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蓉:傳承民族服飾文化的「大國工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王亞蓉。
中新網12月28日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這是唐朝詩人杜甫在《麗人行》中描述長安士女衣香鬢影、錦羅玉帶,與暮春相映成輝的畫面。
中國的文學作品中留下了大量與霓衣艷裳有關的詩文,我們從這些文字中能夠一窺古人服飾的繁複多端、亮麗紛呈。
然而,當這些盛裝華服在深墓中沉睡幾千年後出土,早已「鶉衣百結隱春秋」,失去了它們原本璀璨絢美的模樣。
但有一位大家,能讓千年出土的古代服飾重新回歸雍容華貴、光鮮奪目的本色。
她,就是中國文物修復大師、中國紡織考古學家。
她將泥坨糊漿,變成流光溢彩的織錦
每當有大墓文物驚世出土,王亞蓉總會出現在現場,專注地發掘,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剛剛出土的珍貴的絲織服飾,生怕它們受到絲毫損傷。
她將沉睡幾千年的絲織品,遊刃有餘、細緻入微地從泥沙中分離、提取出來,然後再「化腐朽為神奇」,完美地將它們復織出美妙絕倫的古絲綢紋路。
做這些工作,幾乎沒有可用的高科技手段,王亞蓉僅憑一雙素手來實現。
「紙壽千年,絹壽八百」,古墓中出土的絲綢,經過千年洗禮,已是一觸即碎、入水便溶。
而從粘稠土層中提取幾千年前的絲綢文物,難度可想而知!
手握一筆羊毫,或一把鋼鑷,王亞蓉從沉默的黃土層中慢慢地剝離著千年織品。
「你看,雖然那棺材密封得很緊,但是這沙土,不知怎麼進去的,我們一般都用手術的鑷子,眼科手術用的鑷子,輕輕地剝離……」
而將千年織品還原本色,需要豐富的紡織考古經驗和傳統織造技藝的功底,王亞蓉四十多年從事考古紡織品文物現場發掘、保護研究及鑑定工作的經驗,讓她能夠得心應手、輕車熟路。
「所有出土的織錦目標物,都需要考證地域、年代,查閱當時的紡織方法,設計出修複方案,再進行清洗、染色、刺繡、織造等複雜的復織工序。
」王亞蓉說。
在對一件2600多年前的東周絲織品進行研究、復織的過程中,王亞蓉在200倍的顯微鏡下,仔細觀察著目標物的經緯線——每厘米排列240根經線,每根線的直徑只有0.1毫米!現代化設備織出的高檔布料經線密度大約是每厘米100多根,而2600多年前的古人竟用手工織機做到了一厘米排列240根經線。
「這絲織品上的經緯線非常均勻,說明當時養蠶繅絲的技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王亞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做這些工作,一定要有耐心,必須全神貫注,手、腦、眼並用。
」
王亞蓉的研究,從東周的朱染雙色織錦到清代的綢緞綾羅,貫穿了中國近3000年的絲綢史。
她的心裡、眼中、手上,仿佛織出了絲綢經緯般的中華服飾文化的歷史。
王亞蓉曾參與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及三號漢墓、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河北滿城中山王劉勝墓、北京大葆台漢墓、遼寧省葉茂台遼墓、河南省三門峽號國墓、北京老山漢墓、新疆民推三一八號墓、陝西扶風法門寺唐代地宮、江西靖安東周墓葬、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等的發掘、研究和保護工作。
那些歷經千年的稀世珍品、吉光片羽,混雜在大塊大塊的泥坨糊漿之中,東周的瑰彩、西漢的斑斕、唐朝的絢爛、宋代的琳琅、清代的亮麗……經過王亞蓉的妙手回春,最終都從一塊一塊的泥坨糊漿,變成了流光溢彩的織錦。
王亞蓉。
師從沈從文,通才碩學、國士無雙
王亞蓉之所以選擇歷史考古、文物修復和服飾領域作為一生的研究方向,還要歸因於年輕時的一次機緣。
上世紀60年代,她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成後,在一家玩具公司擔任美工,以設計玩偶為主。
她每天泡在當時的北京圖書館柏林寺分館,查閱各種設計資料,尋找設計靈感。
20世紀70年代的圖書館,讀者寥寥無幾。
