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日照兩城鎮遺址考古紀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4000多年前古國都城「重見天日」——山東日照兩城鎮遺址考古紀實
兩城鎮遺址出土的炭化植物
兩城鎮遺址發掘現場
本報駐山東記者 蘇 銳 通訊員 尹寶華 李宜霖
日前,由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局和日照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兩城鎮1998—2001年發掘報告》首發式暨中國·日照龍山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日照舉行,再次引發人們對兩城鎮遺址考古挖掘的關注。
兩城鎮遺址位於日照市兩城街道駐地北側,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也是距今4000年前龍山文化時期的一處古國都城城址。
自1934年發現該遺址以來,遺址內發現近百座房址和100多座墓葬,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大量文物。
考古表明,兩城鎮遺址是龍山時代兩城地區的中心,是築有大型防禦設施、經過高度整合的早期國家的都城。
同時,考古過程中發掘的較早的小麥遺存、大豆遺存、確切的釀酒證據等,表明了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已非常發達。
歷經八十載的「揭秘」
1934年春天,「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的工作人員王湘、祁延霈在魯東南沿海地區進行為期兩個多月的田野考古調查,發現包括兩城鎮在內的10餘處遺址。
1936年,祁延霈和考古學家梁思永、尹達對兩城鎮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
除發現的50多座墓葬,還出土一批玉器、石器、陶器等龍山文化遺物,為認識龍山文化的內涵和特徵提供了依據。
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山東臨沂地區文管會和日照市圖書館多次對兩城鎮遺址進行調查,確認其文化堆積在2米左右,最厚可達5米。
1994年,山東大學與美國學者文德安商定,以兩城鎮遺址為中心開展考古課題研究。
1995年,經國務院許可、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山東大學、美國耶魯大學等機構的考古學者組成中美聯合考古隊,對以兩城鎮遺址為中心的魯東南沿海地區進行區域系統調查和科學發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2006年,兩城鎮遺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對於兩城鎮遺址的階段性考古已告一段落。
《兩城鎮1998—2001年發掘報告》可以說是對該遺址田野考古發掘工作成果的全面展示,也是中美學者20多年來長期合作考古工作的結晶。
「古國都城」考古價值巨大
兩城鎮遺址多學科合作研究涉及地質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等,研究時間長達10餘年。
對於考古人員來說,兩城鎮遺址如同一個巨大的寶庫,而遺址中出土的精美玉器更令他們欣喜稱奇。
根據《兩城鎮1998—2001年發掘報告》及相關專家學者的研究,兩城鎮遺址的考古工作還有多個重要意義。
其一,確認存在「兩城鎮古國」。
經過10餘年的調查發掘,確認日照兩城地區發掘的古城遺址是距今4200年至5000年的史前遺存。
據估算,該古國約有6.3萬人,其都城占地近100萬平方米。
同時,「兩城鎮古國」聚落群周圍有4個區域性聚落核心。
以兩城鎮遺址為中心形成的高度核心化,顯示出該中心同其周圍較小的聚落群之間可能有一定的經濟和社會交往。
其二,「兩城鎮古國」已進入早期國家階段。
兩城鎮遺址發現了內、中、外3圈環壕,中圈環壕內側有夯土牆,揭露出較多房屋建築和墓葬。
以兩城鎮遺址為中心的地區存在三個等級的聚落遺址,這種聚落結構呈現金字塔狀分布。
一級聚落兩城鎮位於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中部位置。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龍山文化研究會會長欒豐實認為,這種聚落形態顯示出龍山文化時期的社會已經進入「都、邑、聚」三級控制體系的早期國家階段。
其三,表明水稻在當時農業經濟中占主要地位。
上世紀70年代,大量史前水稻遺存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被發現,而在中原以及北部地區,考古工作者發現較多的則是粟的遺存,因而很多人認為在新石器時代粟是華北絕大部分地區最主要也可能是唯一的農作物。
兩城鎮遺址出土的植被標本中,有炭化農作物種子570粒,包括炭化稻穀、炭化粟以及少量黍和小麥。
經分析,表明了水稻在龍山文化時期農業經濟中的比重遠遠超過粟和黍。
其四,發掘表明葡萄酒並非舶來品。
兩城鎮遺址出土陶器殘留物的化學分析結果,提供了中國史前時期生產和使用酒飲料的直接證據。
