戍的將領下達軍事命令時所用的信物,鑄於秦惠文君稱王前,可能由杜地(西周時杜伯國之地)的軍事長官掌握。

虎符鏤刻錯金篆體銘文9行40字,「右在君,左在杜」,意即「右半符存君王之處,左半符在杜地的軍事長官手中」。

凡要調動軍隊50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會合驗證,才能行軍令。

但遇有緊急情況,可以點燃烽火,不必會君王的右符

虎符雖歷經兩千多年,仍熠熠閃光。

圖6 戰國「右廩」鐵斧范 1953年河北興隆付將溝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秋時期出現生鐵冶鑄後,很快又發明了利用柔化退火製造可鍛鑄鐵和世界上最早的煉鋼與淬火技術,郭縱、卓氏等貨殖家以冶鐵致富。

鐵器的應用,特別是鑄鐵農具的普遍推廣,成為這一時期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誌,引起了全社會整個技術基礎的巨大變化。

1953年河北興隆付將溝出土了鐵范、鐵斧范(圖6)及各種鐵農具。

鐵金屬鑄范上多鑄有「右廩」二字,當為燕國管理官營手工業作坊的名稱。

這種用鐵水澆鑄鐵器時使用的模範,可以連續反覆使用,批量生產鐵器,較之只能鑄一次的陶范效率大為提高,是鑄造工藝的一次革命。

圖7 春秋 曲尺形銅建築構件 1973年陝西鳳翔豆腐村雍城遺址出土 鳳翔縣博物館

各諸侯國城市迅速崛起,都城往往成為著名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是商業中心。

考古發現多處都城遺址,可證昔日都市繁華。

1973年陝西鳳翔豆腐村雍城遺址出土的銅建築構件(圖7),是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銅質專用建築構件。

這種構件被稱為「鋼」,又因其色澤金黃稱為「黃金鋼」,用於宮殿夯牆中木質壁帶上,將建築上的枋和梁水平連接或垂直連接,起著加固和裝飾的作用,可證秦都雍城建築的豪華壯觀。

圖8 秦 鳳紋瓦當 1993年陝西興平黃山宮遺址出土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1993年陝西興平黃山宮遺址出土的鳳紋大瓦當(圖8),當面為兩條變形的夔鳳紋,畫面左右對稱,紋飾曲線柔美,印證了當時秦國建築的宏大規模。

圖9 戰國 郢愛金版 1982年江蘇盱眙南窯莊窖藏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金屬貨幣日漸確立,物價計算開始以金為標準,便利了商業活動,跨國商貿往來頻繁。

商人「服牛軺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無」,齊國出產的鹽運銷至梁(魏)、趙、宋、衛等國,鄭國商人攜帶熟牛皮、牛等物資去周王朝腹地經商,晉國所用的木材皮革有的是從楚國輸入的。

楚國的流通貨幣郢爰金版多出土於楚國轄境,相鄰的秦、齊、韓等國境內也有出土

出土的金版大多為零星碎塊,大小輕重相差懸殊,經過流通的「郢爰」能明顯看出曾被切割過的痕跡。

這是因為金版使用時根據需要切割成零星小塊,通過特定的天平稱量後交換。

1982年江蘇盱眙南窯莊窖藏出土的郢爰金版(圖9),卻是最為完整的金版,十分罕見。

圖10 戰國 「鈞益」銅砝碼 徵集 湖南省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鈞益」銅砝碼(圖10),是一套相當完整的砝碼。

「鈞」同均,「益」同鎰,「均益」就是平準分割黃金一鎰的標準重量,從二號到十號砝碼為一鎰以下不同量值的單位,九個砝碼加起來恰好等於第一號砝碼即一鎰的重量。

楚國當時使用的貨幣是銅貝和黃金版,推測這種小型衡器用於稱量供切割使用的金版。

圖11 戰國「鄂君啟」錯金銅車節 1957年安徽壽縣邱家花園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1957年安徽壽縣邱家花園出土的「鄂君啟」錯金銅車節(圖11),是楚懷王頒發給鄂君啟於水陸兩路運輸貨物的通行證

舟節2件,表面有錯金銘文164字;車節3件,表面有錯金銘文148字。

鄂君啟,楚懷王之子,因封地在鄂(今湖北鄂州)而稱為鄂君。

銅節制於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記載公元前323年由楚懷王頒發此銅節,詳細規定了水陸交通運輸路線、車船數量、運輸種類、納稅辦法及所享特權等等。


原文作者:鄭曙斌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8年2月刊《不拘一格 以變求新——春秋戰國文物介賞》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從出土玉器探秘神秘國度——中山國(上)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