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眾到律法 義大利全方位加強古蹟保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標題:義大利全方位加強古蹟保護(他山之石)

古羅馬鬥獸場遺址。

早在1909年,義大利就頒布法令,對古蹟保護作出規範。

現今,義大利不僅將古蹟保護納入國家憲法,還制定了一整套嚴格的法律體系及規章制度。

在義大利,保護文物古蹟已經成為一種公民自覺和社會責任,保護文化自然遺產的各類民間組織達到數十個。

義大利實施遺產「領養人」「藝術津貼」等制度,完善高等教育,通過保護與創新結合的方式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

莊重的中世紀教堂,華麗的文藝復興城堡,大氣的拜占庭廣場,唯美的巴洛克噴泉……在義大利,氣勢恢宏的各類建築、精美絕倫的壁畫、歷經千年的古蹟隨處可見。

幾乎每一座義大利城市和村莊,都是一座博物館。

2萬多個歷史文化中心、4.5萬座城堡和花園、3萬座歷史建築、10萬座教堂、2000個考古遺址、3500家公立和私人博物館……義大利擁有豐富的歷史、考古及文化藝術資源。

可以說,義大利人將保護文化遺產做到了極致。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龐貝古城。

文物古蹟保護有法律保障

在義大利,凡是工程建設過程中發現文物,工程就會立刻停工,交由文物保護部門先行發掘和搶救,再根據具體情況修改工程圖紙或是取消工程項目。

為保護羅馬古城,義大利於1939年便在古城南部另闢了一座新城,讓其承擔現代城市功能,人稱「新羅馬」。

作為首都和國際大都市,羅馬僅擁有兩條半地鐵線,原本計劃2015年竣工的地鐵C線,竣工時間一拖再拖到2025年左右,被稱為歐洲「工期最長、造價最高」的地鐵線路。

耗時耗力的原因,主要是為了保護地下文物。

同樣,今年6月下旬,米蘭4號線地鐵地下施工作業挖掘隧道時,意外發現古羅馬帝國副帝馬克西米安的陵園,工程即刻叫停。

合理使用在義大利也被視為保護的渠道之一,不少古建築仍作為辦公場所或住宅使用。

以羅馬為例,總統府奎里納萊宮和總理府基吉宮都始建於16世紀。

這些古建築保持著數百年前的面貌,通過內部翻新加固以適應現代居住辦公需要。

然而,老樓使用遠比新樓費勁許多,時時保護、定期維護,翻新時不可改變顏色、材料等苛刻的文物保護規定需牢牢恪守。

早在1909年,義大利便頒布法令,對歷史、藝術、建築作品的保護作了規範。

1948年,義大利將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寫入了憲法,以後各屆政府又多次對具體規定加以修訂和完善。

上世紀90年代,義大利成立文化遺產與活動部,下設出土文物、藝術品、古建築、古圖書等18個保護局,精細分工,各司其職。

義大利不僅將「保護國家的藝術、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納入國家憲法,還制定了一整套嚴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法律體系及嚴密完備的規章制度,「具有100年以上歷史的建築物,未經有關主管機關批准不得拆毀與改建,內部裝修也須經文物部門派人檢查、鑑定和批准;舊市區除非經特批,原則上不再增加新建築;古城區限制車輛進入……」

由於保護嚴格,佛羅倫斯古城區保存完好,吸引大量遊客。

民眾對古建築悉心照料

早在1982年,佛羅倫斯就起草並實施了以城市名字命名的古建築歷史園林保護憲章《佛羅倫斯憲章》。

「佛羅倫斯的古城區保護範圍日趨擴大,旅遊大巴必須停在外圍停車場,只能通過步行進入市區。

一個月前,我們的司機因為不熟悉路況誤入城中心,隨即招來路人的不滿,更有市民主動上來攔住了我們的車輛,事後也收到了價格高昂的罰單。

」在佛羅倫斯幹了5年多導遊的李華興深有感觸,「保護古蹟如同深入義大利民眾血液的『DNA』,就算是普通老百姓,對古建築和古城也充滿虔誠,用心守護,悉心照料」。

在義大利,保護文物古蹟已經成為一種自覺和社會責任。

在羅馬、佛羅倫斯及威尼斯等老城,擁擠侷促的居民住宅讓人吃驚。

這往往是因為外圍或附近有某個歷史文物遺址,立柱不可拆、牆體不可動。

民居前後,一段「老舊」的殘牆,一個「破敗」的門洞屢見不鮮,因內部改造空間有限,導致老房子常年沒有陽光且擁擠不堪。

「為保存這些老城區,人們甘願犧牲居住和出行上的便利。

」在佛羅倫斯生活多年的華人鄭福明告訴本報記者,這裡的人們大多有著感舊懷古的情結。

自1997年起,義大利在每年5月的最後一周都會舉辦「文化遺產周」活動,向公眾免費開放所有國家級文化和自然遺產,舉辦以歷史和文化為主題的音樂會、研討會等活動,增進公眾對歷史文化知識的了解,提高民眾的藝術修養。

