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湘博的「春秋戰國文物大展」看「國家寶藏」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說:展覽海報 網絡圖

湖南省博物館在閉館5年重新開放後的首個臨展「東方既白——春秋戰國文物大聯展」在博物館一樓進行,展覽匯聚全國30家文博機構的240件/套文物精品,以大敘事的手法及更廣闊的視野,深刻解讀春秋戰國這一歷史大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跨越500餘年,是中國社會歷史上一個大動盪、大變革,也是大發展、大融合的時期。

展覽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三大方面,介紹這個在德國著名學者雅斯貝斯口中的人類文明「軸心時代」的東方,所發生的點滴故事。

展覽共分為五個部分:「禮崩樂壞,諸侯混戰」、「革舊鼎新,煥發生機」、「神技天工,人性張力」、「思想綻放,文化奠基」、「華夏認同」。

本次展覽,有調兵遣將的「杜虎兵符」,有目前最大最重的先秦「金盞」,有古代貴族作為水陸交通運輸通行證的「『鄂君啟』錯金銅車節」,還有來自中山國的辟邪「雙翼錯銀銅神獸」。

圖說:杜虎兵符 網絡圖

杜虎兵符為陝西歷史博物館藏,1973年出土於陝西西安市郊,長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

此符鑄於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年)時期,掌握在杜地的軍事長官手中。

虎作走形,正面突起如浮雕,背面有槽。

虎身有錯金銘文九行四十字。

符是古代朝廷用於傳達命令、調動軍隊的一種特殊憑證。

湖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王樹金介紹說:「杜虎兵符外形是一隻猛虎,虎代表勇猛,象徵軍隊像猛虎一樣威猛、迅捷。

兵符為銅質,分為左右兩半,右半符留在京師,左半符頒發給屯駐在外的軍隊。

需調兵時,由使者持右半符前往,軍隊長官將右半符與左半符驗合後,軍隊即按使者傳達的命令行動。

圖說:金盞、金漏勺 網絡圖

金盞來自湖北省博物館藏,鑄於戰國時期,盞高10.7厘米,口徑15.1厘米,重2150克,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

該金盞是目前所見最大最重的先秦金器,代表了這一時期貴金屬工藝的成就與特點。

其蓋面和盞口鑄有精細的雲紋、勾連雷紋、蟠螭紋等。

整器使用分鑄法鑄造而成,先將捉手、蓋、身、足分別鑄好,澆鑄器身再合范成整體,與當時青銅器鑄造方法相同,可見金銀器製造受青銅文化影響很深。

湖南省博物館科研辦主任、研究員喻燕姣介紹該文物時說:「該金盞設計巧妙,是當時曾侯乙墓出土的僅有的5件金器中的一件。

它的含金量為86%,含銀量為14%,鑄造於戰國早期。

它的出土,標誌著中國金銀器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圖說:「鄂君啟」錯金銅車節 網絡圖

「鄂君啟」錯金銅車節為戰國時期青銅器物,1957年安徽省壽縣城東丘家花園出土。

銅節分舟節和車節兩種,用時雙方各持一半,合節驗證無訛才發生效力,車節長29厘米,寬7.2厘米,厚0.7厘米,有錯金銘文150字。

銘文記載了公元前323年,楚懷王發給鄂君啟舟節和車節的過程,並詳細規定了鄂君啟水路、陸路交通運輸的路線、運載額、運輸種類和納稅情況,是研究戰國時楚國交通、政治、經濟、地理和商業賦稅制度的珍貴資料。

安徽省博物院館員王育茜表示,該件文物是安徽省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該文物採用錯金工藝,器物表面金光閃閃,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免稅通行證。

圖說:雙翼錯銀銅神獸 網絡圖

雙翼錯銀銅神獸來自河北省文物研究所,1977年出土於河北平山中山國王璺墓。

高24.6厘米,長40.5厘米,鑄於戰國時期。

青銅鑄造,錯以銀紋。

獸首頭頂兩耳如桃,兩耳中間有一角後彎,角尖前勾,角兩側捲毛環布。

鼻如如意雲鉤,雙目突出圓睜。

闊口微張,長舌挺起,齒排若鋸。

似獅非獅的形象,致微致精的刻畫,使神獸富麗而神秘。

喻燕姣說:「該件文物共出土了4件,是戰國時期的一種陳設用品。

它集多種猛獸造型於一身,反應了當時一種崇尚武力、崇尚強者的風氣。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3月28日。

(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綜合報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春秋戰國文物賞——禮崩樂壞 諸侯混戰

湖南省博物館集全國30家單位收藏的240件藏品成東方既白—春秋戰國文物展,涵蓋青銅器、陶瓷器、鐵器、漆器、玉石器、絲織品、簡帛等類文物,以展現革舊鼎新時代風潮下的政治變革、經濟勃興、科技創新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