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啟示錄(二十一)——博物館裡的西周晚期重器攻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書接前文:

西周晚期,包括厲王,宣王和幽王,幽王的東西我查資料的時候見到過,但是寫的時候怎麼也找不到了,以後找到再補吧,厲王和宣王時候,重器很多,都非常有分量,名氣也都很大,網上資料也好找,就簡單說了:

周厲王:

厲王叫姬胡,周夷王的兒子,西周第十位君主,歷史上著名的昏君,博物館裡厲王的文物很多

害夫簋(簋王) 寶雞青銅博物院藏 國家級文物

這個簋有好幾個名字:厲王簋,胡簋,簋王,王簋

「(害夫)音胡」,所以叫胡簋,是周厲王為祭祀先王的自作器,據說是目前出土的西周唯一的王器,所以又叫王簋,因為是目前所有出土的簋中器型最大的,所以又稱簋王,這件簋是西周青銅器斷代的標準器。

散氏盤,青銅器斷代上一般將散氏盤定為周厲王時器,台北故宮藏

散氏盤原拓

嘉慶皇帝顒琰50歲的生日,阿林保將散氏盤敬獻給皇上做壽禮。

皇上給了他兩江總督去當。

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盤,阿林保獻寶祝壽榮升」的傳說故事。

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一個青銅盤能和大鼎,虢季子白盤相提並論,珍貴程度可見一斑,現在大盂鼎和虢季子白盤在國博,毛公鼎和散氏盤在台北故宮。

散氏盤銘文357字。

內容為土地轉讓,記述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並詳記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後記載舉行盟誓的經過。

晉候酥鍾: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上博14,山西2

晉侯蘇編鐘是一套打擊樂器,全套共16枚,可分為兩組,每組八件

刻鑿的晉侯蘇編鐘銘文

16件如出一轍,不僅文字都是刻鑿上去的,而且上面的文字可以連讀。

晉侯蘇編鐘成為晉侯墓地發掘出的最重要器物,主要還是因為其上刻鑿有355個文字,這是青銅器銘文半個世紀以來最重要的發現。

銘文完整記載了周厲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晉侯蘇受命征伐夙夷的全過程:周厲王不僅親臨前線,還制定了具體的作戰方案,他親自向晉侯蘇下達命令,結果王師大獲全勝。

周厲王隆重賞賜了晉侯蘇。

為了報答和頌揚天子的美德,晉侯蘇鑄造了這套編鐘。

為了得到清亮的樂音,先秦編鐘採用純凈的高錫青銅鑄成。

高錫青銅質地堅硬,殷商、西周時期缺少完善的鋼鐵刻鑿刀具,所以銘文都是鑄造成形。

即使到了春秋戰國之交的青銅時代末期,儘管出現鋼鐵刀具,銘文也多是鑄出。

在晉侯蘇編鐘出現的西周晚期,這些文字是如何刻鑿上去的?有人提出使用隕鐵刀具、高錫超高錫青銅刀具、人工煉製的鋼質刀具的種種可能性。

但究竟用的是什麼材料刀具,現在還不得而知。

專家們配置了不同硬度的青銅利器在青銅上刻鑿文字,都以失敗告終。

這說明早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時期,山西人已經製造出了像鋼鐵一樣堅硬的工具在青銅器上刻字。

這是一套改寫中國冶金史的寶貴資料!

在晉侯蘇之前和之後一段時間,鍾銘都是鑄出的,而它竟然是刻鑿上去的。

無怪乎當其中的14件被人盜賣到香港文物市場上,無論是博物館還是私人收藏家,都認為是贗品,長期無人問津。


1994年,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先生在網上看到原件和銘文的照片,根據一生浸淫青銅器的經驗,迅速判斷出來它們貨真價實。

