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圖書管理員如何變成"太上老君",寫書傳千古江湖這個梗出自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 讀

  •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 老子本人也被譽為東方三大聖人之首,美國《紐約時報》評其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 從傅佩榮先生對於哲學方面的理解來說,中外哲學是相通的。

    西方當代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就曾經對老子十分推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相信我們很多人都對《老子》中的這幾句話耳熟能詳,但是,你敢確定你真正理解了這幾句看似簡單的話的意思嗎?或許,你會小心翼翼地在心裡打個問號。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傅佩榮譯解老子》

1、老子其人其書

《老子》又稱《道德經》,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老子》僅僅五千言,八十一章,卻成為涵蓋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歷來統治者為政過程中不得不重視的一部經典

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稱為「萬經之王」

《老子》的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據說他一開始求學於商朝的賢者商容,求學時,老子總是喜歡尋根究底,對知識非常渴望。

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

後來,商容老師說「實乃老夫之學有盡」,也就是說他已經將畢生所學傳授給了老子,於是推薦老子入周深造。

到了周之後,老子進入太學,對於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後來被推薦為周朝的守藏室之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這裡收天下之書,集天下之文,無所不有。

在擔任這個職位期間,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遠近聞名。

據說連孔子也曾經問道於老子。

傳說老子年紀大了以後,就想出函谷關隱居。

結果被一個守關的給攔住,這個守關的也是個慕道的人,他對老子說,既然你要出去隱居了,就給我留點什麼吧。

於是,老子留下了洋洋洒洒五千言的《道德經》(也即《老子》)。

寫畢,騎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本人也被譽為東方三大聖人之首,美國《紐約時報》評其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因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稱為「太上老君」。

2、《老子》的版本

《老子》五千言,歷來注者眾多。

從先秦到六朝,從初唐至五代,從兩宋到元明清,注釋《老子》的人數不勝數。

而到民國以來,中外學者更是蜂擁而上,對於《老子》各抒己見,著作堪稱汗牛充棟。

每位學者對於《老子》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每位學者所述,都凝聚了各自的汗水和智慧。

不僅如此,光是《老子》的文本內容,就有十幾個版本。

其中最重要的,有三個版本——即魏晉王弼本(簡稱王弼本)、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帛書甲、乙本(簡稱帛書本)以及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甲、乙、丙竹簡本(簡稱竹簡本)。

今傳《老子》的上下兩篇,幾本書都是以《道經》為上篇,《德經》為下篇。

可是帛書本出土以後,人們發現帛書本甲、乙兩本均為「德」篇在前,「道」篇在後,而且都不稱「經」。

這與今本的次序正好相反,章次也有一定的差別。

及至竹簡本出土,人們發現了更大的差異。

因為竹簡本不但內容上與今本和帛書本不同,而且篇幅也很少,只相當於今本《老子》的三分之一左右。

但是,竹簡本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老子》抄本,它的出土對於解決與認識老子其人其書,對於解決與認識道家思想的內涵及其發展演變,對於校勘多種傳本的《老子》文字,對於重新認識先秦古籍文獻的流傳於演變等重大問題均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在此前提下,台大教授陳鼓應以竹簡本為底本,此版本內容更接近於《老子》原貌。

而在注釋上面,陳鼓應推敲過更多版本,更貼近老子原文。

3、傅佩榮譯解《老子》

傅佩榮,早年畢業於台灣輔仁大學哲學系,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他曾師從哲學大師方東美先生。

近三十年都在研究哲學,近二十年都在研究國學,可謂學貫中西。

他在譯解《老子》時,主要的根據是自己研習中西方哲學四十餘年的心得,但也參考了許多專家的研究成果。

歷代的注家姑且不論,當代的學者即包括了朱謙之、嚴靈峰、張順華、任繼愈、陳鼓應、劉笑敢等學術大家。

有關原文字句的修訂,參考了陳鼓應先生的研究;在白話文的翻譯方面,務求暢達傳神;註解部分,則專門就關鍵概念加以解析,並且把《莊子》中引述的語句也附錄於後,以便讀者進行對照。

在傅佩榮先生看來,老子所謂的「道」,是指「究竟真實」而言,也即萬物的始源與歸宿,萬物的基礎與動力來源。

這樣的道,當然超過人類認知的能力及表述的範圍,所以說「道,可道,非常道。

」又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既然如此,那麼老子自己又是如何知道的呢?據《老子》中記載,他憑藉的是「致虛極,守靜篤」,意思是追求虛,要達到極點;守住靜,要完全確實。

靠著虛與靜,無異於排除了感官和認知的分辨作用,將慾望與行動的具體行為化解,然後再來覺悟那由道而來的「永恆的與無限的層面」。

這樣來說,萬物的變化也就不再讓人困擾,萬物的有限也就不再使人遺憾。

《老子》向來是一本難解的書,而其難解的關鍵即在於「道」字。

一方面,道是無處不在的,而「德」是萬物「得之於道者」,所以說「道生之,德畜之」;

另一方面,道與萬物又截然不同,因為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這兩種性質分別可以稱為「內在性」與「超越性」,也就是說道是既超越又內在的。

掌握了這一點,才可以進一步發揮老子的無為觀與自然觀。

比如說,為什麼要「無為」,因為「無為而無不為」。

又比如說,什麼是自然?「自然」就是自己如此,一切本來就會走上正途,合乎道的運作模式的狀態。

從傅佩榮先生對於哲學方面的理解來說,中外哲學是相通的。

哲學,其本意是「愛好智慧」,它最高的目標是指向一個絕對的真理,也就是作為萬物基礎的存在本身。

而老子所謂的「道」,正好就是對「存在本身」這四個字最直接的解釋。

以道家的術語來說,是「以物為道」。

你可以在萬物中尋覓道,因為道無所不在;但你終究不能以為「道是萬物,萬物是道」;也
就是說,人不可能在萬物中找到道。

道與萬物之間有全然的差異:即使萬物皆消滅了,道依然不受任何影響。

「獨立而不改」不正是這個意思嗎?

西方當代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就曾經對老子十分推崇。

他提醒西方人「不可遺忘存有」,就是擔心人們沉迷於有形可見而變化無已的萬物之中,而忘記了那作為根源與歸宿的道。

在《道德經》一書中,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即「道,可以用言語表述的,就不是永恆的道」,這句話就與海德格爾的意思不謀而合,因為真正的「存有本身」確實是超乎言說與理解的。

書 名:《傅佩榮譯解老子》

作 者:傅佩榮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請關注郎CLUB微信公眾號:lang-club,及時了解最新點評,點擊分享,讓更多朋友關注。

廣告合作、版權請聯繫微信號:jishi070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是誰篡改了老子的道德經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讀:dān),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逝世於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

《老子道德經》的版本基礎

《老子·道德經》的版本基礎人們常說《老子·道德經》五千言,但是歸根結底是多少字呢?還沒有人給出個確切數字。如果是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隨手拿起兩本解讀老子的書對比一下,很容易會找到句子中明顯的差別...

《道德經》|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

五千真言《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更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源泉。幾千年來,關於老子,關於《道德經》,有著無數的傳說和猜想。 曾仕強教授認為,《道德經》和作為「群經之首」的《易經》有著密切關...

道可道,非常道 之斷句

道德經一般有三個重要版本。其中,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浙江書局重刊華亭張氏原本(簡稱「王弼本」、「王注本」、「王本」);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帛書甲、乙本(簡稱「帛書本」);湖北荊門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