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錦之蜀錦|西行探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創 西行

蜀錦,專指蜀地(四川成都地區)生產的絲織提花織錦。

蜀錦多用染色的熟絲線織成,用經線起花,運用彩條起彩或彩條添花,用幾何圖案組織和紋飾相結合的方法織成。

錦是「織彩為文」的彩色提花絲織品,是絲織品中最為精緻、絢麗的珍品。

因其製作工藝複雜,耗時費力,故《釋名》云:「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其制字從帛與金也。

」由此可見「寸錦寸金」的說法自古時以來便已有之。

四川古稱「蜀」、「蜀國」和「蠶叢之國」,這裡桑蠶絲綢業起源最早,是中國絲綢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蜀錦興於春秋戰國而盛於漢唐,因產於蜀地而得名,在我國傳統絲織工藝錦緞的生產中,歷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

起源於戰國時期成都所出產的錦類絲織品,有兩千年的歷史,大多以經線彩色起彩,彩條添花,經緯起花,先彩條後錦群,方形、條形、幾何骨架添花,對稱紋樣,四方連續,色調鮮艷,對比性強,是一種具有漢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多彩織錦。

它與南京的雲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一起,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錦。

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是蜀錦工藝的傳承單位。

蜀錦也是日本國寶級傳統工藝品京都西陣織的前身。

成都是蜀錦的故鄉,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後,便在成都夷里橋南岸設"錦官城" ,置"錦官"管理織錦刺繡。

漢朝時成都蜀錦織造業便已經十分發達,朝廷在成都設有專管織錦的官員,因此成都被稱為「錦官城」,簡稱「錦城」;而環繞成都的錦江,也因有眾多織工在其中洗濯蜀錦而得名。

十樣錦是蜀錦的主要品種之一,簡稱「什錦」。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至甚至更早,就已經初步形成了「南方絲綢之路」,這條路上商人們把蜀錦和其他貨物銷往印度、緬甸,繼而又轉運中亞。

從成都出發至印度的一段被稱為「蜀身毒道」,由於它始於絲織業發達的成都平原,並以沿途的絲綢商貿著稱,因此也被歷史學家稱為「南方絲綢之路」。

這一時期,蜀錦紋樣從周代的嚴謹、簡潔、古樸的小型回紋等紋樣發展到大型寫實多變的幾何紋樣、花草紋樣、吉祥如意的蟠龍鳳紋等,如「舞人」錦、「龍鳳條紋」錦。

它們多以幾何圖案為骨架,人、動物設置巧妙,緊湊、均勻、執章有序。

秦漢三國時期

秦漢時,成都已經成為全國絲綢重要產地。

據《史記》記載,蜀錦被譽為絲織技藝的「雙壁」之一。

絲織技術不斷發展,對外貿易量大幅增加。

西北「絲綢之路」形成後,蜀錦通過蜀道運送到西北「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再由長安中轉至西域、西亞、歐洲諸國。

三國時期,諸葛亮也十分注重農桑,設「錦官」管理織錦產業,使蜀錦有了很大發展,他在北征時提出「決敵之資,唯養錦耳」。

蜀錦在當時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商品,而且也是軍費開支的來源。

諸葛亮在南征時又把蜀錦織造技藝傳授給各地百姓,使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織錦技術有了很大發展。

漢代蜀錦紋樣特點為飛雲流彩。

考古出土的古蜀漢錦中,有雲氣紋,文字紋,動植物等紋樣,其中以山狀形、渦狀流動雲紋為主,這種紋飾有雲氣流動、連綿不絕的藝術效果。

祥鳥瑞獸、茱萸是此時期較為具有特色的紋樣,茱萸紋也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植物紋樣之一。

隋唐時期

隋時,成都「水陸所湊,貨殖所萃」,織造的綾錦,質量精美「侔於上國」。

唐代有「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蜀錦無論生產規模還是技藝都進入到一個鼎盛時期。

蜀錦代表著中國古代絲織技藝的最高水平。

這些精美的蜀錦,通過絲綢之路和其他貿易途徑,廣泛流傳海內外。

蜀錦當時大量流入日本,許多「蜀江錦」被視為日本國寶,至今日本京都正倉院、法隆寺仍有收藏。

五代十國時,王建、孟知祥等為蜀主,織錦業任然十分發達,品種亦有增加,如「十樣錦」:長安竹錦、天下樂錦、雕團錦、宜男錦、寶界地錦、方勝錦、獅團錦、象眼錦、八達暈錦、鐵梗蘘荷錦。

