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發現之旅打造土司考古新高地·海龍屯報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建設多彩貴州民族文化特色強省,是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明確提出的「十三五」貴州文化發展新任務。

在年初召開的全省宣傳部長會議上,省委書記陳敏爾提出的要全力打造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已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識。

這是對貴州民族文化價值的重要提升,是「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的重要途徑,是助力文化旅遊「井噴式」增長的有力保障。

如何突顯「特」,怎樣彰顯「強」,是貴州文化發展實踐的要務。

當前,我省正大力推動旅遊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轉型升級,豐富旅遊生態和人文內涵是全省上下探索實踐的重要課題。

為此,本報推出專欄,旨在解讀特色文化現象,梳理文化肌理,揭示文化內核,引導發出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好聲音。

(海龍屯朝天關。

羅星漢 攝)

首篇推出遵義海龍屯遺址系列報導,圍繞我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看它的發現之旅、申遺之路和文化之髓,以期給建設「多彩貴州特色民族文化強省」的當下,提供一個有效挖掘保護利用文化資源,樹立文化自覺和堅定文化自信的樣本。

4月10日,花開漫山。

從遵義市區沿著匯川大道驅車直馳,短短半小時車程,就來到形態特異的海龍屯景區遊客接待中心。

大廳里的多媒體與燈光,路道邊的規劃與宣傳圖,煥然一新的進山旅遊步道,讓人真切地感到:海龍屯,未見其形,先聞其聲。

雄踞遵義市匯川區高坪鎮的龍巖山顛,海龍屯始建於1257年,毀於1600年,遺址至今仍保留漫長的城牆、雄偉的關隘、古老的石道、傾圮的宮殿,在經歷了數百年之後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作為我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它不僅是我省歷史文化的高地,也成為我省文化旅遊的地標。

從古建築群到文化遺址

9個月前,2015年7月4日,在德國波恩舉行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貴州遵義播州海龍屯遺址與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聯合代表的中國土司遺址,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海龍屯始建於南宋晚期,是在抗蒙背景下,地方勢力獲得中央朝廷恩准修建的防禦為主的「新城」。

明萬曆年間,播州第30世土司楊應龍進行大規模重建,並毀於播州之役。

海龍屯雖偏處一隅,但這兩次戰爭都與國運相關,影響深遠。

海龍屯遺址反映了遵義及周邊地區從南宋到明代數百年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面貌。

翻開史書,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朝廷調8省24萬軍隊發動平播之役。

節節敗退的播州第30代土司楊應龍退守海龍屯,倚天險與明軍對峙,楊應龍敗亡。

415年後,海龍屯舉世矚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土司城堡海龍屯,是明朝「萬曆三大征」之一「平播之役」的主戰場,它的陷落使得明朝開闢「二千里封疆」,不但讓一個統治了725年的土司家族就此徹底結束,還瓦解了貴州悠久的土司制度。

「海龍屯一直都在,只是如今我們看待它的視角不一樣。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飛所說的「不一樣」,是指對待文化資源的觀念發現了轉變,「首先是我們對自己文化資源的發現和發掘。

過去,被定義為古建築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龍屯,隨著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和突破,其作為文化遺址越來越清晰。

從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到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再到現在的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原真的模樣逐漸一一呈現在世人面前。

「一角金甌補未完,雄關依舊對連巒。

蠻雲如怒天孫老,斷魄將招楚調殘。

七百年來花變滅,三千世外夢耽槃。

可憐鞭石成何用,孤負多情淚一汍」。

詩家徐晉如在獲悉海龍囤申遺成功之後,寫下了這首豪邁壯闊而又有幾分懷古之情的詩。

新東方聯合創始人徐小平與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等創業家和學者,也都緊隨其後,紛紛在自己的微博上轉發了這首詩。

