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生物成為傳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清代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繪製的《海錯圖》,共描繪了300多種生物,幾乎涵蓋無脊椎動物門和脊索動物門的大部分主要類群,還記載了不少海濱植物,是一本頗具現代博物學風格的奇書。

但由於時代所限,書中有不少不靠譜之處,比如有些動物聶璜未曾親見,僅根據別人描述繪製的外形,另外關於生物習性的記載也真假混雜。

為此,張辰亮對《海錯圖》中的生物進行分析考證,寫了一本《海錯圖筆記》,張辰亮坦言:「在本書中,我採用了中國傳統本草書的分類法,把書中生物歸為『介部、鱗部、虫部、禽部』4類,以展示古人是怎樣給生物分類的。

有海洋生物的科普,有故紙堆里的考據,有中國人和大海之間的軼事,也有一些我個人的絮叨。

說白了,就是我讀《海錯圖》時做的30篇筆記。

這樣一本書有什麼用呢?我想起學者劉華傑的一段話:「先假定沒用為好,嘗試後才知道。

我的體會是,博物學確實令人快樂,博物學可以培育一個人有敬畏之情、謙卑之心、感恩之德。

」這是劉華傑在《天涯芳草》一書中說的,劉華傑現為北大哲學系教授,他專注於哲學研究,同時還能一本正經地寫了這本關於花花草草的《天涯芳草》。

劉華傑自己是這樣解釋的:不曉得植物,是看不懂《詩經》的。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不僅僅是名物、博物、常識上的小事,而是關乎哲學上的大事。

自然哲學、環境美學、生態哲學,如果離開了對具體自然事物的深厚情感、瑣碎知識,以及對萬物之間普遍聯繫的切身感受、領悟,那是根本入不了門的。

可見,多認識認識動植物,還是有好處的。

張辰亮還風趣地揭穿了《海錯圖》中的一些道聽途說。

如聶璜一直聽福建人說,海濱的花蛤多為瓦雀(麻雀)所化,但他不敢信。

因為麻雀大,花蛤小,不配套呀。

後來,有位叫謝若翁的老先生對他說:「是真的,我親眼見過。

麻雀群飛到灘涂,一頭扎在泥里死去,羽毛和骨肉散開,變成無數小花蛤。

一隻雀能化成數十數百花蛤,並非一雀變一蛤!有一年變得多,花蛤天天挖都挖不完。

有一年變得少,很快就挖完了。

有時好幾年都挖不到一枚,可能是麻雀不想變,或者飛到別處變去了。

」聶璜寫道:「這位若翁先生93歲了,愛聊天好喝酒,一定不會騙我的!」於是他愉快地相信了。

麻雀怎麼能變成花蛤,這故事讓人忍俊不禁。

然而,如今這些有趣可愛的海洋生物,都面臨近似相同的命運——生存狀態岌岌可危。

馬來西亞曾是棱皮龜最多的地方之一。

但從1960年以來,它們的數量已經減少了99%。

不管它是不是海和尚的真身,反正註定會和海和尚一樣,慢慢地成為傳說中的生物。

每一種動植物,即便是再不起眼的,它們也是地球上一員,人類應該與它們友好共存,不能讓它們將來一個個只能在博物志上被後人所見識。

(夏學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美人魚真的存在嗎?|壹起讀書

圖片來自網絡壹讀微信號:yiduiread壹讀君 | 小魚大醬對不起,#壹堆飯#們,好像只有電視里的人魚才是美美的。這是清代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在《海錯圖》里畫的人魚,他形容其「人魚其長如人,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