隋唐時期是蜀錦發展史最光輝的時期,這時期的紋樣圖案豐富多彩,章彩綺麗,尤其流行「團窠」與折枝花樣,前者為「陵陽公樣」,後者為「新樣」。

「陵陽公樣」是益州大行台竇師綸吸收波斯薩珊王朝的文化精華,結合民族文化特點而創造的唐代風行一時的著名錦樣,其特點是以團窠為主題,外環圍聯珠紋,其團窠中央內飾對稱,多隱喻吉祥、興旺,流行長達百年之久。

「新樣」為唐代開元年間益州司馬皇甫所創,主要以花鳥、團花為題材,以對稱的環繞和團簇形式表現,與「陵陽公樣」的團窠截然不同,後人稱之為「唐花」。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成都建「成都府錦院」,主要生產皇室用錦、貿易用錦,品種有八達暈錦、燈籠錦、曲水錦等。

南宋後期,政治經濟中心南移,織錦中心隨之轉移,雖然蜀地繼續發展著,但到元朝以後,生產規模等已經不及之前。

宋代蜀錦以冰紈綺繡冠天下,技藝之精湛、錦紋之精美,不僅繼承了唐代的風格,更有了創新和發展。

在圓形、方形、多邊幾何形圖案骨架中幾何圖案紋的旋轉、重疊、拼合、團疊,如「八達暈」錦、「六達暈」錦,均採用了牡丹、菊花、寶相花圖案虹形疊暈套色的手法,在紋樣的空白處鑲以龜背紋連線等規則紋充滿錦緞,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具有特殊風格。

元代蜀錦結合了蜀地金箔技藝歷史悠久的優勢,織造中大量使用了細如髮絲的金線,使元代蜀錦特點明顯,被稱為「納石夫」或「金搭子」。

明清時期

明朝後,蜀地絲織業較元代有所恢復和發展。

但在明末清初,蜀地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戰亂,一時城空。

清代初期,織品花樣只存天孫錦一種。

自康熙起,清初外逃或被擄走的織錦藝人才陸續回到成都,重操舊業,開始緩慢恢復。

清咸豐元年,太平軍占領江寧(今南京),清朝將「織造府」遷至成都,從而促進了蜀錦的發展。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禁止民間穿綢著緞和不准用玄黃色的「衣禁」取消,團花馬褂和錦緞鞋帽風行一時,蜀錦出現了「黃金時代」。

據《清朝續文獻通考》記載,光緒年間,「成都有機房二千處,織機萬餘架,織工四萬人;絲織品占全川總額百分之七十,成都以產錦為主」,生產出了並稱「晚清三絕」的「月華」、「雨絲」、「方方」錦。

清代蜀錦,在國外仍然享有盛名,被稱為「名貴的蜀江錦」。

宣統元年(公元1909)蜀錦參加南洋博覽會,獲得「國際特獎」。

明代蜀錦繼承了唐宋盛行的紋樣圖案,如卷草、纏枝、散花、折枝花卉等,並生產出了許多著名的錦樣,如「太子綿羊」錦、「百子圖」錦等。

清代特別是晚清時期,蜀錦的染織技藝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誕生了「晚清三絕」這樣難度極大的紋錦,把傳統的彩條色彩旋律藝術與創新裝飾藝術結合起來,採用了多彩疊暈技術,在豐富的色相、柔和的光暈中點綴各式各樣的紋樣圖案,使蜀錦具有了奇異華麗的效果。

藝術特色

蜀錦具有古老的民族傳統風格、濃郁的四川地方特色、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凡錦樣必有寓意」是蜀錦的藝術特點,往往代表著對生活的願景和祝福。

織造工藝細膩嚴謹,配色典雅富麗,大多以經線彩色起彩,彩條添花,經緯起花,先彩條後錦群,方形、條形、幾何骨架添花,對稱紋樣、四方連續,色調鮮艷,對比強烈,別具一格。

