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他執意花百萬買下的「假貨」,如今卻是上海博物館之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他一定是最了解青銅器,也是最熱愛青銅器的人。

這是手望為你講述的第208個故事

編者 / TEA 出品 / 手望

——

上海並非出土青銅器之地,但上海博物館(以下簡稱上博)卻是中國青銅器藏品陳列數量世界第一的博物館。

這除了多年來上博對於文物的保護和自身苦心經營之外,離不開一個和青銅器廝守了一輩子的人。

他就是上海博物館已故前館長馬承源先生,馬老被譽為「中國青銅鑑定第一人」。

他苦心鑽研半個多世紀,寫成了20世紀最完整也是最權威的青銅器著作。

馬老對於青銅文物有著靈敏「嗅覺」,因為馬老的慧眼,無數青銅器得以存世在千年以後重新散發出別樣的光芒。

馬承源在上博新館留影

馬老十幾歲時便對書法國畫很感興趣,也自學了篆刻。

但畢業以後的馬老只能接受上級指定的工作,他當過中學教育處處長、研究室科員、也曾被任命為電器廠廠長,這些顯然都不是馬老想要的。

馬老漸漸在上海這個聚集了很多文物與收藏家的古韻城市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和文物打交道,去博物館工作。

八十年代馬承源夫妻

初入博物館的馬老像個剛戀愛的毛頭小子,唐朝的書法、宋代的畫作、明清的瓷器他都覺得有意思,但能讓他頻頻駐足的還是一個個青銅器具。

此前從未接觸過青銅器物的馬老,初見大型青銅器上的銘文,就有了要和它們打一輩子交道的打算。

那時的他,雖然對青銅器上的金文十分感興趣,可青銅器身上澆築的文字對他來說無異於天書。

看著身邊的專家學者輕而易舉的翻譯出器身上的金文,馬老佩服的同時也暗自決定要成為對青銅領域的行家。

馬承源命名的青銅器——何尊(30塊從廢品站收回的國寶)

從一開始的「看熱鬧」到後來的「看門道」,從初見時的好奇到後半生的熱愛,青銅器上用金文記錄的已逝歷史是馬承源老先生對青銅著迷的原因。

儘管歷經千年風霜的青銅器已不如出世時熠熠生輝,但它們的歷史意義卻遠遠大於後世許多工藝精美的文物,青銅器身上的文字為研究失載或記載甚少的上古國家提供了大量寶貴資料,它是銜接一段歷史的載體。

在國家文物局首批64件禁止出國展出的珍貴一級文物清單中,上博一共有兩件(組)青銅文物入選:一件是上過《國家寶藏》大火了一把的大克鼎,還有一組便是晉候蘇鍾。

晉候蘇鐘的造型比起曾侯乙編鐘顯得較為普通,但鐘身上的銘文卻讓它極具歷史價值,甚至一躍成為國寶級文物。

晉候蘇鍾(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它是第一件出現「晉侯」兩字的西周青銅器,同時也為學術界一月四分月相說的長期討論做了一個明確無誤的證實。

銘文具體記載了周厲王親征東夷的功績,是對西周史料的重要補充。

晉侯蘇編鐘還證實了西周晉國的都城在曲沃。

漢代以來,諸多史籍未能明確記載晉都之所在,這套編鐘即證實了曲沃就是晉國的都城。

天馬——曲村遺址

這個有著不凡身世的千年古鐘就與馬老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92年馬老和友人在逛香港的古玩市場時,一家不起眼的古玩店地上的14隻已蒙薄灰的古鐘吸引了馬老的目光。

在一番仔細觀察後馬老隨即決定買下這14隻古鐘。

92年的香港是中國古董境外交易的中轉站,很多文物便是在那時被交易後流失海外的。

雖然一隻鍾只要6萬,14隻一起打包不過百萬,但在92年對於科研經費還不充裕的中國來說也不亞於一筆巨款。

更何況隨行的人都認為馬老看走了眼,這14隻古鐘明顯就是後人仿製的,大家甚至認為仿製的人還沒什麼常識。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鐘上的銘文都是刻上去的,並且是分別刻在14個鐘上。

