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小知識銅器的鑑賞術語與俗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科學鑑定通常是指利用現代化的儀器進行的元素分析、放射性元素的年代測定等,再就是系統知識的綜合判斷,俗稱「眼學」。

其實「眼學」也是科學的組成部分,因為考古學本身就是被列入科學行為的範疇的,而依據考古發掘的標本、標準器形成的類型學、器形學、圖案學等也都屬於科學研究的領域,所以,「眼學」是運用了大量系統知識的經驗之談。

例如:對於青銅器上銘文的鑑定常常成為對於有爭議器物的強有力的證據,特別是數十字以上的長銘,今人很難編出可考卻未見著述而又文意通暢的上古銘文,很難刻寫出古意燦然、毫無造作且不出錯誤的古文字,這絕不是儀器可以解決的。

又如:早期范鑄法的錯范痕跡和分隔內外范的墊痕與偽造的痕跡,目前的儀器還無法判斷,但專家、有經驗的文物工作者和收藏家只要藉助肉眼或放大鏡就可以判斷。

所以,積累經驗、掌握青銅器的一般性特徵和內在規律性的東西,是收藏活動必不可少的。

在收藏活動中,有大量的詞彙來自傳統,並沒有科學的界定。

或者說,一些名詞的法律界定是明確的,卻並非科學和傳統的界定,因此,在公私收藏領域習慣上沿用了許多的術語和俗語。

譬如:「出土文物」的一般性概念為從古代遺址、墓葬、窖藏、塔基、石窟寺,包括水底和沉船等的被發掘、打撈、發現及被盜掘出的古代文物,是相對於流傳於世的瓷器、字畫、家具、文玩等「傳世文物」而言的。

所以,不論什麼時間出土的,皆可稱為出土文物。

但是,法律中對於「倒買倒賣出土文物」的界定,則是對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新出土」的文物而言。

民國以前的「出土文物」即視同「傳世文物」了。

收藏圈裡對於出土文物出土時間和出土地點及其相關土壤環境的說法則更顯生動,流行的評定語稱「生」或「熟」,以及「坑」。

「生」或者「生坑」,是指新出土與早些年出土,但保持了出土時的本來面貌,沒有經過出土後的進一步處理,沒有受到生活中油垢等污染和長期直接用手把玩形成的表層變化,銹色和土沁色燦然的器物。

「熟」或者「熟坑」剛好相反,譬如明清時期出土,甚至宋代及宋代以前出土,經過了「傳世」的經歷,器物表面已經表現出自然的「熟」、「老」。

特別是清代中期,藏家喜歡將青銅器除銹、擦光、上臘,加之常年把玩,就形成了「黑漆古」。

國外個別公私機構曾經有過一種極端的行為,號稱「恢復這些器物的本來面貌——其當年曾經被使用時的面貌」。

於是,將古代青銅器上的銹統統除掉了。

這非常不科學。

因為,青銅器上的銹色是歲月的痕跡,是人類上古文明傳承的歷史烙印,會增加其文化的含量和歷史的重量感。

同時,這種綠銹一般是指銅器的氧化層,而氧化銅比銅本身還要穩定,除掉了「銹」反而會不利於青銅器的保護。

因此,普遍流行的原狀保護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更加科學。

只有對於起腐蝕作用的「有害銹」必須儘快做局部的清除、保養。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近世工藝仿品的「生坑」效果大多是廣告色合膠噴塗上去的,有些加工細膩的仿品色彩非常逼真,但開水澆上去之後水即變綠、變藍和紅。

如前所述,自然銹色是氧化銅,比青銅本身更穩定,絕不可能溶於水。

這幾年高仿品的工藝水平改進了,可總有破綻可尋就是了。

俗語中的「水坑」、「髒坑」、「發坑」和「半發坑」則不僅是說器物呈現的表面特徵,還特指出土地相應的土壤環境以及器物呈現的品質特徵。

「水坑」器的出土地點多為湖南、湖北以及浙江,通常表現為色彩鮮亮、表面大多光潤如鏡。

或綠得湛然,或黑得油亮,就像剛剛從水裡撈出來的。

因此,常與「水坑」器伴隨出現的俗語還有「綠漆古」和「黑漆古」。

嚴格意義上講,「綠漆古」是銅器綠銹生成之後,由於水文地質條件變化或者墓葬、窖藏常年浸水,器物表面的浮銹自然脫落,卻因年代久遠,綠色牢牢地浸染在器物表層上形成的,好像罩了層薄薄的綠漆,故俗稱「綠漆古」。

