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古城只為領略今昔的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英國版本《世界史便覽》稱,公元前2800-2000年,中國山東日照兩城為亞洲最大的城市。

走進兩城鎮遺址,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在向我們訴說著曾經的輝煌。

我們追求歷史、探索歷史、復活歷史,在這個過程中,也將幾千年前的兩城慢慢還原。

它所展示的農業文明、酒文化、陶器製作工藝,也讓我們有機會去揭開幾千年前先民生存狀態的神秘面紗。

本報記者 王郡媛/文 冷炳豪/攝

4月20日,啟程,直奔最後一站。

上午10點,「三市四鎮古道行」聯合採訪組聚集在日照兩城街道。

位於這裡的兩城鎮遺址,是中國最早經過科學調查和發掘的遺址之一,也是龍山文化時期罕見的大型城址。

剛一下車,山東省上古文化研究專家楊魯昌,便抱著一袋子陶器碎片說道,「快來看看這些寶貝!」記者團一擁而上,人手一塊端詳起來。

「你們手裡拿的都是5000年前的陶片,珍貴著嘞。

」楊魯昌笑著說。

「這些都是我在來的路上,路過遺址時撿到的,一會也帶大家去看看這些傳承歷史的碎片。

記者跟隨楊魯昌和羅貴書兩位教授探訪兩城鎮遺址,又發現了大量的陶器碎片,以黑陶為主,還有紅陶等多種顏色的陶器。

這種對於陶器美的追求,在當時已經脫離了陶器僅有的使用功能,開始了藝術追求。

每撿得一塊陶片,楊魯昌就給記者講述它所在陶器的部位,在先民靈巧的雙手下,陶器有了各種器蓋、長流、寬把、豎耳、小鼻、泥餅飾、鳥頭足、袋足等。

土地經過耕耘,陶器碎片暴露在地面上,埋藏了數千年的陶器,如今得以重見天日。

楊魯昌建議大家尋找蛋殼陶的碎片,因為這種陶器代表著兩城鎮遺址工藝的高超,也說明了當時制陶工具已經頗為先進。

遺憾的是,經過近半小時地毯式的搜索,記者一行人雖然找到不少較薄的陶片,但最終沒能找到符合0.1厘米厚度標準的蛋殼陶。

一步一停、一步一撿,地里都是遺落的陶片。

拾起、拂灰、珍藏,幾片碎片,一眼望千年。

龍山文化過後,兩城鎮遺址並沒有完全荒廢,商周和漢代文化遺存的發現,證明了在這片土地上,一直有人類的繁衍。

而如今的兩城人,也正用雙手創造著一座全新的城鎮。

得天獨厚的環境孕育了能工巧匠

兩城鎮遺址出土的文物不論陶器、玉器還是農業工具,大多精巧細緻,體現出很高的工藝水平,其中尤以龍山黑陶最為著名。

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的欒豐實教授認為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表面打磨光滑、表里漆黑、器壁很薄、器形精美」。

參觀完兩城鎮遺址,記者一行來到日照兩城黑陶廠。

這裡的黑陶製作工藝精湛,匠人們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將其推陳出新。

「中國傳統文化要創造性的轉化,創新性的發展,上古文化研究成果要保護更要傳播。

這個黑陶廠可謂將歷史與旅遊經濟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了。

」羅貴書教授向同行記者說道,「外地來的遊客,臨走帶上一個黑陶,不僅是收藏一個特產,更會因為黑陶,讓更多的人了解、研究日照的歷史。

一進門,記者看到老闆娘徐桂雲和其他4位陶匠,人手一個陶器,正在專心畫坯。

每天早上7點半到廠子裡,下午5點多回家,除了吃飯的時候,其他時間就是對著一個又一個的黑陶,一坐就是一天。

「這活就得耐著性子干,半點馬虎不得,有一點瑕疵這個陶就成了殘次品。

」徐桂雲邊勾勒邊說,「一個成品筆筒大約需要十幾天,黑陶的話得一個月。

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畫坯、上釉、燒窯……

每個步驟都需要極大的耐心,十天半月後,時間便會給你一件滿意的藝術品。

制陶,本身就是功夫活。

另一間屋子裡展示的各式陶器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黑陶、白陶,方的、圓的,每一件都是火與土的詮釋,力與美的結晶。

「如今被稱為『華夏藝術之魂』的黑陶,其製作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而日照有很多得天獨厚的條件。

」欣賞著藝術品,楊魯昌向我們介紹說,「兩城鎮遺址的東部和東南部為近海區域,推測其曾經是窪地或沼澤地,由於水的作用,使得包含有大量混合物的黏土得以自然形成,並以其可塑性和其他特殊性能而被人們開發,用來製作陶器。

」直到今天,很多陶匠還是會選用這類黏土來製作陶器。

再聞塵封千年葡酒香

水稻在北方地區種植是一種突破性發現。

據悉,上世紀70年代,大量史前水稻遺存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被發現,而在中原以及北部地區,考古工作者發現較多的則是粟的遺存,因而很多人認為在新石器時代,粟是華北絕大部分地區最主要也可能是唯一的農作物。

兩城鎮遺址出土的植被標本中,有炭化農作物種子570粒,包括炭化稻穀、炭化粟以及少量黍和小麥。

當時兩城鎮的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是種植的水稻、粟、小麥和大麥,其中水稻占據了主要的比重。

而農業發達也帶來了飲酒之風的興盛。

專家通過對出土陶片上的殘留物進行檢測,發現了酒的成分。

當時酒的主要發酵物是稻米、蜂蜜和水果,酒主要由稻米製成。

專家在標本中還發現了含量較高的酒石酸或酒石酸鹽,這說明當時的先民已經使用野葡萄作為酒的發酵物。

楊魯昌說,這個發現把中國釀葡萄酒的歷史提前了2000餘年。

對於葡萄酒是外來品還是中國傳統釀酒方式的產物,一直都有爭議。

而兩城鎮遺址出土陶器殘留物的化學分析結果,提供了中國史前時期生產和使用酒飲料的直接證據。

記者感想

日照北大門,魅力兩城鎮。

兩城,作為我市的歷史文化名鎮,底蘊深厚。

不僅有龍山文化遺址、天后宮、安哲紀念館、白雀寺等歷史文化資源,還成功打造了hi世界農樂園、萬寶海樂灣、欣彗漁樂園、龍山灣果樂園、彬彬驛站露營採摘公園等現代旅遊的龍頭項目。

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

豐富的歷史背景,讓兩城鎮在

發展中將歷史與旅遊結合、

與經濟結合,在傳播旅遊特

點的過程中,將歷史變成現

實的文化產業,也讓文化更

加深入人心。

在這片土地上,也必將見證兩城鎮過去與未來的「雙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典出山西》:中國最早的窯洞在哪?

編者按: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三晉大地璀璨的文化瑰寶,黃河新聞網邀請省內文化學者,將散落各處典籍中,有關山西的歷史典故、成語故事,經收集、整理、精編...

一本書揭開四千多年前「兩城」的古樸風雅

11月20日,《兩城鎮1998-2001年發掘報告》舉行首發式,這本傾注了中美兩國幾十位學者近二十年努力的著作,是反映龍山時期人們生產、生活、社會的學術佳作,也是中國考古學的範例和樣本。這本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