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之王——曾侯乙編鐘的詳細探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鐘,是我國古老的打擊樂器,起源於西周,鼎盛於春秋一直到秦漢王朝,作為歷史上最古老的樂器,對現在音樂界乃至世界樂器的發展都有巨大的影響。

編鐘是有大大小小不同體積的扁形圓鍾組成,主料材料為青銅,故又為青銅編鐘,因為體積的不同而組合為不同的音律,用小錘有節奏的敲擊,就會發出美妙醇厚的聲音,時而策馬奔騰,時而悠揚婉轉。

古代有專門的樂師在做這項工作,最初多在皇族貴族使用,因此使用編鐘者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接下來就為大家深度剖析編鐘,了解不一樣的變種世界。

首先從結構來說,目前出土的最大的編鐘是曾侯乙編鐘,它的總長度為7.48米,寬為3.35米,高是2.73米,重約2567公斤。

編鐘一共分為上中下三層掛放,其最上層的編鐘共三組屬於鈕鍾,共19件;鐘體素麵無紋飾,皆鑄有銘文。

尺寸為:上層三組1號鍾最小,通高20.2厘米,重2.4千克。

上層三組7號鍾最大,通高39.9厘米,重11.4千克。

中層為三組甬鍾,共33件;最大甬鍾高153.4厘米,重253.6千克;最小的鐘通高20.2厘米。

中層一組為短枚鍾,共11件;中層二組為無枚鍾,共12件;中層三組為長枚鍾,共10件;下層一組三件,下層二組九件也是長枚鍾,因其形狀巨大,被稱為大型長枚甬鍾。

最下層是兩組大型長枚甬鍾12件。

其下層正中懸掛的編鐘銘文上記載是楚惠王送給曾侯乙的。

高92.5厘米,口徑60.5*46.2厘米,重134.8公斤。

曾侯乙編鐘的鐘樑上刻有表示懸掛位置的律名,與鐘體上的標音銘文對照發現,這套編鐘的部分鐘體發生了位移,缺少了一件最大的甬鍾。

取代它的,是一件圓形的鎛鍾,乃是楚惠王贈與曾侯乙的禮物。

曾侯乙編鐘除了最大之外,還有一個神奇的特點就是「一錘雙音」,按照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分別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一件鐘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而且,兩個樂音之間剛好相差三度。

在曾侯乙編鐘出土之前已經有學者在對國內的先秦樂器進行考察時發現了這一現象,但由於爭議很大而沒有得到確認。

後來曾侯乙編鐘中再次出現了一錘雙音的現象,且鐘上正鼓和側鼓的發音部位還分別銘上了該處對應的音名,因此「一錘雙音」得到了明確無誤的確證。

鍾架是由六個青銅佩劍武士和八個圓柱承托著七根彩繪木樑,端頭裝有透雕紋飾的銅套,構成曲尺形鍾架

鐘的配件有鍾構架、木槌、撞鐘棒組成。

其中鍾構架是虎形的,俗稱「爬虎」,造型生動,充滿動感;木槌用於擊奏中、上層編鐘,出土工6件;撞鐘棒用於撞擊下層的大型甬鍾。

在奏樂方面,編鐘音域寬廣,跨越五個半八度,只比現代鋼琴少了一個八度,中心音域12個半音齊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

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鐘

1978年,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戰國早期編鐘,鐘體總重量達2567公斤,是名副其實的編鐘之王。鐘體、鍾架及掛鈎上共有3755字銘文,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以及記錄諸如音名、階名、八度...

曾侯乙編鐘:音樂史上的空前發現

1978年,沉睡於地下2000多年的曾侯乙編鐘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它是中國文物考古、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發現。近日,記者前往隨州,跟隨曾參與曾侯乙墓考古發掘的隨州市擂鼓墩文物管理處原主...

隨拍:武漢博物館曾侯乙墓

隨拍:武漢博物館曾侯乙墓 10月6日,參觀完武漢植物園已經是中午了。 在植物園大門口乘坐402路公交車前往湖北省博物館。402路公交車沿著東湖轉一圈,坐在公交車上東湖景色一覽無餘。沿湖走,也沒有...

曾侯乙墓里都出土了哪些國寶?

歷史文獻里很少有對曾國的記載。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指出周朝在隨國、曾國都封有同姓諸侯。1979年,在隨州市郊義地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中出土兩件銘文銅戈,器主季怡為曾國公族,曾穆侯之子西...

推動音樂考古學的形成與發展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引起音樂界和考古界的廣泛關注。美國小提琴家梅紐因曾感慨:古希臘的樂器都是竹木器,沒能保存到今日,只有在中國才能聽到2000多年前的樂器奏出的樂曲。緣於曾侯乙編鐘,中國的音樂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