圖案風格

蜀錦是中國染織傳統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蜀錦圖案在中國工藝美術圖案中,占有十分瑰麗的篇章,對中國後世錦緞染織圖案的發展,具有承先啟後的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蜀錦圖案的取材十分廣泛、豐富,諸如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占祥銘文、山水人物、花鳥禽獸等,千百年來不斷發展、提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藝術水平,其中寓合紋、龍鳳紋、團花紋、花鳥紋、卷草紋、幾何紋、對禽對獸紋以及方方、暈襉、條錦群等傳統紋樣仍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蜀錦圖案經歷了2000多年的發展變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徵。

蜀錦圖案一個貫穿始終的特徵,就是廣泛而巧妙地應用寓合紋樣。

蜀錦藝人善於巧妙選用動物、植物、器物、字紋、幾何紋、自然景物以及各種祥禽瑞獸作題材,用其形,擇其義,取其音組合成含有一定寓意或象徵意義的紋樣圖案,這就是寓合紋。

織造工藝

蜀錦以桑蠶絲原料為經緯線,按蜀錦生產的過程及規範,經過若干工序的組合,改變桑蠶絲之間的結構形態,使絞裝生絲變成了精美細膩、色彩艷麗的蜀錦,這一過程,泛稱為蜀錦的傳統織造工藝。

蜀錦的主要工藝由四部分組成:絲織的準備工藝、絲織織造工藝、絞絲練染工藝及紋制工藝。

以時間順序為邏輯,蜀錦織造工序的第一部分是紋制工藝。

代表工藝為點意匠和挑花結本;第二部分是絞絲練染工藝,代表工藝為打芋;第三部分是絲織的準備工藝,即為裝造;第四部分是上機織造。

織機

蜀錦手工織造使用的是小花樓木織機,操作時需要兩人配合,上下兩層中,居上者為「挽花工」,按規定順序接線提經,下位者為「投梭工」,在下面引線打緯,兩位工匠密切配合,同時進行。

保存在蜀江錦院的繁複精細的小花樓機,完全使用木楔連接,整機沒有一顆鐵釘,亦是中國製造史上的一大奇蹟。

明代宋應星著《天工開物·乃服》中對提花機的構造以文字和插圖作了詳實的敘述。

現在成都蜀錦廠廠內「錦里購物中心」展出的由兩人同台操作的清代竹木大型樓織機,其基本結構與《天工開物》中所述相同,因其機身長一丈六尺至一丈八尺,又稱為長機。

較古老的蜀錦織機實物,全國僅存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成都機房所用的兩台,一台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陳列大廳,一台在四川省博物館陳列展出。

世界最早的提花機模型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紹,西漢出土的四部織機模型,應當是前所未見的蜀錦提花機模型,是迄今我國發現的唯一有出土單位的完整的西漢時期織機模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機模型。

代表了當時紡織手工業的最高水平,甚至對世界紡織史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提花機是從中國傳出去的,原來的線編工藝被改良為紙板打孔,這也成為電報和計算機的重要前身。

蜀錦與蜀繡關係

蜀錦和蜀繡都是在蜀地孕育而生的歷史悠久的傳統技藝,作為中國絲織的翹楚,各有千秋。

簡單說來,錦是一次成形,在織造過程中,就直接通過經線和緯線的交織,將紋樣織進織物;而繡則是在絲緞上進行二次加工,將圖案通過針線刺繡在平整的織物上。

現代蜀錦

現代蜀錦織造技藝仍然在不斷發展,在傳統手工蜀錦織造技藝之上,加入了通經斷緯的小梭挖花工藝,突破了蜀錦小花樓木織機織造單元紋樣只能在20厘米左右的局限,讓之在精巧設計構思後,能織造出大花蜀錦。