「黑漆古」的道理與「綠漆古,,相似,主要似取決於當地水質和土壤的酸鹼度等,有器物長期傳世形成的自然「包漿」,也有青銅器本身合金成分差異造成的原因。

一般來說,器物出土時即黑亮如墨,表面幾乎沒有綠銹者,多為春秋、戰國、兩漢時期,而且戰國、西漢的情況更加普遍,其中約90%屬於戰國時期鑄造的。

紅、藍色銹斑大多也出現晚期青銅器上,尤以漢代突出,當為青銅中雜入鐵等成分造成的。

這種情況商周時期絕對不會發生。

近年「綠漆古」和「黑漆古」的偽晶亦有銅胎外用樹脂材料做成的,紋飾非常精美,但樹脂材料的導熱性與青銅相差很大,只有上手就會感覺出來。

「棗皮紅」是指有些青銅器綠銹下呈現的暗紅色,琉璃廠習語稱之「棗皮紅」。

還有許多形容各種器物色彩特徵的類似形象習語,例如章料術語中的「蝦青」、「雞血」,瓷器中的「翠毛兒藍」、「豇豆紅」等等。

「包漿」是指沒有浮銹,器物表面卻通體呈現一層均勻、柔亮的氧化層的特殊現象,有時也用於泛指器物表面「生」「熟」情況與呈色情況。

所以,可以用於出土器,也可對傳世品而言。

「包漿」通常是鑑別青銅器的重要依據,當然也就會有人故意做上去,而且可以做到神似。

例如新鑄的銅香爐,經過不同的混合液體浸泡,然後烘烤,會出現各種呈色的「包漿」。

反覆浸泡、焙燒之後,甚至會出現非常美麗的厚厚「包漿」。

這在近些年蘇州仿「宣德爐」上被廣泛應用。

「水銀浸」亦稱「水銀古」,也是一種青銅器的自然「包漿」現象,有局部的,也有通體銀白的,多見於銅鏡。

主要為戰國到漢代時期製品,其中又以戰國為多見,大多出土與中原地區。

近年以河南仿為最高境界,幾可亂真。

「泛金」與「水銀浸」的情況相仿,並非器物鑄造之時鍍了水銀或者黃金,而是青銅器在特定的土壤環境中形成的特殊氧化層,舊時也稱「返金」或者「返銅」。

這種現象通常只出現在剛剛鑄造完成尚沒有使用過就人土的青銅器上,而且幾乎全部出土於河南安陽附近的商代地層中,陝西只存在個例,其他地區從未見到類似情況的報導。

所以,非典型安陽類型的「泛金」器,大可直指其假。

「髒坑」器的出土地點在北方一些地區,表現在銅器表面銹色斑駁而雜亂,並伴有大量「有害銹」,甚至使得器物嚴重受損。

「發坑」和「半發坑」則指出土物不僅表面,而且質地本身都受到嚴重侵蝕,呈現出一種類似發酵、發泡狀的疏鬆、漲裂。

大部出現這種墳起、鼓泡、漲裂現象的俗稱「發坑」,部分或局部出現的古玩行里習稱「半發坑」。

文物的自身品質與收藏價值重要的外在條件之一就是「品相」,是文物行里人對於文物自身質地與完殘情況綜合評價的習語。

以金屬鑄幣為例,「祖錢」或「雕母」的品質註定優於脫胎而成的「母錢」;「部頒樣錢」或「進呈樣錢」的品質註定優於「初爐錢」,「初爐錢」則優於一般流通幣。

所以,在這裡「晶相」是一級高過一級的。

但是,除了自身品質之外,保存狀況的優劣也是決定「品相」好壞的評判標準。

也就是說,鑄造精美的普通流通幣保存如新,「品相」自然是絕好的;「雕母」若損傷嚴重,也會被斥為「品相」不好。

(信息來源:人民網)

  • 古董交流、鑑賞,交易:微信號/(手機號):dh18516599787 典藏顧問俞先生←長按可複製

  • (藝術品質從收藏開始,期待你的加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為珍 小為寶:淺談明清銅器收藏與鑑定

青銅器是由青銅(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的。因為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所以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5000年至6000年前的西亞兩河流域地區。蘇美爾文明時...

青銅器專業術語及保養

長期以來,古銅器鑑定專家為了描述銅器出土的時間以及銅器的外表特徵,形成了一些專業術語,也為古董行和古銅器收藏者廣泛使用。這些術語還是仿古銅器作舊的風格,也就是說,仿古銅器都是參照出土物的面貌特徵...

通過青銅器9大特徵辨別青銅器真偽

古代青銅器作為我國藝術史上的一個閃光點,其具有器物的類型多樣,造型莊重,紋飾更是華麗而優美,青銅器上所鑄的銘文多樣,是現代考古學家們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資料,青銅器的應用十分廣泛,其可以作為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