在去圖書館查閱資料的那段時間裡,王亞蓉經常遇見一位長者,這位長者與王亞蓉鄰席而坐,他就是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的楊纖如教授。
因為總在圖書館裡看見這位年輕人,楊教授有一天主動問起王亞蓉,為啥總來圖書館查資料。
王亞蓉如實以告,楊教授很高興,便向她推薦他的一位老朋友,說這位老朋友可以向王亞蓉提供相關的形象設計資料。
就這樣,一次偶然的交談,讓王亞蓉結識了沈從文,成為他的學生和助手,也從此改變了她人生努力的方向。
當時,沈從文正在編寫《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時名《古代服飾圖錄》),需要人手幫他繪圖。
「我從為沈先生做插圖開始,走上了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研究和文物修復的道路。
」王亞蓉說。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歷經磨難,最終面世,印製得非常精美。
這部專著,考證了自殷商至清代三四千年間各個朝代的服飾文化,是一部曠世之作。
「當時我們還製做了200本豪華版,封面由錦緞做成。
當年,在編寫此書的過程中,周恩來總理給予了沈先生極大幫助。
後來,總理不幸去世,沈先生一度傷心之極。
」王亞蓉說,為了紀念周總理,沈從文將豪華版的第一本贈送給了鄧穎超女士。
「外交部後來也買走了幾十本豪華版,作為國禮贈送外賓。
第一個被送對象是美國總統尼克森;第二個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第三個是胡耀邦訪問日本時,贈送給日本天皇。
」
王亞蓉說,沈先生著作此書,不僅梳理了中國古代服飾史,還指明了該領域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從中隨便抽出一個詞條,都可以做一篇極有價值的論文,或者開展相關研究。
」
在沈從文身邊工作,王亞蓉對這位學者前輩勤奮鑽研的態度、睿智豁達的胸襟、底蘊深厚的學識、超乎常人的毅力深有感觸。
「沈先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憑藉自己堅忍不拔的毅力、堅苦卓絕的努力,在文壇闖出了自己的天地。
」王亞蓉說,「先生不僅是著名作家,也是歷史文物研究者,他是中國服飾文化研究領域的奠基人。
」
沈從文1988年病逝時,王亞蓉和王㐨先生守在他的床前,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
「當一個人專注於自己所鍾愛的事業時,多麼大的困難都可以藐視。
靜下心來,不耐煩任何事,認真踏實、目標明確、努力勤奮地做好研究工作,才會有所作為,也才能為民族、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人生才會更有意義!」王亞蓉說,「這是我從沈先生身上所看到的,並努力將之踐行於我一生的工作中,我常常要求我的學生也這樣做。
」
王亞蓉每說及此,都充滿了對沈從文先生的拳拳敬意和深深懷念。
已年逾古稀的王亞蓉,在業界同行和她的學生看來,不僅僅是通才碩學、遜志時敏的大師,也是一個國士無雙、昂霄聳壑的匠人。
與學生討論北京白塔寺裝葬乾隆時期密封側的修復。
她是「大國工匠」、民族服飾文化的傳人
王亞蓉,這位76歲的矍鑠老人,一旦投入到工作當中,就精血誠聚、心無旁騖,完全不像一個古稀老者。
但其實,她的心臟血管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被放進了6個支架;她還做過膀胱癌手術;她的十指關節也已全部變形,大拇指更不能彎曲,每到陰雨連綿之日,十指關節都疼痛難忍。
然而這些,並未影響她的初心。
沈從文離世9年後,與王亞蓉一起協助沈從文完成《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王㐨先生也溘然去世,曾經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三人小組只剩下了王亞蓉一人。
「當年,沈先生的辭世對我和王㐨先生的打擊都很大!」1997年,王㐨先生過世,讓王亞蓉痛苦地感到「兩重天的塌陷」。