這是蜀錦大師賀斌及團隊在傳承的同時不斷追求創新的結果,無疑代表了手工蜀錦織造技藝的一次巨大的進步與飛躍。

進入五十年代末期,在國產電動織機上也能仿製出蜀錦的產品。

現代蜀錦是五十年代中後期恢復的蜀錦,採用了現代技術織造,保持了蜀錦色塊飽滿,立體感強的特點,並較大程度的提高了產品的產量,縮短了作品的設計時間。

現代蜀錦由四川蜀錦研究所技術人員研究開發,已基本得到市場認可,是市場占有率最大的產品,四川省、成都市政府的政務禮品也常選用現代蜀錦。

現代蜀錦的品種有月華三閃錦、雨絲錦、方方錦、條花錦、鋪地錦、散花錦、浣花錦、民族緞八種。

均源自明清兩代形成的流霞錦。

"方方"、"雨絲"、"月華三閃「這著名的蜀錦被譽為"明清三絕" 。

雨絲錦從傳統的"月華三閃"發展而來。

近代有"月華雨絲"。

現代蜀錦用染色熟絲織造,質地堅韌,色彩鮮艷。

方方錦的特點是緞地緯浮花,再單一地色上,以彩色經緯線配以等距不同色彩的方格,方格內飾以不同色彩的圓形或橢圓形的古樸典雅的花紋圖案,如梅鵲爭春、鳳穿牡丹、望江樓、百花潭等。

這種結構的裝飾手法,是對魏晉時代的方格獸紋錦、唐代的格子紅蜀江錦等著名錦樣的繼承和發展。

傳承人物

蜀錦織造技藝是一項歷史悠久的絲織工藝,技藝傳承靠口傳心授,並要在長期的磨練中,才能掌握花樓織機的使用方法。

蜀江錦院的賀斌大師作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唯一一位80歲以下知曉全套手工蜀錦織造技藝的大師,能將蜀錦織造技藝全套傳承下來,實屬不易,他與搭檔曹代武大師兩人,作為現代蜀錦技藝傳承的領軍人物,一方面持續鑽研發展蜀錦手工織造技藝,一方面也在教育、培養織錦傳承人領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06年5月20日,現「蜀錦織造技藝」已經在蜀江錦院和大師們的努力下,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四川省成都市的葉永洲、劉晨曦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蜀錦織繡博物館

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坐落於美麗的浣花溪畔(原成都蜀錦廠的舊址),其前身是擁有半個多世紀的成都蜀錦廠,於2009年12月對外開放。

博物館由蜀錦、蜀繡等歷史文化展示部份和體現歷代錦繡紋樣的藝術品、工藝品的展示、銷售兩大部份組成。

是目前國內最大蜀錦、蜀繡展示、保護、研究中心,也是蜀錦、蜀繡文化的宣傳窗口。

蜀錦代表作品雨絲錦

雨絲錦是利用經線彩條寬窄的相對變化來表現特殊的藝術效果,其特點為錦面用白色和其他色彩的經絲組成,色絡由粗漸細,白經由細漸粗,交替過渡,形成色白相間,呈現明亮對比的絲絲雨條狀,雨條上再飾以各種花紋圖案,粗細勻稱、既調和了對比強烈的色彩,又突出了彩條間的花紋,具有烘雲托月的藝術效果,給人以一種輕快而舒適的韻律感。

圖案豐富多彩,常見的有天安門、杜甫草堂、望江樓、百花潭、芙蓉白鳳、翔鳳游龍、蓮池鴛鴦、蝶舞花叢、葵花、牡丹、梅竹、龍鳳等。

蜀錦代表作品月華錦

月華錦則是利用經線彩條的深淺層次變化為特點。

月華錦牽經時要根據彩條配色以及經線配色的編號,按彩條的次序、寬窄、色經的深淺變化規律來排列籆子,每牽完一柳頭,必須調換一部分篗子,稱為「手換手」,此為蜀錦獨有的牽經方法。

月華錦在錦面上以數組彩色經線排列成由淺入深、又由深入淺逐漸過渡的暈繝彩條,有如雨後初晴的彩練,錦面上再飾以裝飾性花紋,花枝招展,令人賞心悅目。

月華錦「地組織」為八枚經面緞紋,彩條起彩,緯線顯花,體現了對蜀錦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

