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在甘肅東南部發展和壯大考古研究綜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06年禮縣大堡子山遺址樂器坑

禮縣圓頂山遺址出土四輪青銅車形器

2006年禮縣大堡子山遺址樂器坑出土秦子鎛

禮縣大堡子山遺址M2出土玉琮

原法國吉美博物館藏、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大堡子山遺址出土金飾片

馬玉萍

秦帝國是中國歷史上創建的第一個封建帝國,其建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

秦帝國所設立的行政管理制度、政治制度和禮儀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

秦人從一個遠在華夏邊緣的周王朝的附庸國發展到諸侯國最後殲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的過程既反映了秦人和秦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也是中華文明發展進程的縮影。

而這一歷史進程就發端於甘肅,作為秦人的發祥地,甘肅在早期秦文化和歷史的研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為了釐清早期秦文化的起源和發展脈絡,研究秦早期歷史,200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國家博物館考古部和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等五家單位共同組成了早期秦文化考古隊,在西漢水上游和渭河上游地區進行了一系列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和研究工作,通過10年的辛勤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進一步彰顯了甘肅東南部在秦歷史和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甘肅東南部的西漢水和渭水上游地區地貌多為山間谷地,在冷兵器時代,從地形上來說為易守難攻之地,這樣的地形為西遷之後實力尚還弱小的秦人提供了一個較為適宜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在這一地區有鹽和金屬等稀有資源,正是在甘肅東南部地區,秦人最早建立了自己的都邑和聚落,通過不斷與西戎的鬥爭積蓄和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向東進入關中,最終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

甘肅東南部地區的實力積蓄和所奠定的精神、制度、文化底蘊是秦人最終走進關中、問鼎中原的堅實基礎。

同時,秦在與西戎戰爭中的勝利也穩定了自己的後方,使他們能安心面對東方諸國的挑戰,為秦的統一提供了堅實保障。

秦文化也是在甘肅東南部地區逐漸發展成熟的,從初期還帶有濃厚的商文化風格,經過與西戎和周文化的融合發展而逐漸形成風格明顯的秦文化。

這一過程在清水李崖、禮縣大堡子山和甘谷毛家坪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清晰反映。

秦文化吸收了西戎文化的洞室墓、屈肢葬、金器、鐵器、動物紋樣、銅鍑和短劍的使用等,吸收了周文化的宗廟和朝寢建制、用鼎制度、懸樂制度、周式風格的陶器、文字特點等文化因素,造就了秦文化兼容並蓄的特點。

在甘肅東南部,秦人最早嘗試了一套新的行政管理系統,首開郡縣制地方行政管理體系建設之先河。

秦武公十年討伐邽戎和冀戎後,在今天的天水、甘谷一帶設置了邽縣和冀縣進行管理,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設置的以地緣關係進行管理的行政管理體系,經歷代王朝的不斷完善,郡縣製成為中國古代行政管理體制的基石。

甘肅東南部地區是西戎傳統的生活區域,早在秦人到達這裡之前,他們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

秦人西遷到此擔負著拱衛周王朝西方邊境安全的重任,這就不可避免地與西戎諸族發生了衝突。

史書記載秦人的大駱一支就為西戎所滅,周宣王以秦仲伐西戎、亦為西戎所殺。

自莊公以後至穆公的歷代秦公多致力於對西戎的戰爭,通過歷年的戰爭,秦人在和西戎的鬥爭中逐漸占據上風,至秦穆公時終於「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當然,秦與西戎的戰爭並沒有因為穆公的勝利而畢其功於一役,秦與西戎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到了戰國晚期。

正是通過與西戎諸族的長期戰爭培養了秦人尚武勇敢的精神和發憤圖強、不屈不撓的意志,這正是推動秦人完成統一六國、建立秦帝國的強大精神支柱。

西漢水上游發現的寺窪文化遺址和秦人遺址犬牙交錯分布的狀況,秦人的聚落和城址多控制咽喉要道的情勢,就是當時秦戎雜處、戰爭持久的真實歷史寫照。

在甘肅東南部,秦人通過與西戎之間不斷的戰爭和征伐形成了獨特的處理族群之間關係的模式,也基本形成了秦人治理被征服部族的基本管理制度。

秦戎關係的變化經歷了和平與戰爭的交替。

在秦人西遷初到之時,秦戎之間還有通婚,申侯之女嫁與大駱為妻,秦襄公之妹也嫁與豐戎之王,這些經驗在以後秦人處理與其他族群之間的關係時也經常運用,雲夢睡虎地秦簡中就有如何處理秦人與其他族群之間婚姻關係的專門記載。

