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封中原記憶 考古專家講述東漢帝陵等考古新發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新網鄭州4月23日電(劉鵬 梅志剛)22日,一場以「啟封中原記憶,感知河南考古」為主題的考古新發現報告會在河南博物院拉開序幕。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業界專家學者向社會公眾集中披露了鄭韓故城遺址、洛陽東漢帝陵等考古新發現。
官方表示,此舉旨在讓考古走近公眾、普及考古知識,希望越來越多的社會大眾關注考古,並參與到文物保護事業中來。
河南地處中原腹地,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祥地,見證了中國近代考古學從誕生到成長、並逐步發展壯大的全過程。
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當日說,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是不可再生的資源。
考古工作的目的就是保護地下文物、傳承文明,保存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和記憶。
田凱表示,舉辦此次公眾考古報告會,目的是讓考古走近公眾、普及考古知識,同時也希望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關注考古,參與到文物保護事業中來。
當日的報告會現場,來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樊溫泉先生以「中原古都又現輝煌」為主標題,講述了榮獲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的鄭韓故城遺址考古發現。
據介紹,鄭韓故城位於新鄭市區及其周圍一帶,雙洎河(古洧水)與黃水河(古溱水)交匯處,為「春秋十二諸侯」鄭國和「戰國七雄」韓國的都城。
在其大墓中出土的車輛和馬骨之多,車輛種類之全,在我國東周考古發現中名列前茅,為研究周代車馬葬制、葬俗、馬匹特徵等,特別是周天子封邦建國的「王之五路」內容提供了重要材料,也為北城門遺址清理的帶車轍的道路遺蹟提供了相互的印證。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趙海濤先生以「華夏第一王都再現獨特宮室」為題,介紹了榮獲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的二里頭遺址宮殿區5號基址考古新發現。
據介紹,5號基址位於二里頭遺址宮殿區東中部,與其東側的3號基址並列,是二里頭遺址中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宮殿基址。
5號基址也是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最早的多進院落大型夯土基址,是中國後世多院落宮室建築的源頭,將「多進院落」建築模式的源頭上溯到了3700年前。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王咸秋先生以「探索東漢皇帝的長眠之地」為主標題,講述了榮獲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的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考古新發現。
據介紹,2003年起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結合「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項目,對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劉家井大冢、朱倉722號墓等7座東漢帝陵及其陵園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勘探。
經過多年來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首先確認了東漢時期帝陵陵園的總體布局。
通過一系列調查與發掘工作,對東漢帝陵的形制及陵園布局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為今後研究東漢時期陵寢制度的內涵與演變,以及進一步探討各陵陵主歸屬等問題,都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完)(來源:中新網)
相關新聞
考古奧斯卡:從洛陽東漢帝陵看兩漢陵寢制度的不同
在去年一整年的海昏侯熱中,讀者們多半會被層層疊疊繁複華麗的隨葬品吸引住目光,而對兩漢高等級墓葬的葬儀葬制本身了解不多。
一年一度的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結果將在10日下午揭曉,在進入終評的二十六個新發現中,洛陽東漢帝陵可謂是一瞥漢代帝王陵寢制度的絕佳材料。
持續十六年的考古歷程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現與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合併為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一次對東漢帝陵展開考古調查工作,是在國家文物局對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項目立項後的2003年。
此前,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曾對邙山和洛南這一區域內可能屬於東漢帝陵的二十餘個墓冢進行了踏查。
