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龍訣九萬件出土文物,老黃縣底子真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歷史文物
萬件以上的出土文物,是龍口市歷史悠久、古老文明、厚重深遠的印證。
至2013年止,龍口市博物館共收藏曆代文物13885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件、二級文物7件、三級文物84件。
館藏的新石器時代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鉞、石鐮、磨石、石刀、石錛等。
館藏西周至戰國時期青銅器有簋、鼎、盤、匜、爐、鏡、鬲、敦、爵、劍等器物,其中西周辛簋屬國家珍貴文物,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館藏陶瓷精品數量較多,如漢代彩繪陶罐、晉代人字紋蓮花鈕罐、唐代三彩香爐、宋代直口鼓腹瓷罐、宋代瓜棱紋壺、清代蘭花天球瓶、清代青花瓷盤、清代一道軸水盂等都具有各自的典型時代特點。
館藏玉器有西周玉佩、玉環、玉璧,元代雙龍玉帶鉤,明代雙龍翠帶鉤,清代碧玉雙龍印、樹葉紋玉盤、雙鵝對首玉帶鉤、瑪瑙母子獅等珍品。
館藏字畫有明代和清代封誥,清代陳祖綬、鐵保、劉墉、翁方綱、康有為書法作品,丁觀鵬、郎世寧畫卷各1幅,張雪鴻雙鴨圖、樓風霄松梅圖及清末民初丁佛言鐘鼎聯、草書聯等傳世珍品和現代名家墨寶共459件。
【國寶辛簋】
辛簋:西周時期古器物,束領、鼓腹,雙獸耳圈足,裝飾威武的獸面紋飾,腹底鑄有53字銘文。
因銘文出現4個「辛」,故名「辛簋」。
銘文大意記載了某年11月,周穆王到了古現,有個叫辛稽的人前往晉見,周穆王視其資歷淺薄不予接見。
後命王子召見了他並賞賜他金(青銅)、貝。
辛稽用所賜金鑄成這件辛簋,讓子子孫孫作為珍寶傳承下去。
銘文中「王子」二字,在我國青銅器銘文中尚屬罕見。
辛簋入館收藏的來源是在1983年4月,龍港街道海雲寺徐家村村民在果園內挖葡萄溝時,挖出兩件青銅器,一件銅鬲,一件辛簋,經文物專家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應壺、叔索簋、編鐘、銅甗】
我市出土的應壺、叔索簋、編鐘、銅甗,四件青銅器均帶銘文是罕見的,是我市出土器物很高的墓葬,應壺、叔索簋內腹均有銘文,且相互關聯。
(應壺內腹銘文:「伊白(伯)易(錫)應金,作旅壺。
」叔索簋銘文:「白(伯)應父易(錫)叔索金,用作(作)寳簋。
」)青銅器作為當時國家的重要禮器,其銘文的鑄造和鐫刻都是相當慎重的工作,青銅器的鑄造原因或冊命、或征伐、或祭祀、或作器,都是記錄了相當重要的事件。
特別是像編鐘這樣的樂器,其重視程度將比飲食、起居用器大得多。
【啟卣、啟尊、監鼎】
啟尊
啟卣、啟尊均為古代盛酒器。
(啟卣銘文為:王出狩南土,□□山谷,至於上候口川上,啟從征□□□,作且丁寶旅尊彝,用口魯福,用夙夜事,鉞箙」)啟尊銘文內容與啟卣相近,都是說一位叫做啟的人跟隨周王參加南征的戰役,為此作器紀念。
青銅器啟卣、啟尊是1969年歸城小劉家出土的精品,被專家認定為周昭王時期的斷代標準器。
現分別藏在山東省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
「監鼎」是西周早期青銅炊食器,腹部飾獸面紋,足飾蟬紋,腹內有6字銘文:「監作寳尊彝」,屬國家一級文物。
【貨幣、青銅生產工具】
我國最早的貨幣為貝幣,商周出現青銅鑄幣,有布行幣、刀行幣、貝行幣、圓形幣四大體系。
刀幣上鑄有數量不同的文字。
秦始皇統一貨幣後改為內方外圓的「秦半兩」,通常人們講的「制錢」就是銅製方孔圓錢,內方外圓的銅鑄幣也體現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銅鑄幣以「秦半兩」最早,以「民國寶通」為最晚,直至紙幣的出現它才退出歷史的舞台。
「錢範」,(也叫母範、錢母)是製作銅錢的模具,開始人們用泥制,只能使用一次,後來出現了銅錢範可反覆使用。
青銅工具最早出現在商代中期,在生產中廣泛的使用,主要有斧、斤、鑿等生產農業用具。
【瓦當、板瓦】
瓦當又稱「瓦頭」,指的是陶制筒瓦頂端下垂的特定部分。
行宮遺址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其中一件大板瓦長108厘米,寬42厘米,在全國的考古發現中堪稱極品!另外還有兩種大瓦當,一種為凸面圓瓦當,飾簡練的菱芯捲雲紋,直徑39厘米,屬西漢時期。
