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的4件文物,都是無價之寶,最後一件被譽為「鎮國之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後,建立了西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因為歷史太過久遠,中間發生過無數次的戰亂,幾乎很難找到曾經的遺蹟。

甚至有外國專家曾懷疑,西周是否真的存在過。

但是,隨著西周文物的出土,持有這種懷疑心態的人瞬間被打臉。

近年來,在曾經西周的遺址當中,出土了不少的文物,其中有不少都完整的保存了現在,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

在這些文物當中,有4件無價之寶,給多少錢都不賣,其中一件被譽為「鎮國之寶」。

究竟是哪4件文物呢?

一、晉侯蘇編鐘

晉侯蘇編鐘,西周時期的青銅樂器,出土于山西省曲沃縣晉侯的古墓中。

據記載,這套編鐘共16件,因為墓地之前被盜,考古專家僅發掘出其中的2件,現藏山西博物院。

另外14件,則被盜墓者盜走後賣掉。

後來,上海博物館將這14件從香港古玩市場買了回來,並將其收藏。

該編鐘不僅是樂器,而且上面刻有355個字的銘文,上面所記錄的是一場戰爭,這在古書上沒有被記載,對於研究西周歷史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西周太保鼎

西周太保鼎,西周時期的青銅器,清朝末年在山東省壽張縣梁山出土,現在收藏於天津博物館。

該鼎紋飾優美,造型獨特,鑄造工藝精湛,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極高,是難得一見的古代青銅藝術珍品。

民國時期,該鼎為徐世昌所收藏,並一直保存在家裡。

建國後,徐世昌的後人將他捐給了國家。

三、西周大克鼎

西周大克鼎,又被稱為「膳夫克鼎」,為西周晚期的青銅器。

通過對鼎內的銘文研究得知,當時一名叫「克」的大貴族,為了祭祀他的祖父,就命人鑄造了這件大鼎。

西周大克鼎高93.1厘米,重量超過四百斤,造型宏偉古樸,線條雄渾流暢,有著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四、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在之前被稱為「司母戊鼎」,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代表作。

上世紀三十年代末,該鼎出土於河南安陽,因當時正處於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對該文物垂涎三尺,曾多次想通過各種方法將它奪走。

其發現者為了防止被日軍搶走,將它重新掩埋在地下,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才挖出。

建國以後,該鼎先是收藏於南京博物院,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後,就從南京調往北京,成為國家博物館的「鎮國之寶」。

起初,郭沫若通過對鼎上文字的解讀,給它起名為「司母戊鼎」。

後來,經過很多專家研究發現,該鼎為商王為祭祀其母親「戊」而鑄造,故應該把「司」改為「後」,這才有了「后母戊鼎」的名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國家博物館的十大鎮館國寶,太開眼了!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中國水平最高的考古博物館。也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整體規模在世界博物館中位居前列,此館始建於1912年,叫做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