早期認識的東漢帝陵分布圖(圖片來源:《東漢帝陵有關問題的探討》)
考古調查,意在了解帝陵之地望。
首先判斷東漢帝陵的分布區域,再找出每座陵冢的陵園範圍,最後對其歸屬進行分析。
簡而言之,就是回答「在哪」、「多大」和「屬於哪個皇帝」這三個問題。
就東漢帝陵而言,由於墓誌刻石之類的材料是更晚期才出現的,無法像調查西晉、北魏帝陵時直接利用碑刻或周邊墓葬的墓誌記載來交叉判斷,只能依靠考古類型學原理,結合文獻材料進行實地調查和勘探。
根據《續漢書·禮儀志》等史籍,除獻帝禪陵位於河南焦作修武縣之外,其餘十一座帝陵均位於洛陽,按位置分為漢魏洛陽城北兆域(孟津縣境內)的五座,包括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沖帝懷陵和靈帝文陵,以及南兆域(偃師市境內)的六座帝陵,即明帝顯節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殤帝康陵、質帝靜陵和桓帝宣陵。
2009-2017年發掘區(圖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網站)
朱倉M722 陵園遺址1 號台基東部及內陵園東門址(圖片來源:文博中國)
朱倉M722陵園遺址1號台基東側排水溝(圖片來源:文博中國)
2012年,針對東漢陵園的主動發掘工作首次展開。
截至2017年,先後發掘了孟津縣朱倉村M722東漢陵園遺址和伊濱區白草坡村東漢陵園遺址,累積發掘面積超過14000平方米。
截至目前,勘探總面積256萬平方米,已經進行考古勘探的帝陵共七座,分別是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劉家井大冢、朱倉M722、朱倉M707、白草坡村東漢帝陵。
在封土周圍均發現大面積的陵園建築基址,集中分布在封土東側或東北側,發掘者認為存在內、外兩重陵園。
陵區發掘工作基本復原了東漢帝陵的面貌,回答了陵園布局、陵區內建築結構等問題。
陵園的始建年代和使用年代由於缺乏完整的證據,出土遺物常常缺乏可靠的地層關係,且「整個陵區從東漢早期到晚期都有建設,單個陵園內出現不同時期的遺物實屬正常」,因此尚未對各陵園的歸屬形成定論。
由於在可見的未來都不會對帝陵本體做考古發掘工作,對帝陵陵園的考古發掘就是我們了解兩漢陵寢制度的核心材料。
西漢東漢大不相同
總體上看,西漢和東漢帝陵在陵寢制度上已經出現較大變化,東漢陵園的考古工作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封土形狀不同。
封土是指堆砌於墓室之上、高於地面的土丘,多認為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聚族而葬的「公墓」制轉向以財富、地位維繫的共同體葬於一處的制度,出於強化辨識度的要求而產生。
西漢帝陵均為覆斗形封土。
2004年7月對偃師地區的大型東漢墓葬鑽探發現,耕土下殘留的封土為橢圓形。
海昏侯墓區M2封土(圖片來源:新華網)
邙山東漢帝陵封土(圖片來源: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白草坡村東漢陵園遺址勘探平面圖(圖片來源:文博中國)
二、墓室形制不同。
西漢帝陵為豎穴土坑木槨墓,即從地面豎直向下挖出墓穴,再用數重棺槨裝殮遺體與隨葬品置於其內。
西漢帝陵的槨室為「黃腸題湊」,即用柏木芯構築的框形結構。
東漢帝陵已探明為方坑明券墓,但未經發掘,推測為磚石混合型的迴廊形墓室。
三、墓道數量不同。
西漢帝陵為四條墓道的繁體「亞」字形墓,四條墓道除了表明等級最高之外,其必要性在於搬運開挖墓壙產生的大量土石以及安裝木槨。
東漢帝王陵墓使用一條墓道的洞室墓,平面呈「甲」字形,一方面強調了祭祀空間,另一方面是由於磚石墓的建造不需要四條斜出的墓道。
四、帝後合葬方式的變化。
西漢時期,皇帝和皇后雖埋葬於同一陵園,但位於陵園內的不同位置,墓室和封土都是分別建造,「同塋不同陵」。
東漢時期有明確記載,「合葬,羨道開通,皇帝謁便房」,帝後葬於一室。
五、外藏系統不同。
外藏系統指商周時期以來,出於「事死如事生」的需要,為逝者分門別類準備的「婢妾之藏」「廚廄之屬」等各類隨葬品。
西漢時期,外藏系統為陵冢內外大量不同類別的陪葬坑。
東漢帝陵中,就目前調查勘探的情況來看,沒有發現與墓室分離的外藏系統,應當是由於洞室墓的耳室、前室等取代了陪葬坑的功能。
六、陵園的封閉方式不同。
西漢時期,帝陵陵園皆以垣牆封閉,直到光武帝原陵,文獻中也記載是使用修築垣牆的方式。
而自明帝開始,「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開始使用「行馬」來作為陵園的界限。
「行馬」是指宮門、官署前阻攔同行的路障,一般認為是木質的柵欄。
七、此外,東漢陵寢的規模遠遠小於西漢時期,一方面是由於投入較少,另一方面和盜墓風氣日盛、社會上層提倡「薄葬」有關。
從帝陵材料研究社會變遷,問題何在
從帝王陵墓到刑徒墓地,墓葬材料既是探索死者生活習慣、愛好、社會經濟地位的一手材料,更可以被用於觀察長時段的歷史和社會變遷。
洛陽東漢帝陵的考古新發現,對於考古和歷史研究者而言十分珍貴,可以藉此進一步研究帝陵建制和發展脈絡,從而闡釋陵寢制度背後所隱藏的政治、經濟、社會意涵。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墓葬的特殊性質,在被用於分析死者生前的活動時,有其天然的局限性。
埋藏和形成考古記錄的過程會損失部分信息。
發掘者和研究者只能看到遭受過自然和人為破壞的「墓」,很難復原「葬」的過程。
而發掘工作本身,也會造成部分信息的損失信息的逐層遞減,需要儘可能地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尤其需要結合同一時段同一文化的其他遺蹟進行觀察。
其次,對於帝王陵墓而言,可能有一部分物品,是在墓主人死後才被選中作為其隨葬品的。
皇帝的生前和死後,其社會性和社會角色已經發生了變化。