另一種為平面圓瓦當,飾密集的多重捲雲紋,顏色灰黃,直徑達60厘米,堪稱「瓦當之王」!這樣大的瓦當,當時安裝在宮殿建築屋脊兩端。
【秦 磚】
秦代的磚素有「鉛磚」美譽。
秦磚的特徵,紋飾主要有米格紋、太陽紋、平行線紋、小方格紋等圖案以及遊獵和宴客的畫面,秦漢建築遺址中發掘的地面磚為正方形,正面印著幾何紋、如意花紋。
踏步磚帶折邊,印有如意、奔鹿等吉祥花紋。
在神秘的萊山月主神的注視下,這裡的座座宮闕已不復昔日的巍峨,但遺留的片片秦磚漢瓦卻承載一幕幕輝煌,成為膠東大地經傳不息的歷史佳話。
【精品「唐三彩」】
唐三彩香爐
龍口市出土的這件香爐看起來很像瓷器,但他卻是陶瓷中的精品「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種陶器稱為「唐三彩」。
「唐三彩」這種底色釉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富麗堂皇的藝術魅力。
(唐三彩和瓷器區別:一是原料不同,陶器用粘土,瓷器用高領土;二是在燒制溫度上,陶器在800℃以上,而瓷器在1200℃以上;三是唐三彩是一種掛釉的陶器,一般陶器不掛釉,瓷器掛釉分高溫和低溫兩種。
)
【銅 鏡】
古人最早照臉用鑒,即盆中盛水照面梳妝,大約在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出現了銅鏡,代替了鑒。
銅鏡不僅形制精巧,鑄工精良,而且還裝飾著美麗的花紋,富有生活氣息,到漢代初年,開始出現銘文,內容是一首詩句或者漢賦。
銅鏡直到距今300年左右玻璃鏡的出現,才退出了歷史舞台,成為歷史文化真品。
這些館藏雖已銹跡斑駁,但它們也曾像今天的鏡子一樣清晰映照著人們的歲月年輪。
這是龍口博物館唐宋時期的銅鏡,這面海獸葡萄鏡是唐代銅鏡的典型代表。
【銅 簠】
青銅器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餐時的飲食器皿,「凡祭祀共簠簋。
」這件青銅器簠是我市東梧桐戰國墓出土的一件精品,因其用於祭祀禮儀,固然在同期出土器物中顯得尤其醒目,它以其莊重、大氣的風範獨領一方風采!
【玉龍鉤、鼻煙壺、扳指、駿威將軍殷恭先碧玉印】
玉龍鉤又名「犀比」,用以勾連腰帶。
這些玉帶鉤雖造型有所差異,但均異曲同工地表達了相同的文化內涵:「回頭教子」。
玉扳指是清代滿族八旗子弟射箭所用,後演化成男人裝飾用品。
玉印是清光緒年間龍口籍從二品武將「駿威大將軍殷恭先之印」。
玉代表了美好、尊貴、堅貞和不朽。
古人云:「君子比德於玉」,「玉之德性」代表了人的高尚的品質。
西周時期的4件文物,都是無價之寶,最後一件被譽為「鎮國之寶」
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後,建立了西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因為歷史太過久遠,中間發生過無數次的戰亂,幾乎很難找到曾經的遺蹟。甚至有外國專家曾懷疑,西周是否真的存在過。但是,隨...
春秋啟示錄(二十一)——博物館裡的西周晚期重器攻略
書接前文:西周晚期,包括厲王,宣王和幽王,幽王的東西我查資料的時候見到過,但是寫的時候怎麼也找不到了,以後找到再補吧,厲王和宣王時候,重器很多,都非常有分量,名氣也都很大,網上資料也好找,就簡單...
帶你走進隨州青銅器王國,探其古老神秘與文明
《天下鑒寶》訊:隨州市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中部中心城市武漢,西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北臨信陽,南達荊門,居「荊豫要衝」,扼「漢襄咽喉」,為」鄂北重鎮」,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最早記錄「中國」一詞的青銅器國寶「何尊」來三星堆了,可免費參觀
20日上午,來自四川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岐山縣博物館、周原博物館、隴縣博物館等7家博物館的130件文物秘密運抵廣漢三星堆。21日上午,這些文物被點交,「宅茲中國」西周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