(海龍屯飛龍關。

羅星漢 攝)
700多年遺址的磅礴與蒼涼,隨著海龍囤遺址申遺成功,再引世人關注。

作為綿延時間相當長的土司文化大本營,透過海龍囤斑駁的古牆、關隘、前朝後寢的宏大建築,土司的權勢、與中央王朝的錯綜複雜與微妙,為研究土司制度提供了完整有力的樣本。

土司制度的物化載體

作為全國屈指可數的考古所女所長,貴州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周必素數不清自己上了多少次海龍屯。

但她清楚記得,考古隊剛進入海龍屯時,放眼望去四周都是經濟林,周圍也有農戶居住,那些城牆、關隘、石道甚至宮殿都被掩蓋,考古隊員們心裡也和當地人一樣直犯嘀咕:這片「破土坡」真的能發掘出有價值的遺蹟嗎?

3月28日,71歲的遵義文物工作者葛鎮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從1979年至今,為了探尋海龍屯,已經600多次去過海龍屯」。

1979年,接到任務整理遵義文物古蹟、修訂地方志的任務,葛鎮亞根據民間流傳的楊應龍的故事,找到掩埋在深山裡的海龍屯。

被重新發現的海龍屯嶄露頭角,於1982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秋,我省啟動第一次針對海龍屯的考古試掘活動;2001年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初,為搶抓申遺的機會和時間,貴州省文物局和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期開始申遺籌備,作為申遺必不可少的學術支撐,對海龍屯的考古發掘最先展開。

在偌大的海龍屯上,考古發掘工作猶如「螞蟻啃西瓜」,考古隊以 「新王宮」作為切入點,經過發掘,「新王宮」近2萬平方米。

牽住了學術的牛鼻子,伴隨著對遺址的發掘,沉澱於泥土之下的中國土司制度也隨之顯現,海龍囤不再僅僅是一個古建築群,而是古代制度文明的代表。

與海龍屯相輔相成,互映成趣的,還有散布各地的播州土司莊園,包括楊粲墓、楊介墓、楊輝墓等考古發掘在內的楊氏土司墓群,不斷引起考古學界驚嘆。

「海龍屯的考古發掘工作拓展了土司研究的視野,以貴州為主提出的『土司考古』說,如今也獲得學術界的高度認可。

」周必素告訴記者。

從2012年到2015年,貴州土司考古所獲成果均入圍了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海龍屯考古因「以考古探尋中國土司制度意義重大」,全票入選2012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六大發現」、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見證土司遺址價值的楊氏墓群考古被評為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5年,榮獲「全球田野考古十大發現」稱號;楊輝墓考古進入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首輪名單。

獎項的加持是對學術成果的肯定。

土司制度凝練為「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禮制·王制篇》),亦即統一政令,施以教化,但保留其風俗與文化。

海龍屯遺址則是土司制度的物化載體。

「海龍囤的考古工作是貴州省文物考古歷史上,投入人力、物力最多,最科學、最全面、最完善、最徹底且有創新的一次考古發掘,開創了多個貴州考古工作的第一。

」周必素這樣定義。

考古,在海龍屯成為一種前沿而有趣的事。

不僅第一次用全站儀對考古現場進行全面測繪,第一次航拍與航測,第一次對考古現場進行三維雷射掃描等創新技術手段,海龍屯公眾考古也成為全國範例。

先進的考古手段,紮實的考古成果,有趣的公眾考古,讓土司考古大熱於當下,也讓土司考古從「宋元明考古」的大項中單列出來,成為考古的新領域,貴州也成為土司考古的重要發言人。

2015年11期的全國權威學術期刊《考古》上,貴州的土司考古成果作為專輯,集中刊發了5篇學術成果。

在全國範圍來看,無論是人員編制還是經費支持,貴州的基礎都相對薄弱,甚至至今還沒有自己的辦公場地,而海龍囤的發掘和申遺成功讓全國乃至世界都對貴州考古刷新了認識,重建了貴州考古的信心,海龍囤所代表的土司文化已聲名遠播,周必素在全國開會時也會被同行笑稱為「周土司」。