彼時出土的幾萬件殷周青銅器大多是將銘文先刻在陶范上,與花紋一同澆築在青銅器上。

萬件文物,無一例外。

同時一些鐘上沒被氧化完的金色更是被看做仿製者仿製功力不到位的表現。

諸多條件坐實了這14隻鍾是「假貨」的身份,可馬老十分堅持,甚至不惜賭上自己的職業生涯,他一定要將這些古鐘帶回國。

馬老的執拗讓隨行的友人不得不掏錢買下這14隻假貨,大家都覺得馬老的這個教訓買的未免也太大了些。

當鍾運回上海後,看過鐘的專家都認為馬老看走了眼,說他花了大價錢買了套假文物回來。

面對眾人的質疑,研究了半輩子青銅器的馬老道出了他一定要買這些古鐘的原因:14隻鐘的銘文雖然是刻在上面的,但將鍾按大小排列後,會發現讀不通的銘文其實是連貫的句子。

晉侯蘇鐘上的銘文拓片

而且上面很多文字都是原來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上鮮有出現的。

若是後人仿製,有著如此高金文造詣的仿製者會不知道西周青銅器多以澆築成型,直接將金文澆築在青銅器上就好,又何必大費周章做一個四不像出來呢。

雖然馬老的解釋有理有據,但大多數人還是覺得買鐘的錢打了水漂,畢竟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馬老的推測。

晉侯穌鍾(兩件) (現藏於山西博物院藏)

就在買回鐘沒多久,1992年8月,正在發掘晉侯墓地的專家鄒橫表示在發掘過程填土時出現了兩個編鐘,兩個鐘上也有雕刻的銘文,上面寫著「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茲鍾」。

而馬老買回的鐘,經過清洗去銹,內壁的銘文顯露出來,上面有著「晉候」二字,同時按照順序排下來,最後一個字便是「萬」,與晉侯墓地出土的兩隻鍾連起來,就有了「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茲鍾」這樣西周時期常見的關於讚美先祖,祈求平安的文字。

連貫的字句,鐘身上的「晉候」二字,都證明了馬老一擲百萬買回來的「假鍾」,百分百是擁有千年歷史的西周古物——晉候蘇鍾。

「年無疆,子子孫孫」銘文拓片

16隻鍾會分隔兩岸,是因為當時的盜墓分子趁考古隊因老百姓秋收而中斷挖掘的空擋將墓里的14隻鍾摸走,並偷運到了香港。

馬老在香港遇到14隻遺落的鐘是運氣,但遇見之後的故事,與運氣無關,只與馬老的才學和膽識有關。

馬老一次次憑藉著犀利獨到的眼光,在「大煉鋼鐵」狂潮之下,搶救了許多珍貴的青銅器,在那個全民煉鋼的瘋狂時刻,他與同事們從上海冶煉廠等企業待回爐的「破銅爛鐵」中搶救出了西周早期的鄂叔簋、春秋時期的魯原鐘、東漢時期的嬰座熨斗等大批文物。

西周鄂叔簋

於馬老而言,關於青銅文物的研究就像是做一道極難的數學題。

當他跨過歷史的長河一次次與文物對話,撥開迷霧,了解到的關於歷史的真相不亞於解開一道數學題的喜悅。

馬老這輩子都與青銅為伍,鍾、鼎、尊、簋都是銘文的載體,也是一本本記載歷史的青銅之書,馬老究其一生都在翻閱它們。

青銅器從來都不是塵封的古董,每一件青銅都是那個時代一種文化的印記,只有透過它們,我們才能去觸摸那個遙遠時代的厚度和溫度。

資料來源:

視頻《懷念青銅器大家馬承源》

《中國古代青銅器》(馬承源著)

最早記錄「中國」一詞的青銅器——何尊

馬承源尋寶記:上博青銅館的寶貝從哪兒來

晉候蘇鍾因盜掘分隔兩地:14件在上海,2件在山西

——

內容為【手望Sowarm】公眾號原創並首發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不知道的國寶故事(二)

在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64件頂級國寶文物之中,有一件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一套編鐘,共有16件,其中14件於1992年由上海博物館從香港一個古玩肆購回,另外2件後來出土。所有編鐘都是甬...

上海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什麼是山西的文物

熟悉歷史文物的朋友都知道,上海市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來自山西的晉侯蘇鍾,出自晉候墓。但是這樣一件本該屬於山西的文物,怎麼會跑到上海去呢?晉侯蘇鍾,西周時期金屬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