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簡》,隸書兩千年通用,古人審美不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馬王堆漢墓發現了大批帛書和兩卷醫簡,均出自3號墓東邊箱的長方形漆盒中。

帛書大部分寫在寬48厘米的整幅帛上,摺疊成長方形;少部分書寫在寬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條將其捲起。

出土時都已嚴重破損,經整理,知共有28件。

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書有今本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傳世外,絕大多數是古佚書,此外還有兩幅古地圖(和今相似)。

這是中國考古學上古代典籍資料的一次重大發現。

醫書簡兩卷200支,一卷內容與《黃帝內經》相似,講的是養生之道,另一卷則為房中術。

從筆畫上看,馬王堆漢墓簡的書寫者頗能隨心所欲地將剛柔不同的筆畫揉和在一起。

結構上,其中宮緊湊,四周舒展,左右避讓,上下呼應,顧盼有情。

特別是其波挑披拂之處,有一種變化奇麗的特殊意蘊。

再從整體布局上看,該簡的黑白布局隨意自然,疏朗有致,毫無匠氣而顯得神采飛揚。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大批帛書和書簡,在反映漢初文字的隸變情況方面最具代表性。

這些簡的簡幅較寬,書寫時便於發揮書法特性。

馬王堆一共挖掘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保存完好。

其中五百多件各種漆器,製作精緻,紋飾華麗,光澤如新。

珍貴的是一號墓的大量絲織品,保護完好。

品種眾多,有絹、綺、羅、紗、錦等。

有一件素紗襌衣,輕若煙霧,薄如蟬翼,該衣長1.28米,且有長袖,重量僅49克,織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奪。

出土的帛畫,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

還有彩俑、樂器、兵器、印章、帛書等珍品。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其出土文物異常珍貴。

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記載了52種疾病,還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共載方280多個,所用藥物計240多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漢代隸書的由來和發展(二)

一、秦小篆產生之前的隸變近年來出土的四川青川木牘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竹簡為我們提供了實物資料,無可駁辯地證明了秦統一之前就存在著大篆向隸書演變的過渡性字體。青川木牘早於雲夢睡虎地秦簡八十年,屬...

馬王堆帛書分片欣賞

馬王堆帛書是中國馬王堆漢墓3號墓出土的帛書。1973年12月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放在一塗漆木匣中。有寫在整幅帛上的和寫在半幅帛上的兩種。

馬王堆帛書古隸的美感特徵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大批文物出土,這一考古發現震驚世界。書法大師、文物鑑賞家啟功先生認為是同。其字體形態或近於篆體,或「隸類字體」,只是還有「篆類的遺傳痕跡」.在博物館中除女屍外,恐怕...

你見過渾身是故事的展覽麼?

當你來回刷Legal high時,你就不好奇戰國時期有什麼官司麼?當遺產糾紛升級成為社會矛盾焦點時,你就不想知道漢代的遺囑怎麼寫?當你吐槽小學課本越來越丑時,你可曾想看看漢代的識字課本?……這到...

帛書與隸變

幾年前,我在長沙看了《馬王堆帛書老子本》、《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等帛書,還有大量竹簡,這些文字大都為古隸,處於「隸變」階段的字體。

馬王堆里除了不腐女屍,還有這些絕世書法!

馬王堆漢墓是指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東郊一座漢朝墓葬。有人把它譽為漢民族的地下文化寶庫,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的「龐貝城」。儘管地下文物不斷面世,但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絲毫不減,它在諸多領域的「獨一無...

馬王堆:簡,不簡單

馬王堆漢墓在長沙市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漢墓陳列館現設在湖南省博物館院內。1972年至1974年先後在長沙市區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挖掘出土。一號漢墓出土的女屍,時逾2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