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爺,大表姐將中國元素帶到國際秀場,背後竟然是她的功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麗人行》中詩人杜甫描繪了長安女子出遊的畫面:

一千多年前的衣香鬢影還徐徐飄揚在詩句中,一千多年後的今天,錦羅玉帶與春景相映成輝的畫面卻再難重現。

歷史的風塵掩埋了盛裝華服沉睡在深墓中的璀璨早已被泥漿掩蓋...

縱橫交錯的經緯線,細如毫髮的編織品是王亞蓉用一雙巧手復織歷史讓這些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畢卡索」的神奇創造一次次震撼,世界中國服飾文化元素,一次次在世界秀場上綻放出奪目的色彩。

王亞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高級工程師、紡織考古學家、中國織繡領域研究第一人

上世紀70年代沈從文先生著手編寫《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王亞蓉就開始了在社科院考古所的工作,也開始擔任沈從文先生的助手,輔助沈從文先生完成書籍的繪圖工作。


「天上取樣人間織」風風雨雨18年,王亞蓉看到沈從文先生著書的全過程,也正是在遭遇種種坎坷和羈絆讓她深埋下對中國傳統服飾的熱愛。

1973年王亞蓉開始從事紡織修復,讓三千年中國絲綢文明煥發生機,走向國際秀場。

讓中國人穿著有中國元素的衣服是王亞蓉風雨無阻的動力。

至今,王亞蓉投身於考古修復領域的工作已有足足44個年頭,在考古發掘中王亞蓉感嘆道:絲織品對外部環境最為敏感,考古的絲織品都是歷經千百年後保存下來的珍貴樣本,但也是破解古代絲織術的孤本。

提取過程異常艱難,不容出現任何差錯。

王亞蓉說:在多年考古經歷中,靖安東周墓葬品提取最為艱難。

據王亞蓉介紹,東周墓中的絕世織物,千年來在地下安睡,早已與溫軟的泥沙混為一體,這團東周出土的「古典泥糊」被王亞蓉小心保存,一晃就是9年。

終於等到技術成熟的時候,她重新拾起這團「古典泥糊」,用柔軟的羊毫筆一點點掃落千年的塵埃。

是珍品也是孤品,清掃污垢對對力度的拿捏十分看重,王亞蓉眼、手、腦並用,一刻也不敢大意。

用力稍重就會傷害文物,力度稍輕又不能掃除這些污垢。

最終,東周朱染雙色織錦的重現,古代超一流的繅絲技術再次煥發光芒。

雙色織錦

金縷玉衣

素紗簞衣

四經絞羅

宋錦

明緞

在當代中國考古歷上,王亞蓉的名字一次次和古老的絲綢文明聯繫在一起。

王亞蓉憑著驚人的毅力與耐心出眾的才華和巧思妙手,在古墓的冷水中,淘瀝千古匠心在殘破的絲綢遺骸里,尋找歷代織女珍藏的智慧。

正是她傾其一生在泥坨糊漿中尋找。


是她用一顆執著的匠心。

讓殘破的文明重現讓中國服飾文化披滿瑰麗霞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紡織文物「實證」鏈條亟待形成

本報見習記者 陳佩珍日前,由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專業委員會主辦、成都博物院承辦的「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在成都召開。來自全國40餘家文博、考古、教學機構的近百位紡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