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文物修護的奧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貢多拉駛過威尼斯運河河道

義大利的「工匠精神」,不僅體現在對文化與歷史的理解與尊重上,同時也體現在對文物修復工藝的傳承與創新上。

《環球》雜誌記者/羅娜(發自羅馬)

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與義大利威尼托文化遺產集群最近簽署協議,決定利用義大利文物修復技術,合作修復大足石刻考古遺址內的舒成岩摩崖造像。

其實,中意在文物保護方面的合作,早已遍及洛陽龍門石窟、樂山大佛、重慶湖廣會館、故宮太和殿、天津義大利風情街等地。

義大利的文物保護及修復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經濟學與世界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在都靈建立,旨在推廣義大利的文保經驗。

2016年2月,為保護文化遺產安全和打擊非法販運活動,又建立了快速反應部隊「文化藍盔」。

義大利文物修護的經驗與態度,值得借鑑與學習。

城市留白:給文物古蹟騰出生存空間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義大利擁有全世界大約60%的歷史、考古及藝術資源,僅經過登記的最珍貴的文物就有300多萬件,其中不僅包含2000多處考古遺蹟,還有數量驚人的城堡、教堂和其他不可移動文物,而世界文化遺產數量多達46項,位列世界前三。

徜徉在永恆之城羅馬、水城威尼斯和文藝復興之都佛羅倫斯的街頭,氣勢恢宏的各式建築、精美繁複的雕塑和壁畫,甚至歷經數千年光陰的廢墟、殘垣和斷柱,隨處可見,無不體現了這個古老帝國的光輝歷史。

這些年代久遠的文化遺產能夠保存至今,同義大利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密不可分。

義大利政府一直認為文化遺產關係到民族特色,是國家魅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不僅將「負責對國家的藝術、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進行保護」納入國家憲法,還制定了文化和自然遺產法及體系嚴密的規章制度。

義大利全國各大區(相當於省)設有專門的文物維護辦公室,同時構建了世界上最權威的專業學科領域,力求達到文物保護過程中每項計劃、措施、工序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此外,義大利人還率先提出歷史城區的整體保護問題。

所謂整體保護,不僅僅是保護建築物本身,還要保存它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圍。

擴展至細節,為了保護這些古城的歷史風貌不被現代化建設所破壞,政府劃定「歷史中心區」,區域內相關建築的使用、改造、維修、裝修等都有非常明確的操作規範和禁忌。

同時,僅允許極少數車輛進入中心區,減少現代交通給文物古蹟帶來的傷害。

《環球》雜誌記者所在的羅馬目前僅擁有兩條半地鐵線,原計劃於2015年竣工、全長25.6公里的地鐵C線,2007年動工至今已經花費了37億歐元,預計總體竣工時間將延續到2025年左右,堪稱歐洲「工期最長、造價最高」的地鐵線路。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保護地下文物。

根據規定,通常在經過現場勘測、查閱資料、衛星圖片數據分析、地磁儀和地質雷達掃描等一系列嚴密的評估和論證程序後,地下工程才能啟動。

而建設過程中一旦有文物出土,土地管理部門會立即下令停工,交由文保部門組織發掘和搶救。

出土的文物如果是藝術品、器皿之類,通常是轉移到博物館存放;如果是小規模的古蹟,例如墓穴、地基、殘牆等,則改動工程圖紙就地予以保留,使其成為新建築中一個獨特的組成部分。

修舊如舊:將工匠精神融入文保骨血

羅馬大學建築歷史和建築維護學院教授喬萬尼·卡波納拉對記者說,「修復是對文物價值再認識的過程,修復理念是『保護、維持、修舊如舊』,原則是以維持現狀為前提,不得不修復時才修復,在研究了文物的年代、特性、結構後認為有足夠的修復技術能力的情況下才修復。

卡波納拉表示,在義大利,文物保護通常以「人為最小干預」為指導思想,尊重文物的「唯一性」,強調文物修復的「可逆性」,儘量避免「真正的修復」。

他說,修復工藝的最高境界是「修舊如舊」,目前沒有技術能力修復,又能維持現狀的文物,絕不修復。

2016 年11 月19 日,在地震受災嚴重的中世紀古鎮諾爾恰,消防員正在對古建築進行加固

在文物保護人才的培養和隊伍建設上,「工匠精神」也貫穿始終。

據開設了文物修複課程的萊切美術學院國際部老師史洪波介紹,在義大利,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是一個歷史、考古、生物、物理、化學、藝術等相關知識互相交叉、滲透的專業;在教學過程中,硬體設施一流,「一對一」教學精準嚴謹,對每一項學術概念的確立、詮釋、理解都極其精細;課時長、門檻高、畢業率低導致相關人才成為行業內拼搶的稀缺資源。

義大利文化遺產、活動與旅遊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事務聯絡官員羅薩納·比安基強調,義大利的文物保護與修復之所以先進,還源於在災後探勘、搶救性保護和復原等方面積累的大量寶貴經驗。