「我們的義大利」「義大利古宅協會」「義大利古環境協會」「義大利藝術品自願保護者聯合會」「義大利歷史建築協會」……各類保護文化自然遺產的民間組織共有數十個。

自成立以來,這些民間組織不僅為古舊建築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承擔了與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組織進行交流和資源共享的工作。

佛羅倫斯城市景觀。

「『工匠精神』是保護與創新的結合」

截至今年8月,義大利共有54處世界遺產,數量為全球之首,其中世界文化遺產有49處。

「保護不僅需要維持原貌,也需要做好創新。

」義大利建築學教授、城市保護專家朱塞佩·茨納談道,「歷史遺產沒有發展是不可能保護好的,義大利的『工匠精神』是保護與創新的結合。

為解經費不足之難,義大利自1994年起開始實施遺產「領養人」制度。

政府在保留遺產所有權、開發權和監督保護權的前提下,通過招標把古建築的使用和管理權下放給「領養人」。

「領養人」可將古建用作旅遊諮詢中心、書店、紀念品店、咖啡廳和餐廳等,政府從營業收入中獲得一部分資金,同時要求「領養人」承擔相應的古建築日常維護管理工作,並對一些有能力的企業開放文物修復工作。

2000年,義大利頒布的《資助文化產業優惠法》規定企業投入文化資源產業的資金一律不計入企業應繳稅款的收入基數;2004年,義大利頒布的《文化遺產與景觀法典》明確取消文化遺產繼承稅,免除文物修復材料增值稅;為了吸引民間資本,義大利實行「藝術津貼」制度,規定所有捐助文物修復的企業可以獲得稅費津貼,政府還在捐助後3年內以退稅形式返還捐助金額的65%。

此外,在保護文物方面的成就,同樣得益於義大利具有在考古學、文物保護與修複方面完善的高等教育。

博洛尼亞大學、羅馬大學、都靈大學等多個高等院校,都為文化交流、文物保護和修復培養了大批精兵強將。

羅馬大學建築歷史和建築維護學院教授喬萬尼·卡波納拉表示,修復是對文物價值再認識的過程。

「義大利的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是一個歷史、考古、生物、物理、化學、藝術等相關知識互相交叉滲透的學科,老師們都是大師級人物,學習過程就是一個對歷史的感悟與薰陶。

」在佛羅倫斯大學就讀文物修復專業研究生的宋宇如此說道。

追古溯昔,人類將歲月的文明鑲嵌於磚瓦之間。

保護與傳承,被義大利人視為使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文物開發如何才能留住「老味道」?

中新網重慶12月19日電 (記者 劉賢)抗戰時期作為國民政府戰時首都的重慶曾聚集眾多金融機構,如保存故宮文物的川康平民商業銀行舊址、經曆日本軍機空襲考驗的美豐銀行舊址……19日,重慶市渝中區打銅...

從保護「城市遺產」走向保護「遺產城市」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大型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文化遺產保護,是全球歷史文化名城面臨的共同挑戰。近日,在古城南京舉辦的第七屆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上,來自俄羅斯、韓國、印尼等14個國家的22位市長和市長...

文物保護援外工程成文化外交新亮點

作者:陳 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遺產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和新進展,其中,積極推進文物保護援外工程成為我國文化外交的新亮點。自20多年前我國政府第一個文物保護援外工程——柬埔寨吳哥古蹟周薩神廟保護...

熱點八國專家紫禁城話文保

點擊上方「北京參考」可以訂閱哦 日前,來自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等國際組織,以及包含中國、埃及、希臘、印度、伊朗、伊拉克、義大利、墨西哥8個文明古國在內的...

姚遠:要做保衛古城的鬥士

光明網06-03 11:49顯示圖片知道要接受採訪,姚遠有點不好意思地微低下頭,笑笑說:「其實我的經歷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他用手扶了扶眼鏡邊,直視著我,說:「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鏡片後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