「當時,我受的打擊是相當大的,曾經一度萎靡不振,找不到方向。
但後來,我清醒地認識到這個學科必須有人繼續走下去。
我不能讓沈先生開創的事業斷在我手裡,不能讓兩位先生在地下難安,所以我堅持著,一直走到今天。
」
2003年,王亞蓉在首都博物館建起紡織品工作室,開始系統地培養年輕團隊。
王亞蓉說,她曾是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團隊里最年輕的一員,「而現在,我是最年長的,希望能儘自己的綿薄之力,為年輕人鋪路,將沈從文先生和王㐨先生一生奉獻的紡織考古這門絕學和中國服飾文化研究延續、發展下去。
」
目前,王亞蓉的最大願望,就是建立一個國家層面的全面反映中國歷代服飾文化的博物館。
她說,這個願望,最初是沈從文先生提出來的,「他常常提到『中國人要穿中國衣』,以及建立『中國歷代服飾博物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由於種種原因,直到沈先生臨走時,建立博物館的願望也沒有實現。
」王亞蓉有些傷感地說,「現在,博物館的事情還沒有頭緒,我的心裡很著急,也很難過。
」
在王亞蓉看來,有幾千年絲綢文明和文化的中國,服飾文化已經斷層。
中國服飾目前「全盤西化」,這讓她深感痛心。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是人人敬仰和羨慕的,沈從文先生說過,中國已經沒有服飾制度了,滿大街都是穿西服洋裝的人,雖然有時候應景式地來點兒民族特色,但那不是我們日常的穿衣文化。
我們日常的穿著,早被洋裝替代了!」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服飾文化是斷代得最徹底的。
一個人穿衣服是自己的事,但當面對世界的時候,就關乎國家體面了。
」王亞蓉說起這些,有些激動。
王亞蓉曾在多種場合呼籲,在傳承和保護民族服飾的過程中,國家應該給予服飾文化強有力的支撐和平台。
「我們不能僅僅關注服裝領域的工業生產價值,一味地追求利潤和經濟效益,而更應該關注中國服飾的文化價值與傳承。
」王亞蓉強調說,「我們中國人穿的衣服,就應該蘊含中國元素。
」
王亞蓉認為,一個時代應該有一個時代的穿衣文化和特色。
作為「衣冠大國」的中國,在出席一些國際會議時,總是衣著國際服飾的雜牌,「這種民族服飾文化缺失的現象,國家應該引起重視。
對於中國服飾文化的研究,也顯得格外緊迫。
」
「應該大力發展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年輕人應首當其衝。
而我們最急待要做的,就是把幾十年的研究感悟和復織的作品,成規模地展示給我們的下一代,以振興、傳承並發展祖先遺留的輝煌的服飾文化。
」
「從東周墓中的朱染雙色織錦、馬王堆漢墓的素紗襌衣,到唐代法門寺地宮裡的四經絞羅,乃至宋錦明緞,中國服飾文化自古絢爛瑰麗,僅憑我一己之力,修復不完,也研究不透。
」王亞蓉說,「但是,我要把路給後代鋪好,古代絲織品的輝煌,還指望年輕後輩去光復,中國悠久燦爛的服飾文化需要代代相承。
」
2016年,王亞蓉獲得年度「中華文化人物」提名。
1月11日,由中華文化促進會、鳳凰衛視聯合主辦,深圳華僑城文化集團承辦的「2016中華文化人物」頒授典禮將在深圳舉行。
屆時,這些候選人將榮登「2016中華文化年度人物」頒獎舞台,分享他們的心得感受,共同接受世界的喝彩。
頒授典禮將由鳳凰衛視和鳳凰網向全世界華人觀眾播出。
中國紡織文物「實證」鏈條亟待形成
本報見習記者 陳佩珍日前,由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專業委員會主辦、成都博物院承辦的「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在成都召開。來自全國40餘家文博、考古、教學機構的近百位紡織研究...
【近距離】王亞蓉:服飾是一個國家的體面
王亞蓉(前排右二)在江西靖安與紡織領域專家討論如何修復東周墓葬發現的絲織物。馬山一號墓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綿袍復織品。王亞蓉(右一)和沈從文夫婦的合影。法門寺出土的蹙金繡紋羅復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