(海龍屯飛虎關。

羅星漢 攝)
遺址文物為歷史「代言「

今天,在石頭堡壘雄關依舊的海龍屯,有一位年輕的男解說員充滿激情地為遊客講述這裡的傳說和故事,他叫劉炬材。

3歲開始在海龍屯上四處撒歡,8歲開始給零星的尋訪者帶路,年紀尚小的劉炬材就被這些殘垣斷壁深深吸引,斷斷續續地為來客講述從長輩那裡聽來的傳說。

在劉炬材眼裡,海龍屯像一個夥伴,在伴隨和帶領著自己成長的同時,對他的了解和認識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改變:「小時候能講清楚的是地點的名稱,歷史是搞不清楚的,我就去問專家、翻書弄懂。

劉炬材家曾居住在海龍屯上的海龍屯村雙龍組,因配合考古發掘搬離了海龍囤。

但劉炬材發現,海龍屯一直是村民們珍藏在心裡的精神家園,海龍屯的故事早已融入血液,他的解說講得越來越富有情感。

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他有著不同的解說版本。

遊客的認知和驚嘆,讓劉炬材有一種自豪感。

和劉炬材充滿感情的代言不同,考古隊員們對於海龍屯的代言則顯得冷峻和嚴謹。

李飛告訴記者:「文物修復就是考古工作者為歷史『代言』的方式,文物修復是一個漫長寂寞又龐大工程,需要清理、尋找、比對、拍照、繪圖、記錄等等細緻工作,更加費時費力。

在新王宮的發掘過程中發現的廚房遺蹟,就清理出青花瓷瓷片14000多片,目前修復出近200件青花瓷器」。

謝長勇剛入考古隊時才23歲,專業學習美術的他與考古結緣,從剛入隊不懂文物,到如今已成瓷器修復專家。

4年多的海龍屯生活,他邊工作邊學習,通過閱讀大量書籍、向同事請教,如今已能輕鬆識別明清時期瓷器特點。

「通常一天能修復一兩件瓷器,比較複雜的則要持續兩天或更長時間。

」謝長勇對自己的專業自信滿滿。

(遊客在攀越海龍屯天梯。

羅星漢 攝)
2014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海龍屯考古工作站,將海龍屯的發掘、整理、研究、保護與展示常態化。

現在仍在持續的海龍屯考古工作,通過文物的修復、研究和展示,其所承載的海龍屯歷史文化和土司文明正在娓娓道來。

對於考古隊員來說,發現海龍屯、解讀海龍屯才剛剛開始。

(貴州日報記者 黃蔚 彭芳蓉 陳富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貴州土司遺址獲世界田野考古發現獎

土司遺址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多民族地區獨特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這一管理智慧促進了民族地區的持續發展,對國家的長期統一和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形成起到了巨大作用,並在...

播州楊氏土司考古再發現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貴州遵義明代播州土司楊輝真墓考古發現入圍,此系海龍屯申遺成功後,土司考古熱再度吸引世人眼球——雷水堰上的秘密數百年來,位於遵義縣團溪鎮白果村雷水堰旁的...

播州楊氏土司遺存獲「田野考古獎」

22日,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經中國考古學會田野考古獎評審專家組投票選舉,全國有21項田野考古項目榮獲2011—2015年度田野考古獎。其中,遵義市播州楊氏土司遺存(海龍屯遺址、新蒲楊氏土司墓地、...

海龍屯申遺成功一周年媒體組隊感受新變化

去年7月4日,海龍屯申遺成功。一年時間裡,海龍屯有些什麼樣的新變化呢?22日,市委宣傳部組織遵義日報、遵義廣播電視台、遵義晚報、多彩貴州網等媒體記者參觀海龍屯,感受海龍屯的新變化。海龍屯始建於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