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發布2017年考古成果 呈現古都厚重歷史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考古工作者在延慶區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會址內考古發現的魏晉銀質龜鈕「偏將軍印章」

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通州區路縣故城西南部考古發現的漢代水井和汲水陶器(北京市文物局供圖)

「今年,北京市依據相關規定共開展考古勘探183項,勘探總面積達2206萬平方米,相當於3090個足球場;考古發掘67項,發掘面積6.6萬平方米,相當於9個足球場;保護各時期古代墓葬3000座、窯址140座、灰坑905座、房址30座、井140口、道路16條;出土包括陶器、瓷器、銅器、銀器、金器、玉器等在內的文物共計1萬餘件(套)……」

近日,「2017年北京市考古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圓明園正覺寺舉行。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於平向社會公布了一組考古數據,將古都北京厚重的歷史文化更加全面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通州發掘保護千餘座墓葬

近年來,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通州區相關考古工作一直有序推進。

2017年,通州區發掘保護戰國至清代墓葬1023座、窯址81座、水井20口、灰坑20餘座,出土陶器、瓷器、石器、銅器等各類文物。

其中,戰國墓葬、唐代潞縣縣丞艾演墓、遼代仿木結構墓等代表性墓葬均具有較高的學術和科研價值。

「比如艾演墓的位置和墓誌的記載,就是漢代路縣故城城址位置的有力佐證。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郭京寧介紹。

2016年,隱沒2000多年的西漢路縣故城重見天日。

2017年,有關部門為配合京唐高鐵及城際聯絡線建設等項目,在路縣故城城址西南部再次進行了大面積的考古勘探工作,發掘出大量漢代灰坑、水井、房址、墓葬,特別是水井的形制多樣,在以往北京的考古發現中較為少見。

「由此可以推斷這裡是兩漢時期路縣城外的生活和手工業生產區,對研究古城本身的歷史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該項目負責人表示。

大興、延慶、房山均有重大發現

除通州區外,大興區新機場南航基地機務維修設施項目、延慶區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建設相關項目、房山區河北鎮棚戶區改造土地開發項目的先期考古勘探、發掘工作也成為2017年北京市考古工作重點。

在延慶區項目考古中,發現了兩處保存較為完整的魏晉時期家族墓,形制和規模在北京考古史上罕見。

墓葬中出土了「太康六年」「上谷」「阿秋侯君」等字樣的銘文磚及銀質龜鈕「偏將軍印章」等珍貴文物,對於研究「上谷侯氏」的發展及此地的軍事建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遺址中還出土了兩盒唐代墓誌,內容提及「儒州」「儒價城」「新媯州」等多處地名,為研究北京地區的歷史、地理提供了寶貴資料。

大興區項目考古發掘主要以清代墓葬為主,共計228座,其中單人葬、雙人合葬、多人合葬及遷葬墓四種埋葬形式齊全,為研究北京地區清代墓葬的形制特點、喪葬習俗及其所反映的社會狀況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在房山區項目考古中,更是發掘出一組規模宏大、整體格局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親王園寢。

「綜合各方資料分析,該遺址應屬清代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莊親王家族園寢群,也是迄今為止考古發掘出的唯一一組清代親王園寢,具有較高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

」郭京寧說。

圓明園考古亮點頗多

「從如園到紫碧山房,今年圓明園的考古工作同樣亮點頗多。

」據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圓明園課題組組長張中華介紹,如園遺址是近年來圓明園首座經過考古發掘的仿江南園林建築景群。

「通過發掘,基本摸清了嘉慶時期如園遺址的布局、形制和工程做法。

出土的嘉慶皇帝御筆石刻,印證了嘉慶重修如園的史實。

泛紅的地面、酥粉的金磚、斷裂的石材,說明如園曾被一場大火付之一炬。

紫碧山房遺址位於圓明園西北隅,始建於雍正時期,史料記載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前後進行了大規模改建。

2017年,這裡發掘出值房、含余清、澄素樓等建築遺蹟及碼頭、道路系統、排水道等附屬設施。

「發掘確認了紫碧山房現存遺蹟布局與乾隆全盛時期基本吻合,並發現下層可能屬於雍正時期的遺存,為探討該景區的修建歷史提供了考古依據。

」張中華說。

更為可貴的是,圓明園的考古現場發掘彌補了歷史文獻資料的不足。

半圓形碼頭、排水道、石板路等不見於文獻的遺蹟正越來越多重現於人們的視野。

「當今民眾對圓明園形象的基本認知只是停留在大水法,然而這部分景觀僅占圓明園整體的2%。

」在圓明園管理處主任李博看來,伴隨著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未來圓明園應將更豐富、更全面的遺址以多樣化手段呈現給世人。

在於平看來,2017年北京的考古新發現不僅是建設「一城三帶」的重要文化組成部分,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指導精神。

「未來,北京將進一步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深入挖掘闡述文物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為建設全國文化中心作出新貢獻。

」於平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以為又遇到一位「海昏侯」

考古人員回憶副中心工地考古發掘工作:從2016年2月至今,北京城市副中心各項建設不斷推進,考古發掘工作也從未停歇。僅在去年,就發掘出戰國至明清墓葬1100餘座,發現漢代路縣故城城址,出土大量文物...

副中心今年發掘墓葬276座

昨天是我國第12個「文化遺產日」,也是全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日,市文物局發布今年上半年考古工作成果。今年1月1日至5月30日,北京市完成考古發掘項目20餘項,發掘和保護各時期古代墓葬1...

東漢時期 通州已是宜居地

本站文章謝絕轉載,否則法律後果自負!法制晚報訊(記者 趙穎彥) 通州區在戰國時便有大量人口居住;路縣故城內發現了一條遼金時期的路面遺存;142個足球場大的文物勘探面積里「藏」著萬餘件文物和109...

考古擦亮北京歷史金名片

光明日報記者 張景華近日,北京市文物局對外發布了今年上半年考古工作成果:2017年上半年,北京完成考古發掘項目20餘項,發掘和保護各時期古墓葬1300餘座,窯址35座、房址10餘處,出土文物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