中國人釀酒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600年的新石器時代。
那時候古人已經懂得用稻米、蜂蜜和野葡萄等釀酒。
學術界通常認為葡萄酒在中亞起源,於公元前2世紀傳入中國,這比日照地區檢測出的混合型酒的年代晚了約2000年。
中外合作考古的成功案例
兩城鎮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有明確的學術目標,事先經過周密的規劃和設計,尤其在兩城鎮遺址的發掘過程中,採用聚落考古的方法,全面了解和研究遺址存續期間的古代社會狀況。
而在具體操作中,發掘和記錄工作更加精細,最大限度收集各種資料,吸收不同學科的學者參與,研究出很多關於古代社會的新資料、新信息和新成果。
中美聯合考古隊在兩城鎮遺址田野工作開始之前和發掘期間,還有針對性地邀請了世界各地不同領域的科技考古專家以不同形式參與兩城鎮遺址發掘資料的合作研究。
眾多業界學者認為,兩城考古作為中外合作考古的一個成功案例,其課題設計和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模式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鑑意義。
「十三五」期間,山東省文物局已將日照沿海地區的龍山文化遺址列為「海疆歷史文化廊道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城鎮遺址考古公園也被列為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項目。
在《兩城鎮1998—2001年發掘報告》首發式上,欒豐實和中美聯合考古隊「日照兩城鎮考古合作項目」美方領隊、耶魯大學教授文德安向日照市頒授了「兩城鎮遺址——考古聖地」證書、牌匾。
成都平原史前聚落考古的新收穫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供稿從上個世紀90 年代以來,在成都平原先後發現了新津寶墩、大邑高山、鹽店、溫江魚鳧城和郫縣古城等8 處距今4500 年~3700 年左右的寶墩文化階段帶有夯土圍牆的大型聚落址...
河南洛陽 夏代遺留的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於中原龍山文化和二里岡文化的一種考古學文化。該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於豫西、豫中,首先發現於河南省鄭州市洛達廟遺...
欒豐實教授訪談錄:考古學——一門有著無窮魅力的學科
學者簡介 欒豐實,男,山東煙臺人,1951年生。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兼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理事、山東省考古學會...
中外專家學者研討日照龍山文化 遺址意義重大
直播日照11月21日訊 《兩城鎮1998-2001年發掘報告》首發式暨中國·日照龍山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日照舉行。與會中外專家認為,兩城鎮遺址是龍山文化時期具有典型意義的遺址,遺址的保護和利用意義重...
楊官寨遺址發現大量史前墓葬 或超2000座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溫琳 記者 趙爭耀)楊官寨遺址位於高陵縣姬家鄉楊官寨村四組東側涇河左岸的一級階地上,這個相當於40 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聚落,也許是中國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城市。1月18日,記...
日照兩城鎮遺址發掘,發現了三個大秘密!
日照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但在日照的歷史長河中,獨有著在中國考古領域久負盛名的兩城鎮遺址?兩城鎮遺址是我市境內一處重要的龍山文化遺址,是4800年前亞洲最大的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發現於...
一本書揭開四千多年前「兩城」的古樸風雅
11月20日,《兩城鎮1998-2001年發掘報告》舉行首發式,這本傾注了中美兩國幾十位學者近二十年努力的著作,是反映龍山時期人們生產、生活、社會的學術佳作,也是中國考古學的範例和樣本。這本書的...
穿越千年的古城只為領略今昔的你
據英國版本《世界史便覽》稱,公元前2800-2000年,中國山東日照兩城為亞洲最大的城市。走進兩城鎮遺址,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在向我們訴說著曾經的輝煌。我們追求歷史、探索歷史、復活歷史,在這個過...
兩城鎮遺址:細數「考古聖地」歷時千年的變演
據考古調查與發掘,兩城鎮遺址是距今4600—4000年前龍山文化時期的一個核心聚落遺址,也是龍山文化時期的一處古國都城城址。種種考古研究表明,大量玉器、石器、陶器等器物的出土預示著兩城在當時是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