固然秦人對西戎之間關係的處理是以戰爭征服為主,但還是經歷了從初期的簡單征服到征服後的遷徙再到通過征服、懷柔、貿易、賞賜等多種方式處理秦戎之間關係的政策變化。

商鞅變法時就招徠西戎的民眾進入關中參加農業生產,在秦統一六國的進程中也少不了西戎士兵的參與。

正是秦與西戎在不斷鬥爭中加快了族群之間的融合,奠定了秦國處理不同族群之間關係的基礎。

馬家塬墓地所反映的就是戰國時期被秦人征服後羈縻統治下的一支西戎首領和貴族的墓地,是研究秦戎關係的珍貴資料。

對於距離秦腹地較遠、人口眾多、實力強大的西戎部族,秦採用了屬邦、道的管理系統進行統治和管理,在今天甘肅天水、隴西一帶就設置有狄道、獂道和綿諸道等進行管理。

這套管理體系在以後秦人管理其他被征服的族群時也被廣泛運用。

秦人的祭天系統也初成於西漢水上游。

秦襄公由於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得封為諸侯後,即「立西畤,祠白帝」,建立了秦人以畤為祭天系統的雛形。

在禮縣鸞亭山發現了西漢皇家的祭祀遺蹟,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的現象推斷,秦襄公所設的西畤也當在此。

這套祭祀系統經過歷代秦公的不斷完善,最終成為一套完善的國家祭天系統,不僅在秦帝國時期被沿用和進一步改進,漢承秦制後也沿用了這套祭天系統。

秦人陵園系統和埋葬制度也在居於甘肅東南部時期初成。

禮縣大堡子山秦公陵園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秦公陵園。

東西向的「中」字形大墓的墓葬形制和在主墓南部有車馬坑隨葬車馬以及在西南部有祭祀坑的陵園布局,對以後秦的陵園系統和埋葬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在以後秦人陵園的建設中所繼承。

總之,甘肅東南部地區在秦歷史和文化的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地位,既是秦人歷史的發端,也是秦文化的肇源,更是我們認識秦歷史和秦文化發展演變的最重要的區域。

(本欄圖片由作者提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始皇的先祖西垂陵區出土珍貴文物

2004年以來,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國家博物館田野考古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聯合組成工作組赴禮縣進行早期秦文化研究和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特別是...

考古專家揭開大堡子山遺址神秘面紗

光明網07-23 01:12顯示圖片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物質遺存璀璨豐富。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共生互補的發展歷程中,秦人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統一了文字、...

邊陲「小山嶺」曾經留下先秦帝國的厚厚印跡

關於秦人文化發祥史,世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享譽中外,位於陝西省境內的秦始皇陵園和照亮東方的秦始皇兵馬俑,可以說這些秦人文化遺產只是象徵秦人強盛至極的一個結局,或者說是一個歷史縮影。而故事的序幕,卻...

早期秦文化考古調查與發掘

帶頭人:信立祥20世紀90年代,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慘遭盜掘,大量文物珍品流失海外。這片墓地傳出青銅器百餘件,很多銅器銘文中有「秦公」字樣,震驚了學術界。1998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墓...

秦的發祥地:禮縣

四周是重重迭迭的黃土山丘,中間彎彎曲曲流出兩條河:大一點的叫西漢水,小一點的叫燕子河,在兩河交匯處的西岸,依山面水坐落著一個小小縣城,這就是甘肅禮縣。禮縣古稱蘭倉,大概因為在遠古時代它水草豐茂,...

古道風騷,甘肅禮縣!

禮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據境內出土的仰韶文化文物考證,6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是夏、商時氐族、羌族居地,殷末、周時的秦人發祥地;秦文公以前的國都西垂故址,有出土的大量秦代墓葬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