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發現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頒獎儀式暨青年考古沙龍在社科院考古所舉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4月17日,第五屆發現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頒獎儀式暨青年考古沙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舉行。

此次活動由發現中國文化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承辦。

數十位專家學者與學子齊聚一堂,參與並見證了本年度的獎學金頒獎儀式。

在李濟先生之子李光謨教授的大力推動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自2011年創設以來至今已成功舉辦五屆。

該獎學金旨在紀念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先生的開創之功,同時鼓勵更多學生積極進取、超越自我,成為無愧於時代的考古人。

現「李濟考古獎學金」已成為海內外考古專業在校生加強考古認知、激發考古熱情和嶄露頭角的新舞台。

與會學者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徐天進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陳勝前教授、故宮出版社宋小軍副主任、發現中國基金髮起人曲向東先生,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公共考古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國祥研究員、夏商周研究室主任許宏研究員、漢唐研究室主任朱岩石研究員、考古資料信息中心主任鞏文編審、以及中國考古網負責人喬玉副研究員等專家學者作為嘉賓出席本次頒獎。

儀式由發現中國項目負責人金豆豆主持。

與會學者

與會學者

受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長委託,劉國祥研究員在致辭中首先對所有獲獎者、入圍者表示衷心的祝賀,對各位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並對發現中國文化基金五年來的堅持不懈表示感謝。

李濟先生早年留學美國,回國後主持了殷墟發掘,為中國考古學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一級學科的考古學,基於大量的田野發掘工作擁有豐富的考古材料,也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

劉國祥研究員回顧了20年前在興隆窪遺址發掘時遇到的重重困難,他認為經過近20年的努力發展,中國考古學在理論方法、技術手段等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沿,近年來也更加注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如二里頭國家文化工程和國家級考古公園的建立。

除此之外,公共考古事業蓬勃發展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劉國祥研究員表示目前中國處於從考古大國向考古強國發展的轉型期,讓中國考古走出去,在世界考古範圍內看到更多中國人的身影就需要人才的培養,「李濟考古學獎學金」致力於鼓勵年輕考古學生為中國考古學貢獻青春和力量。

最後他希望各位獲獎者、入圍者能以此為起點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學術組獲獎者作報告

學術組獲獎者作報告

公眾考古組獲獎者作報告

本屆獎學金於去年8月開放申請,經初審、複審、終評三輪後,最終評選出獲獎者10名(學術組8名,公眾考古組2名)。

學術報告會上,10名獲獎者分別匯報了相關獲獎成果。

本屆獎學金獲獎研究內容涵蓋廣泛,除了傳統的考古學研究,還包括植物考古、古人類學、冶金考古、公眾考古等多個領域。

其中既有對已有材料和觀點的分析與新認識,也有通過跨學科手段推進相關問題的研究。

從舊石器古人類股骨研究到新石器咸頭嶺文化的生計方式研究,從對史前鹿角靴型器的分析到青銅器斗形爵的分析,從漢墓中出土陶案禮儀功能研究到利用科學技術對礦化鐵器進行金相學研究,從小眾的「殷墟廣播劇」到剛成立不久、廣受好評的微信公眾帳號「挖啥呢」。

相關專家對各項研究成果都給予充分肯定,同時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之處,並對未來進一步的研究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獲獎者與專家學者合影

入圍者與專家學者合影

隨後進行頒獎儀式,頒獎嘉賓為第五屆李濟考古學獎學金獲獎者與入圍者頒發證書和獎盃。

「發現中國」文化基金髮起人之一王海榮先生表示,一晃5年過去,未來李濟考古學獎學金的路會越走越遠,還將陪伴更多的考古學子。

下午的講座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許宏研究員為大家帶來題為《從小屯到二里頭,從李濟到未來》的講座。

許宏老師從早期宮殿建築考古的視角出發,梳理了從小屯夯土的發現、城子崖遺址城牆夯土發現,到二里頭1號宮殿、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及其宮室建築的發掘歷程,許宏老師表示正是在這種從抽象到具象、螺旋式上升並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中,中國考古學的發掘方法、理念和具體操作流程才得以不斷完善。

隨後許老師又談到了李濟先生的當代意義,作為中國第一位攻讀人類學的留美博士,李濟先生的研究風格中帶有人類學化的色彩,作為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先生接受了西方考古學的技術和觀念,力求在世界背景下觀察和思考中國。

斯人已去、思想不朽,其融合貫通、開拓的全球視野值得後輩學習。

精彩的講座過後,是主辦方特別設置的青年考古沙龍活動。

學者與學子就「從李濟到未來」、「文物的保護與合理利用」這兩個主題展開熱烈的討論。

在習近平主席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後,不少考古工作者都表示深受鼓舞。

劉國祥研究員向同學們分享了前後20年所經歷的地方政府、群眾對考古工作、文物保護態度的轉變。

朱岩石研究員表示雖然文物保護的呼聲此起彼伏,但目前中國的文物保護工作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藉此契機,徐天進教授也呼籲在座的各位學者學子,在研究學習、提高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希望考古人能夠出於一種特殊的情懷,對社會負責,為文物保護盡微薄之力。

附:

【獲獎名單】

[學術組]

陳偉駒 吉林大學 文學院

《咸頭嶺文化的生計方式研究》

蔣赴美 南開大學 歷史學院

《京津冀地區漢代陶模型明器研究》

任瑞波 吉林大學 文學院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淺析「唐汪式陶器」——兼論唐汪類型與蘇貝希文化的關係》

孫沛陽 復旦大學 中文系

《爵與羽觴》

魏偏偏 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周口店田園洞古人類股骨形態功能分析》

魏鎮 中國人民大學 歷史學院

《洛陽漢墓中的陶案及其禮儀功能》

許晶晶 山東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試論中國史前的鹿角靴形器》

張昕瑞 西北大學 文化遺產學院

《完全礦化鐵器的微損金相學研究——漢陽陵陵邑出土鐵器的科技檢測》

[田野組]

(空缺)

[公眾考古組]

北山小分隊 河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北山小分隊考古廣播劇》

奚牧涼 北京大學 考古文博學院

《「挖啥呢」公眾考古新媒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四川考古:多項第一 不斷出新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春海 實習記者 饒嘉)8月26日,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邀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在該所以「考古四川與四川考古」為題做了專題講座。四川考古在中國考古史的發...

中國公共考古發展的歷程、前景及社會意義

10月11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國祥研究員在湖北省圖書館長江報告廳作題為「中國公共考古發展的歷程、前景及社會意義」的主題講座,介紹我國公共考古的現狀及今後的發展...

小南山遺址考古成果論證會舉行

本報訊(記者董雲平)由黑龍江省文化廳主辦、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饒河縣政府承辦的「小南山遺址考古成果論證會」,近日在饒河縣召開。參加論證會的專家有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喬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