如此珍貴的文物,竟然包裝在箱子裡,從香港郵寄到了上海。

殘缺不全的晉侯蘇編鐘回歸上海博物館的當年,晉侯墓地搶救性發掘出數十件青銅器中,就有剩下的另外兩件。

感謝晉侯蘇編鐘的刻鑿技法,感謝馬承源的慧眼識珠,否則16件團聚內地,也是一件不置可否的事。

如今,晉侯穌鍾作為中華珍寶,被列入第一批中國禁止出境展的64件一級文物之中。

14枚藏於上海博物館,2枚藏於山西博物院。

多友鼎,陝西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

銘文記載的是獫狁入侵,厲王命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迎擊,激戰半個月,共打了四次大仗,都取得了勝利。

將獫狁逐出了周境。

武公將多友的戰績報告給了厲王,厲王給予以多友重賞,賜給多友青銅一百多鈞。

多友特鑄此鼎以紀念該件事情。

禹鼎:國博

禹鼎不是大禹的鼎,是厲王時一個叫禹的人所作。

這個鼎在宋代之前就被挖出來了,宋代《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等書著錄稱為「穆公鼎」。

後來又被埋了,1942年在陝西省岐山出土以後,經過銘文對照,發現和宋代的穆公鼎一樣。

所以禹鼎很富有傳奇色彩,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宣王:

宣王叫姬靜,周厲王之子,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建立了曇花一現的「宣王中興」,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就是從宣王開寫的。

虢季子白盤,國家博物館藏

虢季子白盤很大,差不多跟浴缸大小,這件青銅器名氣太大,網上資料眾多,不多說了。

頌鼎,上海博物館

西周頌鼎是周宣王時代的史官名頌者所作。

此鼎傳世共 3器,其中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各藏 1件。

以上海博物館收藏者最大最重。

從書法方面來看,《頌鼎銘文》是西周晚期金文大篆中成熟意味最明顯的作品,被後世稱為臨習金文的最理想的範本之一。

頌壺,中國國家博物館

還有同名曰「頌」的簋五件、壺兩件。

其銘文記載西周王朝中冊命典禮的時間、地點、王位、受命者等,是研究上古政治史的重要資料。

宣王時期最有名的青銅器是逨器,出土了一大堆,創造了很多考古學上的奇蹟,網上相關資料很多,簡單抄幾段:

這批器物造型精美,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

27篇銘文共計3000餘字,尤其是其中的逨盤和四十二、四十三年逨鼎的長篇銘文,為我們清晰地勾勒了西周歷史。

銘文中年月日和月相的記載,有助於校驗萬眾矚目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階段性成果,對於構建中華民族文明史將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這批文物創下了8項中國考古之最:

一、第一次發現西周青銅器的洞式窖藏;

二、第一次發現一個家族27個青銅器出土於一個窖藏,件件有銘文和華麗的紋飾;

三、第一次出土系統介紹一個家族8代世系事跡的青銅器;

四、第一次發現一個家族史銘文總長達4048字,這是目前一次銘文最多的考古發現;

五、第一次出土完整記錄周王朝紀年銅器中年份最高的;

六、第一次出土完整記錄周王朝從文王到厲王以及宣王的名稱、位次和有關事件的青銅器,是紀錄周王最多的一次發現;

七、第一次發現「考(孝)」於青銅器銘文之中;

八、第一次發現建國以來出土銘文最長的銅盤——逨盤,達372字,內容極其重要,該盤堪稱目前「中國第一盤」。

逨盤:

逨盤,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逨盤的銘文太漂亮了,來個單幅的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四十二年逨鼎共兩件,這是其中一件,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四十三年逨鼎共有十件,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四十三年逨鼎內銘文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師寰簋(周宣王時期),上海博物館藏

師寰簋的銘文記錄了周宣王命令師寰率師討伐淮夷的事件。

周幽王時期的文物暫缺,待查後補。

終於把西周各朝的文物說完了,下章該回到史記上,說說他們的故事了。



(待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禁止出國展出的國寶級文物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或「檀公簋」,1976年出土,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器內底鑄銘文4行32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圓形兩耳方...

青銅器之鄉話青銅

參觀青銅器博物院大概六七次之多,大都是陪著親戚朋友去的,可是達到真正了解青銅還差的很遠,不過每次都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