去年義大利東部曾連續發生地震,《環球》雜誌記者發現,與救援隊伍一起在第一時間進入現場的,還有憲兵部隊的文物警察。

他們的使命就是在第一時間對文物的損壞情況進行勘測與評估,並儘快開展搶救性保護。

震後,《環球》雜誌記者參觀過位於義大利中部的一處專用於文物搶救保護的「文物倉庫」。

倉庫是1997年阿西西地震後在歐盟資助下建成的,其中保存的文物歷史悠久、價值連城,因此建築不僅抗震、恆溫、恆濕,保護還格外嚴密。

在這裡開展工作的不僅有考古專家、歷史和藝術學家、景觀工程師,還有民防局的工程師及憲兵部隊的文物警察。

文物運到後,首先放在「急救室」除去灰塵或降雨造成的輕微白痕,然後由專家評估損壞情況,並進行分類、標註和記錄,接著由文物警察轉移至裡面的兩個「儲藏間」,按照不同類別集中存放,最後根據不同的屬性開展相關修復作業。

民眾基礎:將文化傳承與民間參與相結合

2014年7月1日起,義大利文化遺產、活動與旅遊部將每月的第一個周日定為「博物館日」,公立博物館、美術館、考古遺址、公園等均在當日免費開放。

在「博物館日」活動的刺激下,義大利全國文化遺產類景點訪問量大大增加,不僅帶來了文化熱,也讓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更加受到關注。

「熱愛自身文化、珍惜文物傳承」是義大利的民族理念,這類教育也會「從娃娃抓起」。

自幼兒園開始,各級學校經常利用身邊保留完好的寶貴資源,對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現場教學,相關單位也對學生採取優惠或免費措施。

比安基說,政府舉辦這些活動的核心目的,就是要「真正使人感到每一代人在文物保護上對祖先和子孫的責任」,希望讓形式多樣的活動成為國家的持久傳統。

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習俗的薰陶下,「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觀念代代相傳,成為深入人心的民族自覺。

義大利秉持「最好的維護就是使用」這一原則,因此相當部分的古建築至今被各級政府或議會使用,維護和保護工作就在使用中進行。

針對所有權屬於私人的民間古建築,國家針對年代和遺產性質給予擁有者不同級別的榮譽稱號(國家級、地區級、市鎮級等),鼓勵其對文物的保護。

例如以文物擁有人的姓名來命名城市廣場等,使私有性質的文物得到良好保護。

前不久,在羅馬舉辦的一場名為《黑暗尼祿》的音樂劇就在位於鬥獸場旁的羅馬帝國遺蹟金宮中上演,人們可通過現代的方式感受千年以前發生在同一地點的故事。

夏日,類似的戶外音樂會、研討會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非常普遍,不僅能夠增加民眾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有針對性地強化民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還能夠通過靈活、可持續的方式募集資金,開展對文物古蹟的保護與修復。

為了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政府也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籌措資金,以確保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的順利進行。

例如,法律規定全國彩票收入的8‰,也就是每年約1.5億歐元,作為文物保護的資金;各地方政府每年也會有專項撥款用在文物保護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歐盟還會提供援助……

為吸引民間資本保護文物,義大利2014年5月規定,所有捐助文物修復的企業可以獲得稅費津貼,在捐助後3年內以退稅形式返還捐助金額的65%。

「回報」企業的不僅是稅收優惠,還有廣告效應和社會美譽度的提升。

以2014年7月啟動修復工作的羅馬特萊維噴泉(許願泉)為例,這項工程由奢侈品企業芬迪公司出資3.2億歐元,修復期間特萊維噴泉周邊用透明玻璃圍起,一些玻璃上印有「感謝捐助修復的芬迪公司」字樣,修復工程完工後,芬迪在獲得政府許可後,在這裡舉辦了為期4天的品牌90周年時裝秀,鞏俐等大牌明星被邀請出席。

這場活動被廣為報導,突出了芬迪為義大利文物古蹟作出的貢獻,同時也大大宣傳了芬迪品牌本身。

政府沒花一分錢,特萊維噴泉被修舊如舊,恢復往日風采,芬迪獲得讚譽,無疑成了雙贏的典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文物開發如何才能留住「老味道」?

中新網重慶12月19日電 (記者 劉賢)抗戰時期作為國民政府戰時首都的重慶曾聚集眾多金融機構,如保存故宮文物的川康平民商業銀行舊址、經曆日本軍機空襲考驗的美豐銀行舊址……19日,重慶市渝中區打銅...

讓文化遺產傳承不絕

近日,故宮養心殿啟動百餘年來首次大修。無論是神秘的「鎮宅」彩繪寶匣,還是故宮博物院負責人對「研究性保護」的解說,都再次引起外界好奇關注。文物保護這一專業性極強的話題,因而得到了一次有趣也有效的普...

印度文化遺產保護有「三座靠山」

本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劉宏敏作為文明古國之一,印度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印度政府充分認識到文化遺產對於民族記憶和國家文化身份的重要意義,從資金傾斜、技術人才培養和喚起民眾保護意識等多個方面,加強對境...

瓷都古窯址保護:讓歷史的記憶「活」起來

奔騰不息的昌江河,孕育了璀璨輝煌的陶瓷文化,千年不熄的窯火鍛造了精美絕倫的景德鎮陶瓷。瓷器被譽為「火的藝術」,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老里弄、老街區分布著許許多多老窯址。雖歷經千年風雨洗禮,老窯址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