陪葬品並不一定是墓主人生前擁有或者使用的東西,也可能被用以表達死者和生者之間的關係,或生者自身的意識。
墓葬是意識形態最集中的表現,是對現實社會網絡的歪曲再現,並不直接反映真實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關係,而可能是被構建的一種鏡像中的形態。
第三,對於研究者本身來說,只通過研究墓葬材料來觀察社會生活的全貌是不夠的。
絕大多數社會活動,都不會直接表現在墓葬中。
諸如財富地位、信仰習俗、親緣關係、社會結構,在下葬的儀式、隨葬品以及墓地的構建中,都只有部分的呈現,墓葬提供的只是一幅拼圖的一部分材料。
以上這些因素,都要求考古研究從實際出發,從材料引出理論而非相反,研究者需要結合同一文化的多類遺蹟來重建社會面貌。
考古奧斯卡︱國博學者評點2017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編者按】2017年度的十大考古新發現於4月10日在京揭曉,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特邀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霍宏偉對最終入圍的十個項目進行介紹和點評,以饗讀者。1. 新疆吉木乃...
剛拿了全國考古「奧斯卡獎」的兩大新發現,周日河南博物院免費聽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岩 實習生 王梅竹 圖片來自河南省文物局想聽專業考古人親口講解過去一年他們所親歷的河南最搶眼的考古大發現嗎?機會來了!4月22日,也就是本周日上午9點,2017年度河南...
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3月29日,由省文物局指導,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華夏考古》編輯部主辦的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出爐。本次評選共有11個發掘項目入圍,經過各項...
河南兩大考古新發現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看看都是啥
經過4月9日全天、4月10日上午的項目匯報和答疑解惑,4月10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按年代早晚排序)1四萬年...
二里頭遺址中心區考古工作新收穫
為配合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15年我隊對二里頭遺址中心區進行了勘探和發掘。勘探工作以進一步了解宮殿區及周邊的遺存構成及布局等情況為目標。勘探區域位於宮殿區西部、北側、東側,勘...
2017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河南2項入圍!
河南商報記者 高鵬4月10日,備受關注的「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河南省共計有兩個項目獲此殊榮,分別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的新鄭鄭韓故城遺址、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鄭州...
剛剛發布!史前最早土坯房領銜,2017年河南這五項考古大發現最耀眼!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岩2017年,河南最耀眼的考古大發現都有哪些?3月29日,大河報記者從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獲悉,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結果最新揭曉。2018年3月20日,由河南...
厲害了我的西安! 又有兩處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如果想要了解中國文化、中國歷史的根西安,是你絕對繞不開的城市眾所周知,西安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一街一巷、一門一樓、一磚一瓦……處處皆有古意古城古韻,「歷史」已是這座城的代名詞
河南孟津新莊發現漢代燒窯遺址
孟津新莊漢代燒窯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新莊村東北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12年末在對編號802號的夷平墓冢進行調查勘探時發現。勘探面積9.82萬平方米,發現燒窯127座。經國家文...
2017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揭曉 快看都在哪裡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3月29日,省文物考古學會發布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滎陽青台遺址發掘」「二里頭遺址宮殿區東北部5號基址發掘」「新鄭鄭韓故城遺址發掘」「洛陽東漢...
考古奧斯卡︱從洛陽東漢帝陵看兩漢陵寢制度的不同
在去年一整年的海昏侯熱中,讀者們多半會被層層疊疊繁複華麗的隨葬品吸引住目光,而對兩漢高等級墓葬的葬儀葬制本身了解不多。一年一度的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結果將在10日下午揭曉,在進入終評的二十六個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