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歷史文化貧瘠?如果算上這些文物,恐怕陝西和河南都比不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全國人民眼中,海南省是海島省份,因為自然環境比較優越,是旅遊度假的聖地。

但要問您海南有什麼文物,恐怕大家一無所知。

因為在古代歷史上,海南島曾經是朝廷流放的區域。

因為長期與內地隔絕,海南的本土文化發展落後,一向被認為是「文化的沙漠」。

古代海南地圖

這種看法並不算錯誤。

自古以來,海南的官署都沒有設置文物保護機構,一直到建國以後才開始成立博物館。

其館藏文物主要來自廣東、廣西和福建等省的支援,以及80年代初期向民間的徵集。

根據海南省的文物普查結果,至2017年底,海南省文物收藏總量僅僅10萬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物小省。

連海南當地人都自嘲:我們的文物數量恐怕連河南和陝西的一個縣城都比不上。

海南省的省會海口市,其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僅有1500多件,其中還包含了三分之一左右的未定級文物,能稱為國寶級文物的一件也沒有。


海南省博物館

如果我要說,算上南海地區的水下文物資源,海南是不折不扣的文物大省,你相信嗎?

海南省的西沙、中沙和南沙海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和必經之路。

由於這一地區水文複雜、暗礁密布,大量運輸古代商品的船舶沉沒,因而保存了數量驚人的水下文物和文化遺產。

據初步統計,僅西沙群島附近就有23處水下文化遺存,已探明的沉船數量有124艘。

按國外考古研究機構公布的數量,整個南海地區的沉船數量不低於1000艘。

南海水下沉船

如果以每艘船的載貨量為2萬件計算,再加上沉船上的其它文物,海南水下文物數量不低於2000萬件。

與陝西省、河南省的地下文物「保護為主,暫不發掘」的條件不同,海南省的水下文物都是可以發掘的,只等考古技術手段和時機成熟。

海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海島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

比如海南作為黎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區,保存著鮮活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的織錦技術、泥陶技術、船形屋、樹皮衣、釀酒技術等都屬於考古界的活化石。

隨著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視,此類文物的重要性也將迅速提升,說不準會出現少數民族的國寶級文物。

黎族織錦

海南的移民文化也非常具有特色,而且已經興盛了數千年,從內地各省遷徙至海南的居民,一方面傳承其原有的故土和家族文化,一方面也與海南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新文化。

最後,還要提一下海南的史前文化遺址。

你沒有聽錯,海南的歷史相當悠久。

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考古學家,對陵水橋山遺址進行了考察,經過發掘,確認橋山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距今約4000左右。

其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經具備了先進的陶器製作水平。

橋山遺址的面積、文物數量和保存程度,在中國華南地區極為罕見。

考古學家隨後在附近又發現了1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這說明,海南在4000多年前已經有不少文化聚落,並非不毛之地。

因此,連考古學家都連連感嘆:「並非海南文物匱乏,都怪我們關注的太晚了」。

陵水橋山遺址

作為一個在海南生活16年的中原人,個人認為:海南到底是文物小省還是文物大省並不是關鍵,重要的是我們要摒棄偏見,重視發掘海南的文化特色,摸清其歷史情況和與文化資源,讓世界各地的人了解海南的自然之美、歷史之美和文化之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大遺址:揭秘海南史前生活

日前,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召開上半年工作總結分析會,全面摸清海南省文物資源基本狀況。根據普查,海南省不可移動文物4274處,其中水下文化遺產136處,居全國之首。三亞英墩、陵水橋山、蓮子灣遺...

史前海南與南島語族有關

文匯報:2012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海南省先後發掘了陵水橋山、蓮子灣以及三亞英墩三處遺址,並調查發現陵水崗山、走風等30餘處史前遺址。這項工作有何緣起?丘剛:海南原屬廣東省下面的一個行政...

瞭望:海上絲綢之路坐標

海南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樞紐。無論是南海水下發現的大量古沉船,還是陵水海邊見證千年絲路繁榮的穆斯林古墓群,大量的歷史實物都證明了這一點。自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海南不斷挖掘並發揚其在...

南海有多美?海南省博物館走一走

2000多年前,一條以中國徐聞港、合浦港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貿易網絡。海絲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