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國家寶藏》:「中國聲音」曾侯乙編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去年底熱映的《國家寶藏》,讓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的「曾侯乙編鐘」, 再次成為公眾眼中的焦點,同時也掀起了一股「國寶」熱。
近日,時隔十年之後筆者再次踏入湖北省博物館。
正值初夏,江城武漢悶熱的天氣、火辣的太陽也擋不住民眾前來一睹「國寶」的熱情。
在「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國寶」的展位上,人群更是圍了里三層外三層。
湖北省文化廳對「曾侯乙編鐘」的介紹是:戰國早期的曾侯乙編鐘,全套65件,用青銅5噸,不僅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且與長城、都江堰一起入選「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工程,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長鍾架長748、高265厘米。
短鍾架長335、高273厘米。
最大鐘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
最小鍾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
總重約5000公斤。
全套編鐘由不同的多套編鐘組成,共64件(未含楚王鎛),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
編鐘用渾鑄、分鑄法鑄成,並採用了銅焊、鑄鑲、錯金等工藝技術以圓雕、浮雕、陰刻、髹漆才會等裝飾技法。
每件鐘均具備「一鍾雙音」的特徵。
全套編鐘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律齊備、可以旋宮轉調。
鍾及鍾架、掛鈎上共有3755字的銘文,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以及記錄諸如音名、階名、八度組、各國律名對應關係等方面的樂律理論。
其中甬鐘的樂學標音體系以姑洗均為綱(do=C)。
姑洗是曾國律名。
經測試,姑洗律的音位約為C,黃鐘律高相當於bA。
曾侯乙編鐘是周代禮樂文化的偉大創造,是曾國人民只會的結晶,有「中國聲音」的美譽。
據媒體報導,曾侯乙編鐘出土至今只被敲響過3次。
第一次,是在編鐘出土後3個月,恰逢建軍節。
曾侯乙編鐘第一次向世人發出它浪漫而又千古的絕響;
198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曾侯乙編鐘在中南海第二次被敲響;1997年香港回歸,編鐘第三次被敲響。
「重磅」孝感一文物登上《國家寶藏》,被全國刷屏!
自從12月3日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開播以來,小編每次都看的心潮澎湃!其中,集荊楚文化大成的湖北博物館三件鎮館之寶,帶給我們的震撼,遠超預期!它們分別是:雲夢睡虎地秦
國之重器,神秘的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曾侯乙墓里都出土了哪些國寶?
歷史文獻里很少有對曾國的記載。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指出周朝在隨國、曾國都封有同姓諸侯。1979年,在隨州市郊義地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中出土兩件銘文銅戈,器主季怡為曾國公族,曾穆侯之子西...
戰國時代多麼強大: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歷史背景
1977年春,在湖北省隨州市(原隨縣)擂鼓墩,駐軍某部雷達修理所經上級批准擴建廠房。10月平整土地時,在原本堅硬的岩石地表發現了一大片質地鬆軟的褐色土。愛好考古的雷達修理所副所長王家貴意識到地下...
《國家寶藏》曾侯乙編鐘,一眼千年,為文物打call!
今天打開電視,偶然間看到了《國家寶藏》這個節目,第一集就被吸引住了,主要講的是湖北省博物館的文物。節目氣勢磅礴又炫目,視覺效果很贊。由於小編自身大學在武漢讀書,湖北省博物館也去過多次,當時有對著...
行見錄:湖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湖北省博物館位於武漢東湖之畔武昌區東湖路。省博總占地面積達81909平方米,建築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館藏文物20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近千餘件(套),有中國規模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