上世紀70年代後國內就無人掌握月華錦織造技藝了。

蜀錦代表作品鋪地錦

鋪地錦又稱「錦上添花」,其特點是在緞紋組織上用幾何紋樣或細小的花紋鋪滿地子,再在花紋上嵌織大朵花卉(有的加嵌金線),如寶相花等。

色彩豐富、層次分明,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散花錦的特點是花紋布滿錦地,常見的圖案有如意牡丹、瑞草雲鶴、百鳥朝鳳、五穀豐登、龍爪菊、雲雁等,富於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

浣花錦又稱花錦,它是由古代名錦「落花流水錦」發展而來的,傳說唐代卜居成都浣花溪的貴婦人根據溪水蕩漾的變化而設計的花紋,而且在錦織成後,多數在錦江上游溪水潭內洗滌,故名。

其特點是地組織採用平紋或緞紋以曲水紋、浪花紋與落花組合圖案,紋樣圖案簡練古樸,典雅大方。

蜀錦代表作品民族錦

民族錦一般採用多色彩條嵌入金銀絲織成,多用於民族服飾,故名。

其特點是錦面上的圖案從經緯線交織中顯現出自然光彩,富有光澤。

常見的圖案有團花、「萬」字「卐」「壽」字等。

彩暈錦的特點是織紋華貴相映,明暗匹配,層次分明,並以色暈過渡,花紋絢麗多彩,別具一格。

收藏價值

蜀錦具有收藏價值的要素為一、天然材質,手工織造,技藝極為複雜,二、美輪美奐,藝術成就極高,三、歷史悠久,具有極深的歷史文化內涵,是古代中國人的智慧結晶,四、獨一無二,珍貴非凡,極其富有地域特色。

古今中外的收藏品,往往具有此「四極」中的一二,即為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而蜀錦「四極」皆備,因此蜀錦是不可多得高端藝術收藏品。

就中國歷史上曾對西方世界造成的重大文化輸出而言,絲織品和瓷器著實突出,以至西方世界曾用絲綢(古希臘文seres)或瓷器(china)來稱呼中國。

據說凱撒大帝曾身著絲錦到劇院看戲,引發全場轟動,被認為是「空前豪華」的服裝。

在這些充滿榮耀的過往逸事中,蜀錦一直擔綱主角、貫穿始終。

蜀錦具有凡錦樣必有寓意的特點,往往是對生活的願景和祝福。

織造工藝細膩嚴謹,配色典雅富麗,大多以經線彩色起彩,彩條添花,經緯起花,先彩條後錦群,方形、條形、幾何骨架添花,對稱紋樣、四方連續,色調鮮艷,對比強烈,別具一格。

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入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蜀錦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數碼錦對手工蜀錦的衝擊。

數碼錦是由電腦數碼印刷合成,成本低、價格低,一般在市面流通的八答暈就是數碼錦。

而蜀錦則是手工織造,即使是有經驗的老藝人,一小時滿負荷操作至多能織出二三厘米的蜀錦,因此成本高、價格也高。

同樣的圖案數碼錦便宜,蜀錦卻貴。

其實數碼錦的藝術價值遠遠比不上真正的蜀錦。

手工織造的正統蜀錦每匹長度大約都有10米,寬度是67厘米,僅每一米的市價即高達一萬餘圓人民幣。

探尋傳說中的西域奇珍異寶,讓我們一起去西行!

如果喜歡,可以加入西行越野車部落,關注西行公眾號(xixingjilu),跟有共同興趣和價值觀的西行夥伴一起交流,一起旅行!

秦巴美好江山,與您攜手共創美好生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非遺Time|蜀錦織造技藝

蜀錦,又稱蜀江錦,是指起源於戰國時期中國四川省成都市所出產的錦類絲織品,成都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漢族手工織錦技藝在這片土地上已延續了兩千多年。它與南京的雲錦、蘇州的宋錦,並稱為中國三大名錦。

如果你了解了蜀錦,就了解了中國歷史!

春秋戰國至更早春秋戰國至甚至更早,就已經初步形成了「南方絲綢之路」,這條路上商人們把蜀錦和其他貨物銷往印度、緬甸,繼而又轉運中亞。從成都出發至印度的一段被稱為「蜀身毒道」,由於它始於絲織業發達的...