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古人穿的錦緞她居然織出來了,精美無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川報觀察 2016-10-27 17:25:36

川報觀察客戶端記者 張良娟

10月26日,在國慶期間因為紀錄片《大國工匠》而被觀眾所熟悉的中國社會科學園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亞蓉來到成都,在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上,亮出了自己最新的復織作品:東周雙色三角紋經錦。

這匹東周雙色三角紋經錦是根據江西靖安東周墓出土的織錦復織的。

在《大國工匠》紀錄片拍攝期間,王亞蓉剛剛開始它的復織工作。

當時,從墓葬出土的東周絲織品已經以一坨「泥胡」的狀態,在冰箱裡冷凍了9年。

利用羊毫,王亞蓉一點一點掃落沉積其中的泥沙,光是打開泥封就用了一個多月。

和東周雙色三角紋經錦一起亮相的,還有根據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絲織物,複製的五件蹙金繡衣物。

這些蹙金繡衣物都是繡在唐代的「四經絞小花羅」上的。

王亞蓉告訴記者,自己從1987年第一次在法門寺的地宮裡看到「四經絞小花羅」時,就想把它復織出來,但是由於織造的技術已經消失,受多方條件限制,這個願望始終沒有實現。

直到後來,王亞蓉找到了能夠操作傳統織機的江蘇省織造技藝大師李德喜夫婦,幾方合作,經過一年多的反覆嘗試和合作,才復織出第一塊「四經絞小花羅」。

「這個唐代的『四經絞小花羅』,你們這樣懸空看,更能夠看清楚它的結構。

」舉著一小塊復織的「四經絞小花羅」,王亞蓉向大家講解它的紋路,回答大家的問題。

來自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成都博物院等全國各地的專家、織造技藝大師等圍在它面前,細細觀看紋路並拍照。

在當天的研討會上,已經跟隨王亞蓉學習多年的學生們正式舉行拜師儀式。

從業40多年來,王亞蓉從為沈從文古代服飾研究做助手開始,先後參與了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陝西法門寺唐塔地宮、北京老山漢墓等多處絲織品的現場發掘、清理、保護、修復與研究工作,開展古代紡織品的實驗考古學研究,並陸陸續續帶出了21位徒弟,如今都活躍在文博科研領域。

她告訴記者,此前從海昏侯墓中出土了少量的絲織物,下一步將會對其開展研究。

作為此次學術研討會的承辦方,成都博物館館長王毅表示,成都從漢到宋元時期,是供給南北絲綢之路絲綢茶農的主要產地,在中國錦史中,蜀錦的地位無可替代。

無論是雲錦、宋錦、壯錦都與蜀錦技術的傳播與交流密切相關。

「通過這次會議,希望能讓更多的同行參與到蜀錦與絲綢之路上的蜀錦這一研究領域上來,更加深入地對蜀錦在文化內涵和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經濟、文化、貿易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進行研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如需轉載,請私信小編,或致電:028-86968693 028-86968276

掃描或長按關注川報觀察微信號(微信號:cbgc2014)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紡織文物「實證」鏈條亟待形成

本報見習記者 陳佩珍日前,由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專業委員會主辦、成都博物院承辦的「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在成都召開。來自全國40餘家文博、考古、教學機構的近百位紡織研究...

神秘東周雙色三角紋經錦 成都亮相

由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專業委員會主辦、成都博物館承辦的「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昨天在成都召開,會議期間將對紡織文物研究、紡織文物的清理保護、紡織服飾文化的保存拓展等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